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56年3月的一天,刘少奇同志要召开一个小范围的会议,把我叫去,将要开什么会,开会的时间、地点、内容和参加会议的人等都一一告诉了我。别的我都听清楚了,就是提到出席会议的人名时,因当时有点紧张,同时对他的口音还不完全熟悉,所以没有听清楚。这时,他马上把眼前的笔和纸递给我,说:“请你把我刚才说的话写在纸上,让我看看。”我立即写了出来,他看我把“陈毅同志”写成  相似文献   

2.
周平 《党史纵览》2013,(12):7-12
毛泽东一生注重调查研究,常把北京比喻为“加工厂”。他不甘于深居红墙内。光靠听汇报发文件左右中国大局。他曾说过:“我在北京,差不多听不到什么,以后还要出来走走。中央领导机关是一个制造思想产品的工厂,如果不了解下情,没有原料,也没有半成品。怎么能够制造出产品?”  相似文献   

3.
2002年底,河北省委书记白克明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作开场白时,首先讲述了他亲眼所见的一件事:那时河北会堂前的广场上停满了小车,民警一直在不停地指挥车辆有序地停靠在合适的位置。但不知是哪位领导的司机,偏偏把小车停在会堂门口,影响了交通秩序。执勤的民警要求他开走,他不但不听反而和民警“干起仗来了”,别人怎么劝也不走。“太不像话了,我就是看不惯这种现象,他仗着自己是某领导的司机,就不遵守交通法规。一个司机这么干,这就是风气不正。事情虽小,但反映了作风问题。”白克明越说越激动:“那个司机牛气呀牛气什么?砸了他的饭碗。”白…  相似文献   

4.
在毛泽东的著作中虽没有关于广告的专论,但透过许多历史资料和事件,可以看出毛泽东对广告的重视以及广告对他的生活、革命工作有过重要的影响。毛泽东第一次正式接触广告,该是在1912年春。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坐上了总统的宝座,当了半年兵的毛泽东认为“革命已经过去,于是脱离军队,决定回去念书”但毛泽东不知道过什么学校好,因为他“并没有一定的标准来判断学校的优势,对自己究竟想做什么也没有明确主见”这时,广告帮助了他,毛泽东1936年曾回忆说:“我开始注意报纸上的广告那时候,办了许多学校,通过报纸广告招林新生…  相似文献   

5.
在这间简陋的会议室里,共产党通过了自己的“陋室铭”。毛泽东说:要警惕“糖衣炮弹“,“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相似文献   

6.
《湘潮》1988,(8)
1951年春节,毛泽东在中南海丰泽园住所,握着一位老人的手,向家人和工作人员介绍说:“这是我九哥。没有他,就没有我。”在场的人听了,无不感到惊讶! 这位老人就是毛泽东的亲姨表兄王季范先生。王在同辈兄弟中排行第九,后辈都称“九阿公”,毛泽东一直叫他“九哥”。  相似文献   

7.
1961年,英国陆军元帅、二战名将蒙哥马利来华访问,他对毛泽东说:“您指挥的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可与世界上任何伟大的战役相媲美。”毛泽东却出人意料地回答说:“三大战役没有什么,四渡赤水才是我的得意之笔。”四渡赤水战役是中国工农红军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范例。  相似文献   

8.
1949年3月新中国建立前夕,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召开。毛泽东同志在会上告诫全党同志:“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毛泽东同志“两个务必”的告诫,旨在加强  相似文献   

9.
白林  许倩  朱艳 《求实》2003,(Z1):110-111
在中国人民民主革命取得胜利的前夕,为防止和克服党内居功自傲、贪图享乐的错误倾向,在一九四九年三月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明确提出了“两个务必”的思想。他指出:“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体现了毛泽东同志的一种无产阶级革命家所独有的政治敏感和远见卓识。在中国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中国处于一个一个重大历史转折的关键时期,我们党正是凭借牢记毛泽东同志的告诫,凭着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凭着艰苦奋斗的作风,战胜了许多“糖衣炮弹”的袭击,顺利地完成了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10.
正管理者尽可能地创造一个"对事不对人"的管理环境,让事情和人情分开:人是人,事是事。一次"赢在战略"课上,一个管理者问我:一个员工有一件事明明做错了,但他是公司的一个骨干员工,如果我说他,他受不了不干了怎么办?但如果我不说他,他老是犯同样的错误又怎么办?我怎么解决这个两难问题?一个企业的高层会议上,一个管理者问我:我交给一个骨干员工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他没有按时完成。但我知道他很辛苦,在做这件事的同时还做很多其他事情,而且别人配合得也不好,这事不能全怪他。如果我不说,他自己心里也难受,毕竟交给他的事情没有做好。我应该如何办?是批评他还是不批评他?  相似文献   

