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既承认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又承认人的主观能动性.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否定了"非决定论",又包含了"选择论".在当今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一定要尊重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树立科学发展观,尊重客观规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
历史决定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课题。运用演绎的方法,辨析了决定论与非决定论、马克思主义决定论与机械决定论的分歧,界定了"历史"的含义,区分了历史决定论与自然决定论,指出了历史决定论是将一般决定论原则贯彻于社会历史领域,承认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必然性的历史哲学。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就是运用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揭示人类社会历史的本质和一般规律的科学理论。唯物性、辩证性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3.
正确认识和处理历史决定论与主体选择论的关系,有助于人们正确遵循和运用历史发展规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由之路。 一、正确理解历史决定论与主体选择论 历史决定论,就是承认在历史领域,具有和自然界一样的客观规律性、必然性的哲学理论。是否承认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必然性,是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长期斗争的焦点。自人类社会诞生以来,就在不断探索社会主、客体及其相互关系问题。历史上不少思想家,虽然提出过许多合理的观点,但总体上是片面夸大主体,特别是人的精神作用,否认社会发展具有客观必然性。马克思主义通过对社会历史大量现象的研究,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一样,仍然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这是一个伟大的发现,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不是简单地把自然规律当作历史规律,而是把唯物主义自然决定论原则贯彻到底,找到社会历史中决定性的物质因素——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它是唯物的决定论。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不是机械的理解历史规律,而是辩证的理解历史规律,是辩证的决定论。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中最关键的三个部分可以被归纳为:注意历史发展的内部规律及其特点;尊重发展的特点、根据事实发展的特点设定差异性战略;发展过程中可能发生相对负面的影响,要打破发展的凝固性,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保证发展朝着正面和更为包容的方向前行。  相似文献   

6.
吴旭 《新东方》2013,(6):9-11
"国家自主性"是国家主义学派提出的重要概念。在一些西方学者看来,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存在缺陷,那就是不承认国家的自主性,只将国家作为阶级统治的工具。笔者从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基本观点出发,认为马克思主义将国家作为阶级统治的工具,并不是阶级决定论,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并未否定国家能够成为具有自主性的行为主体。  相似文献   

7.
在研究建立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哲学的同时,提出马克思主义的"123"与"345"这两个概念;而这两个概念的成立,又离不开对唯物史观的继承与发展和对"什么是历史"的两点认识,即历史是历史本身,历史是自己的历史。马克思主义的"123"明确了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任务"、"两大发现"和"三个来源",而马克思主义的"345"则明确了继承、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个性质"、"四个离不开"和最终形成"资本论第五卷"。  相似文献   

8.
历史主体在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客观对象的过程中,表现为自然的人化过程。当前,我们可以从旧唯物主义的"机械决定论"、唯心主义的"绝对理念"和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下的主体能动性出发,来正确地理解历史主体能动性的限度,进而更好地处理自然人化过程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对历史主体能动性限度的探究,对于正确认识自然与历史的关系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社会形态的多维视角理论,尤其是经济社会形态和技术社会形态理论,为社会发展阶段的科学定位,以及相应历史任务的提出,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决定论是正确把握一定阶段上社会发展历史任务的基本原则和立场;坚持辩证决定论,反对形而上学决定论。任何社会发展任务都是客观必然性与主体选择性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0.
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和运用党报等新闻宣传工具,发动广大党员干部、知识分子和人民群众参与革命实践,在不同历史阶段创造性发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党报理论体系。在革命斗争、社会改造、改革开放和全面发展的四大阶段,党领导的新闻宣传工作在坚持政治家办报、密切联系群众的同时,又实事求是地根据不同的形势,尊重和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积极进行舆论引导,形成了从宣传鼓动、新闻报道到创新融合这样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11.
魏俊雄 《传承》2012,(4):62+65
为了反驳西方马克思主义人本学主体思想,阿尔都塞刻意清除作为历史主体的人,认为历史是一个无主体过程。真正的历史发展的主体是通过意识形态建构起来的,主体建构与意识形态召唤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阿尔都塞的主体思想击中了人本学马克思主义主体目的论的要害,发展了马克思的意识形态和主体建构理论。但他将历史的客观性与人的主体性、社会结构与人的主体活动和历史决定论与历史选择论绝对对立起来,把人沦为了意识形态的玩偶,陷入了客观唯心主义的泥淖。  相似文献   

