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政治机会结构理论是西方学者在解释社会运动现象中创造的,它至今在西方尤其是美国社会运动研究领域中仍占有支配地位。该理论强调国家在社会运动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由于其理论框架具有丰富的弹性,因而被批评者们指称是一块包罗万象的"大海绵"。然而,变量构建的灵活性不仅是政治机会结构理论存在的缺陷,更是其强大生命力之所在。该理论有可能为中国的公民参与现象提供全新的理论解释框架,并能有效克服理论的"水土不服"问题。  相似文献   

2.
刘颖 《工会论坛》2008,14(5):139-141
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伴随着新社会运动的产生、发展及兴盛,在欧美社会相继出现了一些解释新社会运动的理论模式,如现代化的矛盾理论、后物质主义理论、资源动员理论和政治机会结构理论。这些理论模式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对新社会运动的产生和动员进行了阐释,但作为单一性理论它们都有自身的局限性,仅靠一种理论模式难以对新社会运动的发展和动员提供令人信服的解释,因此,需要几种理论模式的综合运用,才能更清楚地解释当今的新社会运动。  相似文献   

3.
网络社会时代的政府组织结构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人类已经处于新的历史阶段,一个新的社会组织结构——网络社会正在形成。网络社会并不仅指虚拟社会,而是囊括现实与虚拟的连续统一体,是以互联网为核心连接的人类社会新的社会结构与形态。网络社会具有与传统社会本质不同的结构、特性,就结构而言在横向体现为非中心性,在纵向体现为非科层性,而从网络社会的特性而言,还具有跨时空性、超流动性等特点。这些与传统社会结构截然不同的特性使得网络社会中的各种组织结构与其在传统社会中的形态都有所不同。政府是最大的社会组织,也相应会产生新的组织结构变化。本文分析了这种变化,认为政府组织必然会以打破传统严格科层化而形成各种多样结构的混合体,最后本文提出了若干政府主动适应这种时代转型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社会结构是政党制度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基础。完善我国的多党合作制度,关键是将各阶级、各阶层,特别是新社会阶层纳入我国政党制度的框架之内。根据我国社会结构的新变化,必须增强执政党的阶级基础、巩固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要对各民主党派在新的社会阶层中的社会基础和联系界别作出合理的界定,发挥民主党派在整合不同的社会力量、缓和社会冲突中的特殊作用;扩大新的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力度,充分发挥党外人士在国家政权中的作用,加强党派合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促进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的发展、完善。  相似文献   

5.
社会结构变化促进了新的社会阶层与群体利益分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统战工作的社会功能。面对社会结构变化给政治稳定、社会交流、国家和民族凝聚力带来的双面影响,新时代统战工作应明确其功能定位,充分发挥其导向、激励、沟通、凝聚功能。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集体行动已经成为一种崭新的集体行动形式,给全球政治格局带来诸多不稳定因素。目前互联网集体行动领域的研究尤其是实证研究困难重重,需要建立更为完善和成熟的互联网集体行动研究框架。互联网集体行动从微观到宏观的理想动员结构为"舆论动员(公共性形成)—公众参与—集体行动"。在互联网集体行动大数据采集方面,考虑到互联网集体行动的实践过程,可能的大数据来源是根据互联网集体行动的发展过程确定事件过程的关键时点,因此应采集关键时点截面的社交网络数据。在互联网集体行动结构变迁的测量方面,结合互联网集体行动事件的实践过程,主要关注社交网络结构、时序扩散网络的测量。  相似文献   

7.
当代政治社会学结构功能主义呈现出结构功能辩证分析的趋势,但这一结构功能的辩证关系因缺乏哲学上论证、缺乏与实践中人的真实生活相一致的具体人性假设建构,以及由于哲学论证与人性假设上不足,造成政治社会学结构功能辩证分析在理论建构与实际应用上都出现短板,以致这种分析的一般理论仍付阙如。本文尝试回到马克思,从马克思的相关观点来重建政治社会结构功能辩证分析的框架。  相似文献   

