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的区分是逻辑课教学中的一个难点。而熟练掌握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的区分方法,则有助于正确识别以及准确使用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恰当地进行判断和推理,避免思维中出现混淆二者之间区别的逻辑错误。集合概念是以集合体作为反映对象的概念,非集合概念是以非集合体作为真一映对象的概念。准确把握集合体与非集合体各自的特点及二者的本质区别,是正确把握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自然语言中利用假言命题进行的各种推理与这种命题前后件的关系紧密相关。实质蕴涵理论不能真实地反映这种关系。把推理的逻辑基础看作是实质蕴涵关系,将导致许多解释不通的问题。否定实际蕴涵命题,得到的应该是与之等值的假言命题。根据不同条件假言命题前后件的不同关系,可以有各种不同的、符合实际蕴涵关系的假言推理。不仅自然语言中关于不同假言命题的推理可以用实际蕴涵来表达,而且自然语言中的其他推理同样也可以用实际蕴涵来表达。引入“实际蕴涵”概念,对于客观而准确地理解和分析自然语言推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彻底澄清用实质蕴涵理论来分析和说明自然语言中的推理问题,主要与人们的逻辑观念相关。  相似文献   

3.
权利和人权是宪法学中十分重要的两个概念 ,但在传统的宪法学理论中 ,二者基本上是混用的 ,有必要对二者做出清晰的区分。在较为深入地梳理、分析权利和人权的源流、涵义的基础上 ,笔者认为 ,可以从涵义、目的价值、蕴涵的理念、产生与存在的时间、内容与法律文本的关系、依据和对应范畴、所涉及的法律关系等七个方面对二者做出区分。  相似文献   

4.
警察概念逻辑素质养成包括思维过程中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准确区别概念的种类以及概念外延间的关系,识别概念与语词的区别,正确使用概念限制、概括和划分等逻辑方法。  相似文献   

5.
在研究犯罪问题时,人们习惯于以刑法犯罪定义作为思考的逻辑出发点。事实上,除了通行的刑法犯罪概念外,还有犯罪学中的犯罪概念。只有正确认识两种犯罪概念的联系与区别的实质所在,才能避免认识上的误区并形成科学的犯罪观念。两种犯罪概念虽有联系,但区别是根本性的,这就是二者对犯罪的本质特征——社会危害性是从各自的立场去理解和把握的。较之刑法犯罪概念,犯罪学中的犯罪只遵从于危害社会行为的客观性,既不受刑事违法性要素的制约,也不对应于刑罚处罚。  相似文献   

6.
研究求解思维逻辑不能不涉及它的逻辑值。一种逻辑采取什么样的逻辑值,取决于这种逻辑从什么样的角度把握思维,取决于作为这种逻辑的研究对象的思维的功能。求解思维有两个基本的功能——搜索与选择,由此决定了求解思维的逻辑值可以区分为抽象的逻辑值和具体的逻辑值。求解思维的抽象逻辑值以关联蕴涵为基础,求解思维的具体逻辑值则主要是恰当性问题。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思想作为一个整体呈现出多维的视角与问题域,其中,批判理论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它构成马克思思想的灵魂,呈现出马克思辩证法的革命性。因此,关于马克思批判理论的研究既是研究其思想整体的重要环节,也是深入理解辩证法的重要突破口。马克思的批判理论同样是一个整体,其中包含了政治经济学批判与形而上学批判,二者处于统一关系中,二者的统一在文本里出现了三次,这三次统一极为鲜明地阐述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与形而上学批判的内在逻辑,以及二者统一的基础。通过对这三次统一的论述,本文尝试探寻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内在逻辑,全面把握马克思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进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其思想的整体性与时代性。  相似文献   

8.
定义就是用精炼的语句,简明的方法揭示概念所反映对象有本质属性。因此,凡是对某个概念的含义所作的解释都可以称为定义。“问题”作为问题逻辑的研究对象,是现代逻辑的分支科学。国内对问题逻辑的研究方兴未艾,对“问题”的定义众说不一,没有一  相似文献   

9.
公私法区别的必要及其根据是公私法关系问题的出发点与立论基础。美浓部达吉认为公法与私法区别的必要性在于二者区分的"法律效果",根据在于实定的国家法能够区分为"本来的国家法"与"第二次的国家法";但是他的论证逻辑似乎有倒果为因的嫌疑。美浓部达吉批判了凯尔森否认公私法区别之必要性的观点,但是实际上他对凯尔森的解读与批判并未切中凯尔森观点的要害,因而是不太确当的。公私法之区别只是一种类型化的思考问题的方式,二者"有必要区分但是没有绝对的标准"。  相似文献   

