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贾娜 《瞭望》1996,(43)
前些年悄然出现在京城的私人书屋,现今,在书市的竞争中独具魅力。 私人书屋虽然没有国有大书店那样豪华夺目的店面,也没有个体书摊沿街叫卖招揽生意的便利条件,却有特有的经营形式,吸引老朋友,招徕新顾客。 讲究书籍品位是书屋主人办店的宗旨之一。坐落在海淀区成府街的“万圣书园”,备有的图书包括文学、艺术、政治、经济、法律、宗教、语言等5000多个种类。位于市中心民族文化宫对面的“三味书屋”有上万册图书供读者选购。负责人李先生自豪地说:“这些都是我们从‘人  相似文献   

2.
琉璃厂故事     
黄裳 《瞭望》1989,(Z2)
不久以前,在《瞭望》周刊上看到一篇记琉璃厂的文字,读了不禁惘然。去年冬天到北京,又抽空去了一次琉璃厂。所见的情景就和那篇文章中所写的差不多。这地方是越发的冷清了。依照旧样新修的许多店铺,都挂着古色古香的牌匾,书家换了一代新人,这是与过去不同的。水磨砖墙,朱红窗棂,一切都是崭新的。不过只是在门口匆匆走过,从来没有产生要踏进门去的念头。人们明白,这些店铺大抵都是做“洋庄”生意的,并非为  相似文献   

3.
董涛 《瞭望》1992,(34)
编辑同志: 读了萧乾老先生的《救救旧书业》一文,感触很大,引起了我的共鸣,在这里写几句话,想做为对萧老呼吁的回应。 从前有个说法,叫“淘古井”,意即在日常生活垃圾中发现珍贵的古籍、古物等。古旧书店和旧书摊正是藏有宝贝的“古井”,而且公私两头都可沾光,图书馆、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可以在这里发现并丰富自己的藏书,个人也可以在这里找到自己需要的旧籍。因为旧书业不发达,真正称得上藏书家的听说只有上海的黄裳一个人了。  相似文献   

4.
大规模改建琉璃厂的第一期工程已基本竣工,在欢庆建国三十五周年前夕,十九个分别经营古籍,书画、碑帖、金、石、陶、瓷、古玩、挂毯等店堂相继开业。这条历史悠久、闻名中外的文化街,在经历了荒凉破败的十年岁月后,又初步展露了它那古色古香的特有风貌。  相似文献   

5.
好久没上琉璃厂,甚为怀念,老怕漏过什么好书,况且逛书店本身也是一种乐趣。赶到琉璃厂,已是下午三点钟,要在两个钟头内逛完所有书店,不能不走马观花,书是购得好几种,可没有一种是刚出的新书。 在中华书局读者服务部买了陈登原《古今典籍聚散  相似文献   

6.
“逛书摊”?这名字不雅。不要说没有“书海遨游”之类有诗意,连“书林漫步”也差一大截。倒还不是“书摊”比“书海”、“书林”规模、气派都小,而是后两者纯为精神文化活动,前者则渗入不少商业成份,不免时有金钱方面的考虑。只是在我看  相似文献   

7.
《瞭望》1984,(41)
北京和平门外的琉璃厂是中外闻名的古老的文化街,曾有“九市精华萃一衢”之称。公元一二七七年,元世祖忽必烈统一中国后,元代政府将城外门头沟民间办的琉璃窑辟为官窑。公元一四○六年,即明永乐四年,开始兴建北京宫殿,鉴于门头沟琉璃窑离城太远,供应不便,于是又在北京城南门外的海王村,另设一座琉璃厂,名为内厂,比门头沟外厂的规模更大。到了公元一六九四年,清康熙三十三年,  相似文献   

8.
在香港,不管是身在旺角抑或 铜锣湾,人们只要一抬头,就 一定能在那些五颜六色的霓虹灯中找到书店的招牌,然后,在一个十分狭窄的楼道口,轻移玉步上二楼——这就是具有浓郁香港文化特色的“二楼书店”。香港读书风气不浓,书业本来就利薄,开书店免不了要精打细算一番。同样三四十平方米的面积,楼下的临街旺铺,一个月的租金少说也要一二十万港元,而二楼却不过两三万。于是乎,临街旺铺都让给了潮流名店,书店“躲”上二楼,却自成一番天地。二楼书店与大店最大的区别,当然在于其特色。大店为大众服务,书种讲究齐全;二楼书店为小众服务,讲究…  相似文献   

9.
在萎缩与繁荣的背后本刊记者杨桃源文化界的人说:现在是书店萎缩,书摊繁荣。本文的目的,还想探究一下造成这一局面的动因。漫步北京西单街头,昔日的古旧书店,西单商场书店、科技书店已无觅处。据北京市新华书店总经理鲁杰民介绍,北京市今年,因市政建设、城区改造和...  相似文献   

10.
前些时候,读到报刊一些文章,说时下兴起不少新的文化,如吃文化、玩文化和身体文化等。我想说的是另一种文化——书店文化。2001年,在德国进行出版营销业务研修时,到过许多家书店,给我留下了独特而又深刻的记忆,总希望能再次感受那特有的温馨的书店文化。德国人爱书,喜欢读书是有历史溯源的。在这个人口8200万,面积35.7万平方公里的国家,书店就有5000家左右,这还不包括设在街边的报刊亭,超市和加油站等处的图书零售摊点。在法兰克福、慕尼黑、柏林等大城市的大书  相似文献   

