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关于证据立法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证据立法成为诉讼法学界和司法实践部门共同关注的问题。刑事证据制度是一国刑事诉讼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刑事证据法的内容应是对刑事诉讼法原有证据规则的补充和细化。证据立法应保留刑诉法中证据的定义,载明立法宗旨和基本原则,其中涉及侦查阶段讯问,犯罪嫌疑人,证人作证,证据展示,非法证据排除,举证责任,证明标准,司法鉴定,简易程序中的证据运用十二个问题。  相似文献   

2.
英美法系国家的采证规则 ,尤其是传闻证据规则和最佳证据规则与电子证据采纳之间存在一定的冲突。随着经济和商业活动的发展 ,电子证据在法庭上被广泛运用 ,为此 ,英美法系国家对证据规则进行调整 ,调和电子证据和采证规则。但从总体上说 ,电子证据最终被采用的形式还是文字或数字等可视、可感知的形式。  相似文献   

3.
我国目前已经具备相当规模的刑事证据规则,其中证据能力规则包括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和不可靠证据排除规则,证明力规则包括概括的证明力规则和具体的证明力规则。我国的刑事证据规则存在部分证据规则缺乏法律依据、理论基础不明确、过于绝对化、必要的证据规则缺失等问题,这些问题必须予以解决,才能保障证据规则的顺利实施。对于缺乏法律依据的证据规则,应完善其形式合法性;对于理论基础不明确的证据规则,要以正式的立法说明等形式明确其理论基础;对于过于绝对化的证据规则应进行改造,使其具有必要的灵活性;对于缺失的证据规则,应根据我国诉讼制度和证据制度的实际情况进行增设。  相似文献   

4.
电子证据规则作为证据制度的重要内容,在司法审判中发挥着采纳有证据能力的电子证据、排除与案件无关的电子证据和制约法官审判权的功能。电子证据规则是否完备对诉讼过程会产生直接影响,并体现在诉讼裁判之中。电子证据规则的价值能否体现于司法实践,是衡量一个国家证据立法水平的指标之一。如何借鉴发达国家的证据规则,并在我国建立完备的电子证据规则体系,不仅对健全我国的证据制度意义深远,而且对保障审判公正和提高审判效率也会起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阮新新 《理论月刊》2002,(10):95-96
电子证据是现代高科技发展的产物,电子证据具有高科技性、无形性和复合性特征;不同的证据法对待数据电文的举证问题有不同的规定;电子证据作为一种新型的证据形式,在诉讼或仲裁中是否具有证明力,是我国证据法面临的一大难题,我国现行证据规则体系应赋予电子证据独立的证明效力。  相似文献   

6.
刑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刑事诉讼法律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但该规则自诞生之日起,就争议不断。结合我国刑事非法证据规则的立法现状及司法实践进行探讨,提出进一步完善我国刑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7.
证据制度国际性准则与中国刑事证据制度改革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证据制度国际性准则是指联合国及其下属机构及有关国际性组织根据法治国家国内立法和国际公认的一些人权保障原则确定的,刑事司法中证据制度设计和运行应当遵循的最低限度规则。这些规则是无罪推定原则、证明责任、取证手段文明化、人道化、司法令状规则、证据排除规则。中国刑事证据制度理论上概括为“实事求是” 的证据制度。但立法对证据的规定很少,没有系统的证据规则,实践中随意性较大。没有规定无罪推定原则,证明责任分配不合理,其改革应着重在法治理念下,注重基本的价值取向和充分保护公民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8.
证据规则是确认证据的范围和调整、约束证明行为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是证据法的集中体现。刑事证据规则是证据能力在法律上的预先设定,在证据运用中具有重要的功能和价值取向。我国刑事证据制度对证据问题作出了一些规定,但总体而言,并不存在系统完备的证据规则体系。因此,应当进一步明确证据能力的概念并需要对相关证据规则进行修改和完善。  相似文献   

9.
美国品格证据规则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东莱 《前沿》2007,(9):179-180
在美国联邦证据规则发展的历史上,品格证据规则是英美法系国家的一项重要证据规则,同时也是变动最为频繁、引发争议最多的证据规则之一。品格证据作为一种特殊的证据形式,针对不同的诉讼主体,品格证据有不同的提出和规范方式,并且有着特殊的运用规则,可以说,品格证据规则是证据法学的重要内容,也一直是英美证据法中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品格证据与传闻证据一起,被许多学者称为证据法学上的两大难题。对于品格证据在刑事诉讼中的应用问题,英美法系国家主要以证据的相关性为出发点,规定了详细的规则来指导司法实践。  相似文献   