10.
晓亮 《理论前沿》2008,(13):10-13
十七大报告和新的政府工作报告,都把集体经济与合作经济区别开来,并列地提,这具有重大的理论实践意义:二者本来属于两种类型所有制形式、经济组织,把二者区别开来,并列起来,才能在概念上与国际接轨;把二者区别开来有助于清除我们党在合作化过程中的“左”的思潮;二者分开后集体经济改革就成为一个可以单独研究的问题;正本清源,有利于合作经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橘颂》奠定了屈原人格的基本思路。他把国家、君王看作是王道在历史实践中的直接显现,这一思想逻辑直接导致了他的“昏君和腐败的国家具有永恒的合法性”的观念。祖国则是一个情感概念。屈原的痛苦与悲剧就在于混淆了二者的区别,分析屈原作品及屈原之死对剖析其人格精神背后的政治文化及导致其悲剧的文化根源均有时代的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12.
兴起于21世纪初的犯罪构成体系研究开启了我国刑法学界难得一见的学术论争。但这一论争过程由于缺乏对一些基本关系范畴的统一认识,从而呈现出较大的随意性。这些基本的关系范畴主要表现为:犯罪构成与犯罪概念之间的关系,以及犯罪构成与犯罪构成要件之间的功能关系。我国通说关于这两大基本关系范畴的解说有待商榷,在犯罪构成与犯罪概念之间二者并不是本质与现象、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而是一种对同一对象的不同表述关系;在犯罪构成与犯罪构成要件之间也不是一种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二者的应然功能应有所不同:前者是“认定犯罪”,后者是“罪之法定”。因此,如果一定要在犯罪构成与犯罪构成要件之间寻找某种联系,则可以通过将“罪状”的概念引入犯罪构成理论中,从而通过罪状将二者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13.
从本体论看,形式逻辑的客观基础是“对象性状唯一性”,矛盾律回答的是对象性状“有几个”的问题,辩证矛盾回答的是“是什么”的问题。逻辑矛盾主张对象有两种性状,因而是错的。从认识论看,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混淆的根源在于形式逻辑与形而上学逻辑的混淆。形式逻辑不直接涉及内容,只是主张对象的性状只有“唯一的一种”,形而上学逻辑直接涉及内容,实质是主张对象的性状是“特定的这个(或那个)”,二者截然不同。但因形而上学逻辑是对辩证逻辑一个片断的夸大,且在这一片断上,它既是合理的,又与矛盾律要求的判断形式重合,于是,二者极易混淆。辩证矛盾反对的是形而上学,与矛盾律则是真理统一的  相似文献   

14.
政治发展与政治转型是政治学研究中的两个重要概念,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可以发现,从广义上讲,政治转型属于政治发展的范畴;从时间上讲,二者存在一定的继承关系,政治转型范式是在对政治发展范式不断批叛和修正之后逐步走向成熟的。但在理论背景、理论内涵、理论框架和发展趋势方面二者存在着明显区别。在中国政治学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应该更加重视转型研究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15.
宗教与邪教是相对应的概念,但二者又有质的不同。本文主要从信仰对象、教主产生方式、立教目的、理论学说、活动方式、文化价值、对科学的态度、社会效果、存在期限等九个方面论述了宗教与邪教的区别。  相似文献   

16.
一、确定科学 技术法概念的法(?)逻辑 科学技术法(简称科技法)是一个新兴的法的部门,明确一个确切的科技法的概念,是科技法学基本理论的首要任务。这不仅有利于在观念上进一步明确科技法的范围、特性、调整对象、主要调整方法,基本原则、体系等问题,而且对科技立法和司法实践具有重要意义。要明确和理解科技法的概念,首先必须明了确定科技法概念在法理要求上的逻辑。主要有三点:  相似文献   

17.
宗教与民族是有严格区别的概念;宗教与民族又是互相联系的概念;正确认识宗教与民族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正当防卫与侵权行为的行为人均做出了损害行为,侵害了他人的权利,两者的概念有着相似之处。在处理日常的民事纠纷中,很容易混淆。因此,研究正当防卫与侵权行为的关系,理顺二者的联系和区别,不但是民法研究理论上的需要,更对现实中处理民事案件,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一个重要概念,当前理论界所认为的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虽在价值决定中具有不同的意义,但在本质上二者具有同一性。二者之间是一种由抽象到具体,由一般到个别的关系。我们之所以对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进行区别分析并深入探讨其在价值决定中的作用,目的不是将二者对立起来,而是想更加科学地去解释二者对价值决定的根本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20.
我国犯罪学存在若干认识误区,在科学性方面有待加强。犯罪概念方面的误区表现在混淆了研究对象层面上的犯罪和概念层面上的犯罪,过于追求犯罪概念的精确化,忽视犯罪概念的心理学考察。研究方法方面的误区表现在认为犯罪是不可以量化的,量化就是有数据,忽视测量量具的标准化,认为犯罪研究是纯客观的。在犯罪学体系方面,传统犯罪学体系因其逻辑结构的大众化、通俗化和易滥用性不利于犯罪学往纵深方向发展。建立在关系哲学和实证分析基础上的关系犯罪学成为当今犯罪学体系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