8.
问责制是国家治理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制度设计,一旦问责制失灵对治理体系的危害是巨大的。聚焦基层问责乱象,以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为基础,可以建构“结构—行动”互动的分析框架,提出问责行为受到问责体系的内在行动者因素和外在结构性条件的双重约束,问责乱象的生成与结构层面的责任化倾向和行动层面的认知偏差有关。并据此,将问责乱象划分为情绪式问责、运动式问责、加码式问责和机械式问责等四类具有代表性的情境。相较于控制路径的问责,信任路径的问责更匹配建立在人民信任关系基础上的治理体系。围绕问责的四种异化形态,能够有针对性地提出认知治理、规范治理、精细治理、期望治理等四条差别化的纠治路径,以期问责行动能够回归最本质需求,维护良好政治秩序。  相似文献   

9.
一二九运动为中国共产党开展抗战社会动员提供了契机,在运动申逐步形成了由中国共产党引导的,以爱国学生为载体的对平津民众和爱国士兵的初步社会动员。因此,从社会动员的角度来看,一二九运动意味着中国共产党以抗战为目的的社会动员的初步启动。这种初步的社会动员。使“抗日救亡”成为凝聚全国民众的政治目标,也播下了抗日的种子,为全面抗战爆发后的社会动员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社会结构作为社会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逐渐成为我国社会学界关注的热点.学者们在归纳总结了现代社会结构的特征之后,对处于转型中的中国社会结构的特征、变动趋势及其意义、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中的社会阶层结构、社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及其手段、调整的目标原则与重点等方面都作出了详尽的理论或实证研究.这些研究既是对西方社会学理论与经验研究成果的借鉴与运用,同时又是中国社会学迈向本土化的重要一步.伴随着这一研究积累,一个清晰而完整的社会结构调整思路与框架会逐渐呈现在人们面前.  相似文献   

11.
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入研究包括结构范式和行动范式两种基本取向。其中,“结构范式”强调社会环境与权力结构对新生代农民工生活机会的约制。“行动范式”则强调新生代农民工对生活机会与社会环境的应对与行动。本文在评述这两种研究范式的基础上展望了未来研究可能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2.
作为多维框架的综合性理论呈现,社会运动理论围绕"何以发生、何以演化、何以收场"的生成逻辑衍生出不同理论流派。社会运动的知识传统,在欧美学界大体形成以美国的集体行为、社会运动研究和以西欧的新社会运动研究为主要理论范式。从传统社会运动理论流派及演化来看,主要包括古典的集体行为理论、理性选择理论、资源动员理论、政治过程理论、社会建构理论,等等。从西欧社会运动理论的演进来看,主要基于在对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反思和建构基础上生成的一种"后马克思主义"新社会运动理论范式。从社会运动走向新社会运动,美欧两大阵营的研究旨趣、概念命题及框架内容等呈现不同的逻辑进路。  相似文献   

13.
在现代公共决策中,出现一些新的现象:公共决策过程中,科学家与专家不仅仅是咨询者而成为主导者;大企业通过自己责任体系超越本身职责范畴,侵入公共政策的范围;以及消费者与相关非政府组织通过行使自己购买权或开展社会运动影响各类公共决策。这类现象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不断出现,已经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以及大型组织的行为,并被一些理论家用“亚政治”框架来诠释。从本质含义来看,“亚政治”就是一种政治活动未被纳入到“政治体系”之中的行动;但是,在现代化的不同阶段,“亚政治”的含义和政治化条件也不一致。因此,通过从现代性角度诠释政治及其边界,就可以发现,在第二现代性形成过程中,整个公共决策结构正在发生变化,世界民主、文化民主在悄然出现,整个社会治理呈网络结构,政治变得无处不在而又无处可在。  相似文献   

