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喜剧是用出乎意料的情节、夸张的表现手法和诙谐的台词来表现人物性格、讥讽人类愚蠢丑陋的一种艺术形式。《利西翠妲》和《愤世嫉俗》在结构、主题和语言等几方面均体现出了喜剧寓庄于谐的基本特征,剧作家在诙谐可笑的表现形式中向读者或观众揭示了真实的社会生活,加深了他们对作品和生活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宋春舫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戏剧作家。他先是以外国戏剧理论及作品的译介和评述,后又以戏剧创作,为我国现代戏剧艺术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他的话剧创作,主要是喜剧。他将喜剧创作的视角转向了中国世态与风俗的摹写,并且卓有成效地展开了摄取的广角。在他的剧作中一直跃动着一种极力要将中国的世态风俗和新的民族艺术形式高度结合起来的可贵追求。这也正是其风俗喜剧的重要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3.
作为欧洲贵族时代少数几部喜剧成就最高的经典之一,莫里哀的《伪君子》这部理性驱逐神权时代的讽刺喜剧通过笑来打击恶以纠正时弊,启迪观众在理性的笑闹中透过那些可笑对象的偏执行为与拙劣表现反思自身的劣性与敌人的可怕性;它具有一种“闹后趋静”、“乐极生悲”的艺术伦理效果,在理性透视里渗透着悲戚与阴沉,凸显了真理的相对游移,并使这部理性喜剧跨到了悲剧界限的边缘。  相似文献   

4.
李渔小说戏曲的喜剧性叙事体制是由多种因素有机结合而成,它涉及作品的情节结构,题材构思安排,叙述方式;涉及喜剧性人物形象的塑造,角色设置上的喜剧效应;涉及夸张、变形、滑稽、科诨等喜剧化手段的运用;还涉及语言的戏剧化。这是李渔的文艺观、创作目的和“戏”意识的艺术呈现。  相似文献   

5.
张月亮 《工会论坛》2007,13(1):156-157
丑,作为文艺美学的重要范畴,往往不被研究者给以足够重视,在众多的美学研究文章中,即使有所涉猎,也大多作为“陪衬”顺便提及。至目前为止,探讨“美”的著述颇多,而专门研究丑的文章相对较少,丑与审丑成为美学主流研究中“被冷落的角落”。本文力图站在马克思主义唯物观、历史观和辩证观的角度,以我国文艺美学史为纵线,以中西方文艺美学比较为横线,从对丑的内涵性质的认识出发,概述了美学发展中丑与审丑、审丑与审美的辩证关系。这一论题,对促进当代文艺美学的健康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对丰富文艺美学的研究范围,弥补丑研究的薄弱,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6.
"审丑"作为审美的对立面属于审美范畴,"审丑"的意义也在于更好地发现和理解美的真正内涵,从而坚定对真、善、美的追求。而在当前,"审丑文化"却在文化"世俗化"和产业化的双轨驱动下,在"审丑"主体错误文化价值观的诱导下,在大众传媒的推动下,让工具理性支配了其中的价值理性,走向异化,给主流价值观建设、文化自信建设、精神文明建设造成冲击。从精神价值维度克服这一异化现象,须通过批判模糊的是非标准,回归知识价值的"真";批判扭曲的善恶标准,回归道德价值的"善";批判颠覆的美丑标准,回归审美价值的"美",以达至真、善、美的统一,并实现网络"审丑"异化的复归。  相似文献   

7.
本文三个部份,分别论述了公安文学作品中的丑陋形象也具有审美意义;对"审丑"与"审美"的好恶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不同传统文化、不同的民族和不同地域背景下的人们的集体无意识审美心理;在公安文学中丑美相生相克的原理.表明在公安文学中存在着相当的丑陋形象本属正常,符合公安文学的审美特点.  相似文献   

8.
李渔的拟话本小说具有浓厚的喜剧氛固,他往往借助其喜剧艺术形式将自身的怨愤、不满、渴望等情绪宣泄出来。在人生价值方面,他宣泄了对于功名富贵难遂的失望与痛苦;在生活境遇方面,他诙谐地调侃了生活的窘迫和对一朝发迹的渴望;在思想意识方面,他表达了对压抑人性的理学和空疏狂放的心学的不满,以及对于情与理完美调和的理想人格的推崇。  相似文献   

9.
伴随着大众文化的主流化发展,与之契合的"喜剧美学"正成为主导性审美原则,同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时代异化与精神偏差。从历史哲学视角看,相对于悲剧美学核心所在的悲悯的净化,喜剧美学重在智性的清透,而非纯粹的娱乐。大众文化的喜剧性应该是一种"内在伟大与严肃"、"外在有趣与可笑"的"轻盈诗学",是直面现实、迎接挑战的"举重若轻",是撕破生活假象的智慧与幽默,而非粉饰太平、逃避挑战、浑噩和谐的游艺与杂耍。如何达到对审美泛化的形而下之轻的规避,以及对喜剧美学的人性解放之重的自觉追求,是"文化中国"复兴过程中亟待应对的思想难题。  相似文献   