11.
1949年3月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向全党同志指出: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在这次全会上提出的“两个务必”,不仅解决了当时党内出现的思想问题,顺利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  相似文献   

12.
最高的领袖最低的索取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亲手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从此,共产党成为执政党,毛泽东成为华夏亿万同胞的最高领袖。这对他的亲朋戚友来说,自然也是至荣至幸。亲帮亲,邻帮邻,乃人之常情。于是毛泽东迭接亲朋信牍,要求安排工作、特殊优待、救济困难、入党升学……论权利地位,区区小事,何足挂齿。一个招呼,一次电话,足以使亲戚朋友皆大欢喜。可是这位最高领袖没有这样做。他没有忘记进城前夕自己所批评的“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和对全党关于“去掉不良作风,保持优良作风”的告诫。在开国伊始、百废待举的紧张日子里,他不顾日理万机的疲劳,连连向亲友写信劝告:工作问题“不宜由我推荐”:政府“派你什么  相似文献   

13.
1949年3月5日,在西柏坡召开的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向全党同志发出了“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的伟大号召。当前,在全国全党深入学习《中  相似文献   

14.
杭州——南京——无锡 在发动“文化大革命”前夕,毛泽东来到杭州,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奉周恩来之命,去杭州布置毛泽东的安全警卫工作。见到许世友,毛泽东侃侃而谈:“要警惕出修正主义,特别要警惕在中央出修正主义。”毛泽东假设五种情况问许世友:“中央出了反党集团怎么办?坏人占了广播电台怎么办?有人要刺杀我怎么办?革命走了回头路怎么办?国家改变了颜色怎么办?”对这些问题,许世友过去压根儿就没有想过,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才好。但他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他噌地站起来,大声说:“我带兵北伐,保卫毛主席!”毛泽东笑了,挥挥手说:“那就来不及啦!”听了毛泽东的话,许世友似懂非懂,有些茫  相似文献   

15.
胡锦涛同志在西柏坡考察时,发表了题为《坚持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努力实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的重要讲话,他要求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要重温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牢记“两个务必”,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当前,牢记“两个务必”,对于广大党员干部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推动  相似文献   

16.
《党的建设》2018,(7):10-11
他曾带头赤脚站在冰中修筑淤地坝,他曾带领干部两天接待逾700位来访群众,当场拍板、限期解决近200件问题.他说:“心中没有群众,就不配再做共产党员.” 他禁止亲朋好友打他的旗号办任何事,自己考察调研常常住普通房、吃家常菜.他说:“党内不允许有不受纪律约束的特殊党员.” 他亲上火线主导改革,砸开了一个个以前不敢想、不敢碰、不敢啃的“硬骨头”.他说,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相似文献   

17.
李武 《世纪风采》2008,(5):32-35
1937年11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活动分子会议上谈到统一战线问题时,曾特别提到“何鸣危险”,要大家引以为戒。1945年8月,毛泽东在赴重庆谈判前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再次强调:在我们党的历史上,除了“何呜危险”以外,还没有过随便交枪的事。到底什么是“何鸣危险”?毛泽东为何一再提及此事?这需要从何鸣其人及“何鸣事件”谈起。  相似文献   

18.
1918年10月,农民的儿子毛泽东从湖南到北京大学图书馆任助理员,没有听说他办过什么“暂住证”之类的东西。今天,一个湖南韶山的农民,到北京谋生,他的当务之急就是把暂住证办下来。因为……  相似文献   

19.
王香平 《党建》2009,(5):56-56
毛泽东不喜欢照本宣科式的汇报,甚至明确说“谁要念稿子,我就打瞌睡”。1952年10月28日,毛泽东外出视察途经徐州,刚下火车,就提出听汇报。徐州市负责人表示事先不知道主席要来,没有准备。毛泽东说:我就爱听没有准备的汇报。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一生雄才大略、豪气干云,他的行事作风也令人惊叹。 不摸枪 毛泽东在回忆往事时曾说过:我一辈子从不摸枪。一个“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坚定信念者、具体实践时却从不摸枪,这足可察见伟人的智慧!毛泽东不摸枪,是因为他讨厌枪、鄙视枪,虽然“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是他的至理名言,枪是他的朋友,但他就像子弹一样洞穿了枪的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