10.
电子证据具有隐蔽性、复杂性和脆弱性等特点,其收集措施常与个人隐私权和保护商业秘密相冲突。在电子证据的调查取证及认证上,有必要结合物的证据方法和人的证据方法,判断电子证据的证据能力和证明力大小,尤其在与传统证据比较时,更需要运用证据规则加以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11.
刑事电子证据的特点决定了对其合法性的认证应有别于传统的刑事证据。刑事电子证据的合法性主要体现为证据形式合法,取证主体、程序和方法合法,证据来源合法。对非法刑事电子证据应权衡利弊后决定是否采用,以实现对程序正义和实体正义的最佳取舍。对违反法定程序的且其严重程度足以影响其真实性的或足以影响某一重大权益的刑事电子证据一般应予排除。  相似文献   

12.
通过认知心理学基本原理,构建言词证据形成过程的心理学模型,揭示在这一复杂的认知过程中,言词证据的客观性极易受到诸多不自觉心理现象的影响。通过对西方证据规则的分析,得出西方证据规则主要是针对言词证据设计的结论,这一特质正是源于立法者对言词证据客观性的极度不信任。基于上述分析,我国刑事证据规则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应该是以言词证据的规制为重心。  相似文献   

13.
2018年10月,新通过的《刑事诉讼法》增加了刑事缺席审判程序一章,以加强国际反腐败工作和提高司法效率。由于缺席审判程序诉讼构造的特殊性,应当对适用的证据规则和证明标准进行合目的性的调整:设置一个较低的证据能力关联性的准入标准,扩大证据来源,通过传闻证据派生出其他证据;采取整体主义的证明模式,将隐蔽性书证扩大解释为被告人供述;以及根据诉讼阶段采取不同的证明标准。  相似文献   

14.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是当今世界各国所普遍认同的证据规则,其在限制公权力的滥用、保护人权上有其自身独特的价值.在我国刑事立法中确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是一种必然的历史趋势,因此研究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对我国刑事诉讼法的再次修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网络赌博犯罪电子证据具有的脆弱性、隐蔽性、高科技性、复合性、开放性、连续性等特点.要加强网络赌博犯罪电子证据的技术研究,充分运用各种高科技手段,不断健全和完善公安部门收集、提取、固定、识别、运用电子证据的能力.同时,要加快电子证据立法的步伐,构建切实可行的电子证据规则,为惩治网络赌博犯罪提供有效的法律手段.只有充分运用技术手段、法律手段,才能有效地打击网络赌博犯罪.  相似文献   

16.
刑事诉讼中单位证明材料的证据效力一直备受争议。单位证明材料的证据效力实质上涉及证据能力问题。那些为了证明其他客观事实,形成于案发前或案发过程中的单位证明材料符合证据能力要求,属于书证的范畴;而其他单位证明材料因不满足刑事证据能力条件,故不是刑事证据,亦不属任何证据类别。  相似文献   

17.
互联网在带来全新数字化、资讯化环境的同时,也产生了相关的法律纠纷。网络法 律纠纷的解决依赖于对电子证据的认定,而电子证据证明力的有无、强弱则是认定的重要环节。 理论和实践都证明电子证据也具有证据的客观性、关联性、合法性等特征。讨论电子证据的证据 资格及电子证据的证明能力有利于进一步确认电子证据的属性,为今后电子证据法的出台提供科 学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8.
证据规则是确认证据的范围,调整和约束证明行为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是收集证据、采用证据、核实证据、运用证据时所必须遵循的准则。在诉讼活动中,证据规则可以规范诉讼各方的取证和举证行为。在根据证据认定事实时,证据规则可以限制对证据的自由取舍。在我国刑事诉讼制度中,证据规则贫乏、内容粗糙,相关证据规范没能形成完整的证据制度体系。虽然,近年来通过司法解释的方式补充规定了一些证据规则,但远不能满足司法实践的需要。因此,我们应该在充分考虑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借鉴外国立法经验,建立健全我国的刑事证据的取证、采证、查证、定案规则。  相似文献   

19.
张旭东  刘秀玲 《前沿》2003,(4):111-113
电子证据是伴随着现代商品交易和电子技术的发展而走向司法殿堂的。由于电子证据具有无形性、复合性等特征 ,其在识别和认证上与传统证据有很大不同。电子证据能够证明主要案件事实或法律要件事实 ,具有一定的证据资格与证明力。为了消除司法实践中的电子证据障碍 ,一些国家、组织和个体通过立法、司法、判例和理论研究等方式作出了积极的回应。随着电子证据在司法证明历史舞台上地位的确立 ,人们必将从“物证”时代走入另一个新的司法证明时代———电子证据时代  相似文献   

20.
王琳  刘建杰 《人民论坛》2013,(2):142-143
刑事电子证据的取证位于举证、质证、认证环节之首,直接决定着证明力的大小。当前我国电子证据立法及其取证规则滞后,在刑事司法实践中的运用很不规范。为此,需要明确电子证据在刑事案件取证中的特殊适用规则,规范各种电子证据的取证行为,并完善电子证据的认证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