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学者们近年所提倡的认定自杀行为的自愿性标准由于存在诸多问题而不应成为自杀行为的判断标准。自杀行为成立的主观方面仅需要认识要素和意志要素,而自杀行为客观方面的考察则应以客观归责为中心。基于此,蓝鲸游戏组织者的自杀参与行为不能一概认定为教唆自杀行为,其行为性质需要根据具体案情具体分析。由于我国刑法并没有加工自杀罪,因此,当参与者在组织者的引导下自杀时,组织者的行为应被认定为故意杀人行为。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自杀原因的社会学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学生自杀行为的发生 ,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具体的生活事件作为导火索 ,又有个人心理原因 ,但其根源在于社会势力。影响大学生自杀行为发生的社会因素主要有社会转型、家庭环境、生活环境的变迁、社会隔离、社会感应 (模仿 )和文化等。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自杀行为的因素分析及其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大学生中自杀死亡的人数呈上升趋势,其危害与后果极为严重,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大学生自杀的心理过程包括:动机阶段、冲突阶段、平静阶段。引发大学生自杀行为的主观因素有自我认知的失调、承受挫折能力较差等,客观因素有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等。大学生自杀行为的预防和干预需要多种策略。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自杀行为背后存在着第三者的教唆。对教唆者的行为如何评判,在法律上,具有很大的争议,特别是对教唆自杀的定性问题,理论界至今还未形成通说。很多专家学者呼吁把教唆自杀行为独立入刑。诚然,司法实践中把教唆自杀行为定性为故意杀人罪的惯例还没有足够的法理依据,因而备受质疑。然而,教唆自杀行为完全可以视为教唆者没有履行其先前行为引起的作为义务而构成的不作为犯罪,就如同其他不纯正不作为犯罪一样,教唆自杀行为应当被认定为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教唆自杀行为无须独立定罪,一样能够适用刑法评价。  相似文献   

5.
相约自杀的表现形式复杂多样。以相约自杀各方在共同实施自杀行为时所起的作用为依据,相约自杀可以分为不单纯的相约自杀和单纯的相约自杀两类。不单纯的相约自杀,是指行为人一方在实施自杀行为过程中,具有欺骗、帮助、教唆另一方行为人等情形的相约自杀行为。不单纯相约自杀的各种表现形式实质上属于与相约自杀相关的其他自杀形式。就单纯的相约自杀而言,可能涉及的刑事责任主体包括自杀身亡的行为人一方、未实施自杀行为或未完成自杀行为的行为人一方和为相约自杀提供工具的自然人或单位一方。在这三方主体中,未实施自杀行为或未完成自杀行为的行为人一方和为相约自杀行为人提供工具的自然人或单位都有被追究刑事责任的可能性。但考虑到单纯的相约自杀性质的特殊性,在对上述责任主体追究刑事责任时应当酌情予以从宽处罚。  相似文献   

6.
校园文化的研究生时代要以研究生为主导,具有高学术水平、高度社会化、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基于武汉部分研究型大学的调查,发现样本高校正进入校园文化的研究生时代,主要表现在: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参与积极性高,社会活动参与热情高,社会责任感较强,人际交往表现出一定的生活阅历,闲暇安排以学术为重.迎接校园文化的研究生时代,需要进一步发挥研究生群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导地位,需要以学术活动为纽带提高研究生知识创新的积极性,需要加强研究生思想建设.  相似文献   

7.
教唆自杀,是指故意采用引诱、怂恿、欺骗、促成等方法,使他人产生自杀意图并进而实行自杀的行为.通过对世界各国刑法对教唆他人自杀行为的立法规定和定性争议的梳理,并在分析我国学者对此问题见解的基础上,对教唆他人自杀行为进行理性反思,应当细化故意杀人罪的罪名,增设关联自杀罪,使追究教唆他人自杀行为刑事责任有法可依.  相似文献   

8.
目前自杀已成为全球问题,自杀干预也已成为近年全球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对于执法人员来说,进行自杀干预,防止自杀行为的发生是处置911报警的任务之一。在实际工作中,警察对这些报警电话确实作出了反应,某些时候也确实成功地进行了干预。但在处置过程中时有发生警察促成型自杀问题,即自杀者有意做出威胁生命的行为迫使警察处置时使用致命力。为此,需要讨论与研究自杀干预措施及警察促成型自杀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自杀行为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具体生活事件方面的原因,又有个人心理原因,但究其根源还是在于社会因素的作用。导致大学生自杀的社会因素主要有社会转型、家庭环境、社会隔离、模仿和社会文化等。  相似文献   

10.
注重科研能力培养着力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研究生教育必须重视和加强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为此,要更新研究生教学理念,强化研究生科研基本素质的培养;要优化课程设计,注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提高;要改进教学方法,增强研究生教学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