14.
较之于政府主导的行政化社会动员,市场化社会动员指的是现代经济社会中的各种直(传)销公司基于赢利性目的、采取合法或者非法的手段、通过洗脑式或者类洗脑式的致富甚至是暴富承诺来瓦解个体成员的价值图式与人生态度、塑造全新的心理情绪与心智结构,以吸引、招募潜在的准共同体成员,并在此基础上建构金字塔式或者类金字塔式的成员控制与财富分配的组织结构。本文采用质性的实地研究法,以安利(中国)南京CG系统为例,较为系统地分析了此市场化社会动员模式的行动逻辑、路径结构、策略机制与典型特征,并针对此种动员模式潜在的恶性后果提出了若干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5.
社会运动的进程与政治理论的型塑似乎有着某种天然的姻缘。从政治学视角来看,社会运动可视为"斗争政治"的一种表现形式。随着传统社会运动向"新社会运动"的转型,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生态社会运动具有了某些全新的政治意蕴:后物质主义价值观、新中产阶级主体、行动方式非暴力、组织架构分散化等。这预示着某种全新意义上的政治观念、组织架构和行为特征。生态社会运动是绿色政治思想的渊薮,生态学原则、社会责任感、基层民主观、非暴力行动方式等绿色政治原则在此中得以型塑,代表一种完整理论的"绿色政治学"由此成型。  相似文献   

16.
未来信息化条件下战时快速动员社会环境的复杂性、组织保障的双重性、时间的紧迫性、任务的艰巨性、行动的隐蔽性,要求预备役部队政治工作必须搞好政治思想动员、注重军内外协调、讲求迅速高效、发扬顽强战斗作风和高度重视安全保密。  相似文献   

17.
对中国社会学早期学术关注点的回顾,我们发现了"政治的维度(the political)"的长期缺失.然而,随着中国转型社会的重构和与之相伴随的利益保卫和利益磋商行动的高发,围绕"政治的维度"的学术研究,对于我们理解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具有日益高涨的重要性.作为社会学学科内部处理"政治的维度"的一个重要理论和知识来源,对社会运动理论的介绍,目前尚处在起步阶段.在我们引入的时空框架中,追溯西方社会运动理论范式的演变历程,分析这些理论取向与当代中国社会研究现场的相关度,说明政治进程模型、古典理论和社会建构论/文化理论对当代中国相关现象的解释力要更强一些.  相似文献   

18.
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传统、演进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促进不同学者之间在制度上交流、理解和合作研究,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开发了制度分析与发展(IAD)的分析框架,作为组织制度研究的元语言。IAD框架建立在托克维尔、霍布斯和联邦党人等政治思想传统之上,是政治思想与经验研究有机结合的产物。IAD框架从制度的角度提供一套一般性语言来讨论规则、物品属性和共同体属性对行动舞台结构、个人面对激励和结果的影响。IAD框架将行动舞台作为分析焦点,这一行动舞台主要由行动情景和行动者构成,行动者在行动情景之下进行互动,产生结果,行动者根据他们的评价标准对结果进行评价。IAD框架认为行动情景并不是由单一制度所构造,而是由边界规则、位置规则、选择规则、信息规则、聚合规则、范围规则和报酬规则等组成的规则系统所构造。为了连接不同行动情景,IAD框架提出了多层次分析的思想,即操作层次分析、集体选择层次分析和立宪层次分析等。为了突出生物物理属性的重要性,应对人类所面临的可持续发展难题,加强与自然科学家、生物科学家的对话,埃莉诺在IAD框架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发展了社会生态系统(SES)的分析框架。多学科、多元研究方法和经验研究等构成了IAD框架的鲜明特色,这也是中国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学科发展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植根于公民社会,公民主体性的实现是政治文明建设的最终目标。当前,推进这一进程的现实主体呈现出多重主体复合结构的特点,在这一结构中,基于我国完政体制、中共的领导体制以及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共是主导政治发展、实现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的核心;作为党领导下的群众组织和政治团体,各个制发性政治主体在具有广泛的社会经济职能的同时,也在建设政治文明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利益表达、利益综合、民主教育、政治录用、政策执行、社会动员、思想政治工作等功能。以党为主导的制度性多重主体复合结构是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包括政活文明发展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20.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及其组织体系成为政治整合的主要力量,而通过广泛的群众动员开展政治运动,则成为政治整合的主要方式。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整合打破了传统国家所依赖的文化基础和社会联系,强化了农民对国家的政治认同,同时重塑了农村社会内部的关系结构,使传统的"国家—地主士绅—农民"之间的三角关系变成了"国家—农民"的双边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