10.
福斯塔夫是几百年来莎剧舞台上最具生命力的喜剧形象,他是一个非善非恶、天马行空、以享乐为人生坐标的范例。斯塔夫喜剧性格的塑造,源于他本身就是一个各种不和谐的矛盾统一体;与诙谐夸张的喜剧场景的营造密不可分;大量借用了丑角的尖刻讥讽、插科打诨;也得益于福斯塔夫这一人物形象的具体普遍性特征。福斯塔夫具有历史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11.
写生教学是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和提升审美的教学方式。婺剧融汇了传统戏曲与民间美术的精华,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宝贵财富。儿童写生教学中运用婺剧元素,不仅有利于学生领略传统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而且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他们对本土文化的信心和热爱之情,有利于民间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把美学研究的重点放在探讨美的本质、为美下定义上的传统研究方式进行了反思和批评 ,提出了把美学研究的重点转移到审美活动上的新思路 ,认为审美现象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审美活动是人类基本的生存方式之一 ;优美与崇高、丑与荒诞等审美主体都不是先在地独立存在的 ,而是在审美活动中同时现实地生成的。  相似文献   

13.
“原生型”胶州大秧歌源于“乞讨”的说法违反了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所论述艺术发展的规律。艺术作品是艺术家或民间艺人的产品,在社会分工按照历史的必然性仍然存在的社会发展阶段,作为精神生产的一个特殊的艺术创作,需要具备特殊的条件,掌握特殊的手段。“原生型”胶州大秧歌就是集音乐、舞蹈、戏剧为一体的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它赋予了广大胶州人民以无限的节庆娱乐与欢快,虽然也赋予“乞讨”者维持生计的技能,但“乞讨”不是它的来源。  相似文献   

14.
女性人体审美变迁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艺术及现实中的女性人体都包含复杂的文化因素,透过不同时期的中国女性人体审美发现,女性美的塑造和评价既有平等的审视和讴歌,又有不同程度的男权话语和男性主义观点。因此,只有用性别视角对女性人体美、女性审美等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对历史成因及问题加以分析和反思,才能确立健康、自然、文明、合度的女性人体关和人体审美概念。  相似文献   

15.
浅谈计算机网络犯罪及其防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信息技术的迅速普及.一个虚拟的社会空间也迅速在互联网上形成.毫无疑问虚拟社会空间的存在及其进行的变化都是起源于现实社会中的网民.正因如此,网络空间里也必然存在现实社会中的真、善、美、伪、恶、丑.在虚拟空间中,如何规范人们的活动,给我们提出了许多问题;随着计算机网络违法犯罪形势越来越严峻,本文分析了其中的原因并提出了防范对策.  相似文献   

16.
美之为美,斯恶已,社会道德失范现象频生,激发了人们对“最美精神”的渴望,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美”的梳理,认识到“人格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特殊地位,从儒家“人心向善”理论出发,重视人的外在行为举止与其内在道德情操的和谐统一,并相信“礼失求诸野”具有现实意义.第二部分,主要从社会现实,教育方式,法律制度保障,道德成长累积效果等四方面阐述了最美精神的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17.
刑事审判作为一种正义的实现过程,蕴涵丰富多姿的美,其中的戏剧美最为显著,戏剧艺术表现的综合性与刑事审判蕴涵的多种美的表现形态相通,戏剧集中反映矛盾冲突与刑事审判的对抗性暗合,戏剧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与刑事裁判类型的多元化对照。发掘刑事审判的戏剧美旨在通过直观的认识来发现刑事审判美的秩序,探求这种秩序形成的审美动因,并为刑事审判构建提供某种可以参照的美学标准和原则。  相似文献   

18.
现代欧洲暨法国美学情趣在音乐、诗、绘画、戏剧、小说、电影等方面的流变,即所谓唯美主义倾向,是启蒙时代微妙精神的延伸.现代欧洲艺术放弃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关于艺术形式与内容关系的传统理论一方面放弃了作为理念的形式,而把艺术活动必需的物质材料本身当作形式和艺术欣赏的对象;另一方面,也放弃了西方艺术传统根深蒂固的偏见,即所谓艺术的不同物质手段只是为了表达或表现感情、观念、外部世界的模特.现代西方不同艺术门类不约而同地放弃了古典艺术中的形而上学追求,从而把艺术活动中的所谓"内容"只作为一种"形式"化的活动,甚至取消了内容与形式的界限.  相似文献   

19.
通过美学理论和审美活动来培养青年审美能力和审美理想,利用美学理论和审美实践来培养和提高青年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感受能力、鉴别能力、欣赏能力和创造能力。帮助青年树立崇高的理想、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趣味,陶冶情操并促进人格全面发展。学校可通过教学、课外活动、优美的环境、教师的示范等综合作用对青年进行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20.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历来被人们所赞誉,其讽刺艺术形象的真实性,讽刺对象的悲喜剧结合以及讽刺技巧的多种多样,将《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推向艺术巅峰,从而达到批判科举制度、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