11.
七月二十八日上午,在广州市较为僻静的珠玑路,响起了一阵鞭炮声,“海山书店开业了!”鞭炮声一停,等待在书店门前的数百人一拥而进。海山书店“开市大吉”。海山书店是由全国一百多家出版社集资兴办的中国南方图书公司开办的第一家书店。它有全国一百多家出版社为它作书源后盾,往往在其他书店没有供应的书籍,在这里却可以买到。  相似文献   

12.
为了这本《民国时期总书目》‘外国文学’卷,从早上九点迸到下午六点,转了大半个北京城。先是琉璃厂各家书店,其次为王府井新华书店、东单工县书书店,灯市口中国书店东城饥关服务部、中华书局和商务印书馆读者服务部、五四书店,到处扑空,最后才灵机一  相似文献   

13.
目前,遍布城乡街头的摊售书刊,主要来源于集体书刊发行企业(一般个体书店不允许搞发行),少量的是与别的书摊互调余缺或给新华书店、邮局代卖的。据有关调查,拥有发行权的集体性质或集体名义下个体经营的书店(或称发行公司、发行部),即民办小书店,是摊售书刊出版发行的主导者。小书店的经营过程一般是这样的: 挖书稿。畅销的外国通俗读物原稿大多是由各类出国人员或外商、来华外国游客等带进国内的,也有少量来自外文书店。小书店以高稿酬或列润分成等诱  相似文献   

14.
一、一个引人注目的社会现象:“琼瑶热”敏锐地观察中国青年的人不难发现:书店、书摊曾大量销售琼瑶小说;青年人曾争先恐后地购买琼瑶小说;废寝忘食地阅读琼瑶小说;饶有兴味地谈论琼瑶小说……这种社会现象,我们称之为“琼瑶热”。“琼瑶热”是在近年来与台湾文化交流逐渐展开后,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琼瑶热”主要在青少年中流行;特别是女性青少年。琼瑶小说对大陆青年影响之广、之深,当代中国  相似文献   

15.
进城领稿酬,在体育馆转车,顺便逛艺文书店,也算“消费刺激生产”。店很小,可人挺多,这里卖的是新出的“旧书”,常有意料不到的好货。只是书店换了招牌,变成“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劳动服务公司书刊销售部”,实在叫不顺口。不过如今“公司”的确远比“书店”吃香,改招牌也可以理解。叫什么实际上无所谓,有好书卖就行,长衫早就送进当铺了,没那么多穷讲究?  相似文献   

16.
论流行文化     
什么是流行文化?有人称是以流行为特征的大众文化,有人泛指各种文化现象的流行,也有人则直接了当归于通俗文化。实际上,问题并没有那么简单,“文革”期间,八个样板戏传唱于各个角落,我们能认定那是流行文化吗!?至于风行一时的各种文化现象,比如:伤痕文学”、“反思文学”,也不能断言那就是流行文化;更不用说相声、杂技、大秧歌这些人民群众  相似文献   

17.
宋洪 《瞭望》1998,(11)
难忘的﹃阿西跳月﹄宋洪从报纸上常常可以看到彝族人民的舞蹈“阿西跳月”。每一次看到这熟悉的名字,都使我想起第一次看到“阿西跳月”的情景。它那具有浓郁民族色彩的舞姿和粗犷的旋律,都使我久不能忘。那是在1949年初冬,从河南出发,经过安徽、江西、广东、广西...  相似文献   

18.
秋季古籍书市已举办多日,闻多好书,屡思一游,今日得便,遂直奔琉璃厂。果然名不虚传。只见各书摊前已是人头攒动,好在各自默默翻书找书,并不显得吵闹。在门口处先选购了颜中其编注的《苏东坡轶事汇编》(岳麓书社,1984年)和聂绀弩著《中  相似文献   

19.
柏园 《瞭望》1996,(16)
“家书值万金!”古人这样说。其实一个真正的人的家书,何止值万金!一个真正的人,善良的人,正直的人的家书,简直可以说是无价之宝。 我找了一年,找了整整一年,才在不显眼的书摊上找到这部书。这里记录着我们可敬的巴老解放后头十七年的战斗历程——如果你喜欢,也可以叫做心路历程。同时,这部平凡到不能再平凡的书,也铭刻了 一个正直的善良的灵魂那灼热的心——热爱她的亲人,热爱这多难的人间,热爱这得来不易的新社会的心。 解放。欢乐。希望。忙碌,奔波,思念,劳作。三反五反,抗美援朝,保卫和平,抗美援越,人民民主……所有这些活动,政治的,社会的,思想的……所有这些活动以及它所包孕着的喜悦和烦恼,朴实无华地展现在平凡的家书上。平凡,普通,  相似文献   

20.
金真 《党政论坛》2013,(3):63-63
企业文化是近年来常被提及的词汇.比如,在百度上,输入“企业”二字后,首先跳出来的自动联想词语就是“企业文化”。在我看来,虽然不少企业都有了系统成套的企业文化、都有着无比响亮的口号及数以万字计的文化阐述、都有看似科学完整的企业文化建设体系,但其中的大多数企业文化却只是一种浮于表面的“纸文化”,而不是一种蕴藏于内的“心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