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94 9- 196 6“十七年”是新中国电影初创和初步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由于受政治意识形态和庸俗社会学的影响 ,电影艺术创作呈现出一种政治———艺术模式。电影成为政治的传声筒 ,电影艺术工作者的创作才能和个性受到抑制 ,从而缺乏感人至深的反映现实的作品。这段历史对今天的艺术创作仍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邢晨 《工会论坛》2014,(1):128-130
为了抵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文化霸权,更好保护我们的民族文化,中国电影艺术应该研究和探索意境理论与中国电影的最佳结合,建立起以民族文化为基础的影视叙事语言。要从电影空间、情节、人物等方面探讨中国电影意境的创造和审美,创造独特优秀的中国电影艺术,从而促使中国电影在世界电影中占据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3.
恰逢中国电影诞生一百年之际,在审视中国电影业的现状与发展的同时,我们看到了中国电影正朝着进步的方向发展,但也不得不承认中国电影产业仍存在一些问题.电影在技术与艺术上的难以融合观众人次、影院票房和放映场次的走势不容乐观;再加上电视给电影带来的强烈冲击.这些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  相似文献   

4.
恰逢中国电影诞生一百年之际,在审视中国电影业妁现状与发展的同时,我们看到了中国电影正朝着进步的方向发展,但也不得不承认中国电影产业仍存在一些问题。电影在技术与艺术上的难以融合;观众人次、影院票房和放映场次的走势不容乐观;再加上电视给电影带来的强烈冲击。这些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  相似文献   

5.
《功夫熊猫》是一部好莱坞动画大片,是以中国元素为主题的电影作品,其新奇的视觉效果和中国元素的大量运用,成为散发独特东方艺术魅力的电影佳作。从这部海外拍摄的中国题材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展现出的艺术魅力,其表现形式尤为值得中国当代文学创作者思考,并以此为参考。以新的写作方式向世界呈现具有东方艺术魅力的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6.
数字电影特效的出现对电影艺术有积极的现实意义:表现传统影像不能表现的视觉奇观,满足网络时代观众的心理需要,真切地传达人的情感和心灵感受,表现人类创造影像的无穷潜力。但数字技术支撑下的数字电影特效是制造电影真实感的手段而不是目的,电影艺术家应抓住“人文”这一电影生存命脉,让电影绽放迷人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7.
左冀电影尽管在严格的审查制度、法西斯式的暴力干扰以及来自其他阶层电影人的冲击合力“围剿”中举步维艰,但是在中共左翼电影小组的领导下,它始终坚持反帝反封的创作方向,促进了电影艺术自身的发展和进步,创造了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个高峰。不可否认,在具体的理论运用和实践创作方面,左翼电影还存在着一些误区。然而它深入社会各阶层,传播了无产阶级的意识和主张,发扬了进步电影艺术,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相似文献   

8.
电影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和良好形象的重要载体,中国电影在塑造、传播“中国梦”价值理念的过程中应发挥出重要而独特的作用。目前中国已成为继美国和印度之后的全球第三大电影生产国,并且是世界第二大电影消费市场。  相似文献   

9.
中华传统文化是全体中华儿女寻根溯源的文化基因和精神标识。在全球化大浪潮下,以好莱坞电影为典型的美国流行文化正强势地冲击着世界各个地区的传统文化生态。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电影人正不断探索着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特色、富有中华传统文化意涵的电影艺术。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逐渐崛起,全世界越来越多的人正通过电影这门诞生不过百余年的艺术形式了解绚烂的中华传统文化。《影》中运用影视艺术充分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符号、审美意涵、思想观念。本文将通过对《影》这部电影的分析,阐述中国电影中的中华文化的呈现与传播。  相似文献   

10.
电影产生于十九世纪,繁荣和发展于二十世纪和二十一世纪,已经成为深具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的艺术类型,对青少年观众的审美教育影响深远.传统的影院观影,因为存在“审美距离”,所以均是“观赏型观影”,青少年观众的“审美体验”受制于编剧和导演的“审美叙述”,形成青少年观众与编剧和导演之间的“审美主体间性对话”,青少年观众可以获得较为完整和稳定的审美体验.“VR电影”的发展打破了“审美距离”,在“现实世界”、“想象世界”之外新创了“虚拟现实”,青少年观众“深度浸入”,甚至参与“VR电影的审美叙述”,形成更为复杂的“审美主体间性互动”.同时,因青少年观众自身主体构建的“未完成性”和“波动性”等,也容易带来部分青少年观众审美体验过程中的“情感亏空”以及“价值偏离”和“伦理混乱”等问题.因此,未来的VR电影创作者如何在保证VR电影的美学和伦理学的底线和边界的前提下,重新创立一整套适应VR电影的电影叙事语法和生产法则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1.
艺术与伦理的关系是历代美学聚讼已久的话题,这在黑色电影中显得尤为突出。问题的关键在于,不能在理论层面上进行永无休止、坐而论道的争论,而得落实到具体作品中展开分析。如果说缺乏起码的游戏元素会损害作品的接受性,那么拥有必要的伦理性则是优秀作品的共同品质。黑色电影之所以“黑”,在于其主角行为处事往往显得离经叛“道”,但这类电影之所以也能产生一些脍炙人口的艺术杰作,则在于其有一种特殊的“德”性,满足了审美实践对于艺术伦理的基本诉求。  相似文献   