12.
管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历史人物,先秦儒家代表孔子、孟子和荀子都对他有不同看法,孔子认为他"如其仁"而又非其无礼,孟子对他不屑一顾而又不得不承认其经世之才,荀子认为管子是贤者良臣而又称其为"野人",这既反映了儒家的基本立场,又显示了三人学术的差异,同时也从不同的层面反映了管子的形象和历史功绩。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新自由主义两种不同性质的"市场决定论",文章指出我国应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决定论"。为了能够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考察了西方经济学不同学派对市场与政府作用的不同理解,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人们认识和社会实践的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的两个基本理论前提———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也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本文主要针对历史非决定论或社会多元论对唯物史观的质疑和否定,具体分析了社会发展中基本社会因素的关系,进一步阐述了决定论和选择论相统一的辩证的历史决定论;同时主要针对实践发展对剩余价值论的挑战,在考察现时代生产方式特别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诠释了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  相似文献   

15.
有两种含义的历史"必然性",一是指历史发展之所有其他的可能性均已被排除这种意义上的必然性,二是指某一事物的出现和存在必须具备某些必需的条件这一意义上的必然性,马克思是第二种意义上的历史必然性论者,这种必然性与历史决定论无关,相反,它既为基于某种价值目标的道德批判留下了空间,也以其对"必需的条件"的承认而限制了道德义愤或感伤的泛滥。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社会(实然)的批判是从"应然"和"必然"两个维度展开的双向度批判,从这种双向度批判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评判现实社会是否合理、是否正当的一般标准:一个特定的社会是否合理、是否正当,系赖于它作为人类实践的形式,在既有的历史条件下,是帮助促进了、还是阻碍限制人的自由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曹普 《传承》2011,(19):7-9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学习"本本"又突破"本本",依据"马列"又超越"马列",不断克服"左"右两种错误倾向,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思想解放、理论飞跃。从一定意义上说,我党成立90年以来的历史是一部思想解放与理论创新的历史。  相似文献   

17.
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其核心——以人为本中的"人",继承了"现实的个人"概念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精神。对"现实的个人"概念发展历程的梳理,是正确把握"以人为本"命题的关键。在马克思主义视野中,"以人为本"中"人"的科学内涵应该是"现实的个人",即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承担者。  相似文献   

18.
"文学是人学"的核心和基础是文学应当"以人为本"、以人道主义精神为灵魂的观念,即强调文学"必须从人出发,必须以人为注意的中心",反对将人的描写作为"工具"和"手段",而是将人看成"文学的目的所在"; 肯定共同人性、普遍人性的存在; 把人道主义作为衡量文艺作品成就"最根本的和普遍适用的原则".这些观点至今仍然极富生命力和启发性,但还需要给予马克思主义人学的理论阐释.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的根本理念,具体而言,一要将人看成根本、看成目的;二要承认"人"是普遍、一般的人,要承认人有普遍、一般的本质(性),即共同人性.  相似文献   

19.
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史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观"是指人们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的基本观点和态度。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的历史流变,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观"阶段、以邓小平为代表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阶段。研究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的历史流变,对于我们确立并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有着深刻的思想启示。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确立并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是当前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建设的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20.
詹姆逊晚期资本主义观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詹姆逊,创造性地构建了以晚期资本主义为研究对象的"晚期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一理论,吸收了阿尔都塞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生产方式"范畴,把资本主义理解为一种"生产方式",视"资本"为资本主义社会最大的总体化力量;在承认资本主义制度的"弹性"并深入分析20世纪中期以来资本主义新特征的基础上,强调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并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并未过时;在"国家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晚期资本主义"的资本主义历史分期论视野中,把当代资本主义定位为"晚期资本主义",晚期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最纯粹的形式,后现代则是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主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