12.
粤语(俗称白话)电影,是广府文化的一种艺术门类,是海内外粤语人群中最有市场的电影。被誉为"引领广东电影第一次浪潮、粤语电影的拓荒者"的中国优秀电影艺术家王为一,不仅以他的粤语电影《珠江泪》、《七十二家房客》等立下了丰碑,而且以他的电影艺术观为人类留下了宝贵的理论财富。本文从岭南文化——广府文化的视角,简介了王为一关于粤语电影的艺术实践和理论阐述,旨在为推动广东电影新发展加力。  相似文献   

13.
类型电影由于其模式化与定型化的叙事而受到人们的批评,但在电影百年的历史中却长盛不衰,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类型电影对观众审美心理的体察与契合,具体体现在对观众集体无意识的体现、对观众接受心理的研究、对观众视觉欲望的满足三方面.这些足以使类型电影成为工业机制中的艺术奇葩.  相似文献   

14.
韩佳蔚 《工会论坛》2014,(5):129-130
“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盛典被誉为“让整个民族为之动容的精神史诗”“、中国人的年度品牌”.颁奖词作为颁奖典礼的“聚焦点”和“画龙点睛”之笔,也是节目整体创意和细节策划的关键.对2013 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进行解读,可见创作者修辞表达的各种方式尽管“殊途”,但最终“同归”,即无论是颁奖词的布局谋篇,还是言辞锤炼的字里行间,无不以表达的“贴切”作为修辞和叙事的艺术佳境.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巩固社会主义新生政权、夯实社会主义阶级基础、塑造社会主义思想文化,中国共产党对电影领域展开了全面的价值重塑、体制重建与影像重构,由此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电影领域的指导地位,构建了新中国电影的基本体制,形成了主导意识形态的影像表达机制,其价值意蕴影响至今。新时代,应加强中国电影价值整合,凝聚主导意识形态传播合力;持续深化电影体制改革,推动主导意识形态与电影发展良性互动;着力培养新时代电影人才,鼓励电影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积极探索主导意识形态的影像化策略,增强主导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相似文献   

16.
宋彦 《工会论坛》2004,10(1):115-116
《英雄》的成功证明了低迷的中国电影市场蕴藏着不可低估的潜力。要打赢票房一战 ,关键要有以市场为准绳的制作思路。《英雄》的制作策略在于 :迎合了大众阶层的审美习惯与品味 ;对中国传统文化浓墨重彩的表现 ;电影特技所创造的视觉奇观 ;市场化的广告、营销策略。研究与探讨《英雄》的成功运作 ,对于改变中国电影“叫好不叫座”的创作怪圈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7.
“一”,具有源远流长的形而上的艺术哲学意味。“一”中见“多”的艺术创造,既是古代艺术家对中国文化传统优势的一种发挥,也是他们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的智慧的实现,它比我国现代文艺理论中的“典型”说,更切入艺术创造的规律。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中国电影出现了严重的精神贫乏现象。以《大笑江湖》为代表的中国电影之所以出现叫座不叫好的怪现象,主要因为影片重视外在的包装而忽视思想内涵;忽视对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传承,无法建构一种被国民普遍认同的文化核心价值观;影片奉行娱乐神话原则,没有以深切的人文关怀即"人性"作为基本的价值取向。深入研究我国电影精神贫乏这一问题,对于我国尽快转变电影制作理念与策略,逐步提升中国电影的思想文化内涵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十七年”电影以其对新中国的合法性和正当性进行论证与对新的民族国家精神的塑造参与了现代民族国家想象的进程。民族国家想象的视角有助于我们回到当时的历史情境中对“十七年”电影的价值予以重新思考,从而更切实地触摸到它的现代性品格。  相似文献   

20.
第一次把莎士比亚的名著《罗密欧与朱丽叶》搬上中国舞台的是峨眉人章泯。他因对中国戏剧和电影事业的重大贡献,而被载入中国现代文化史册。1906年,章泯出生于峨眉县燕岗乡,原名谢兴,又名谢韵心,笔名杜山、陆挚等。1929年毕业于国立北平艺术学校戏剧系。在校期间,由肖三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在上海参加党领导的“左翼剧联”,并当选为执行委员。1932年,他为上海业余剧人协会演了第一部大戏——易卜生的《娜拉》,即轰动剧坛。随后,他又导演了果戈理的《钦差大臣》、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大雷雨》和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等。这些世界名剧都是第一次在中国舞台上演出,所产生的强烈社会影响和轰动效应,奠定了章泯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上海滩引领中国话剧新潮流的著名导演地位,成为当时中国戏剧界名气最盛的新人,一时好评如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