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学文化是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大学文化促进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路径在于,以大学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责任,担当高等教育现代化的使命;以大学文化创新,打造特色文化,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即打造"能力为本、重在应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文化,"两个面向"、"顶天立地"的科学研究文化,"协同创新"的服务社会文化;以大学文化自强,形成品牌文化,即以战略规划推动品牌文化建设,以文化名片塑造品牌文化,实现大学从特色文化到品牌文化的跨越,从文化创新到文化自强的突破,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促进高等教育现代化。  相似文献   

2.
新时代福建打响文化品牌,必须以加强对省域文化资源的系统梳理和价值研究为基础前提。本文在对八闽各种类型文化资源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和价值阐释的基础上,提出坚持高起点、高水平加强统筹协调、顶层设计,从省级层面重点打响红色文化、闽儒文化、海洋文化品牌,同时积极引导各地、各行业立足特色和优势文化资源塑造文化品牌,形成分级分类、上下协同、相互呼应的福建文化品牌工作格局,旨在全面增强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自觉意识和整体合力。  相似文献   

3.
峨边彝族文化传统悠久、丰富多彩、独具特色,在加快提速旅游文化发展过程中,峨边明确文化发展目标,打造文化品牌,通过成立研究会、举办艺术节、申遗等手段,努力打造"甘嫫阿妞"文化品牌,并逐步形成别具一格的峨边小凉山彝族特色文化。今后,峨边在文化品牌建设中还应重视科学规划,坚持研究与开发并重,重视人才培养,加大资金投入,使峨边文化走出更宽广的路子。  相似文献   

4.
我国"十三五"时期要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其新要求之一是让文化产业成为支柱。《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要求文化产业转型发展,体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面性"、"特色性",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十三五"时期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河北省乡村旅游蓬勃发展,但目前这些景区的文化内涵挖掘不足,缺少品牌意识。以河北省沙河市乡村旅游为例,在深度挖掘乡村旅游景区的文化内涵基础上,塑造文化品牌,关注消费者的旅游体验和反馈,做好文化品牌的传播,培育与当地景观相适应的文化品牌。通过政府主导下的多元协作,体制机制的创新,做好文化品牌推广的长效策略等方式使文化品牌得以推广,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6.
王建宏 《工会论坛》2009,15(4):82-83
建筑施工企业建立和完善适应行业特色的文化体系,是适应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客观需要。要弘扬安全文化,夯实安全管理的思想基础;弘扬品牌文化,塑造市场高度认同的良好形象;弘扬和谐文化,促进和谐企业建设。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乐山的文化新闻出版事业紧紧围绕建设四川文化强市这个目标,明确两个主攻方向,即文化事业出精品,文化产业出品牌;确保三个新的突破,即思想观念上有新突破,文化体制改革上有新突破,文化特色优势上有新突破;着力打造"五名文化"--名人文化、名山文化、名佛文化、名城文化、名企文化。认真抓好"一个县域,一个特色,一个品牌"的特色文化规划建设工作,以精品战略、品牌战略大力推动文化强市建设。  相似文献   

8.
企业经营的关键是品牌的塑造,大学经营也需要品牌战略.大学品牌彰显了大学的竞争力、影响力、生命力和凝聚力.大学品牌的塑造要从质量、特色、制度和文化四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明融入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就是要实现文化建设的生态化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生态文化的生成。生态文明的理念和原则融入到文化建设之中,主要是通过激发公众的生态意识、普及科学的生态知识、塑造生态化思维方式,实现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协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沃土,生态文化的生成必然立足于此,尤其是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和"和"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0.
艺术作品对良好城市形象的塑造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吉林市电视剧现象"较为鲜明地印证了这一点。透过这一现象,如何正确认识艺术作品对良好城市形象塑造的推动作用,如何培养和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品位是品牌文化的核心内涵,品位的高低代表了品牌文化的发展水平。品位文化营造的过程,是一个从品种到品位、从物质需要到精神需要、从经营产品到经营文化的发展过程,也是品牌文化塑造的过程。品位的境界在品牌文化的高度、品牌文化的浓度和品牌文化的新鲜度中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12.
各位老师,学员同志们:省委组织部、省委党校要我来讲一讲"多彩贵州文化品牌塑造与贵州旅游产业的发展",围绕这个题目,我谈三个方面的体会,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为什么要塑造多彩贵州品牌一个地方的发展,必须有文化条件。贵州经济发  相似文献   

13.
旅游要以特色文化为亮点,打造出自己独特的文化旅游品牌.为此,淄博市在景区建设方面,应全力打造“穿越齐国”文化旅游品牌、用大项目提升鲁商文化以及一站式体验蒲文化、主题公园式爱情文化、参与式陶琉工业文化和“舌尖上的淄博”饮食文化等区域旅游目的地品牌,彰显特色文化魅力.  相似文献   

14.
文化资源是进行文化创造活动和文化经济活动所必需的前提条件和来源。湖北作为文化大省具有文化资源的优势,这种优势体现为文化资源品质的独特性和优质性、文化资源开发的基础好以及有相对的科技人才优势。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要从三个层次入手,在微观上实现文化资源向文化产品的转化,中观上实现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的集聚,宏观上实现文化资源对"文明湖北"形象和文化品牌的塑造。  相似文献   

15.
杨世栋 《社会主义论坛》2021,(4):F0002-F0002,I0001
"十三五"期间,云南省保山市高黎贡山旅游度假区党工委、管委会始终围绕打造"世界高黎贡山·世界自然遗产"保山旅游品牌的总体要求,以全域旅游发展和旅游品牌化建设为抓手,用新思路、新体制、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推动度假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旅游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健全、乡村旅游业态初具雏形、旅游品牌化发展取得突破,旅游产业规模得到迅速发展。度假区新增3A级旅游景区4个,创建旅游特色村7个、"一村一品"示范村2个、旅游名村1个、国家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1个,成功创建省级旅游度假区,潞江镇先后荣获全国美丽宜居小镇、全国第二批特色小镇等称号。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论坛》2018,(9):I0005-I0005
近年来,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深入开展交流学习,摸清资源底子,找准发展路子,不断探索文化资源向产业转变的新路径。摸清资源底予,文化产业稳步发展一是规划先行。制定《晋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十三五”行动计划(2016-2020年)》《中共晋宁县委晋宁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晋宁区关于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实施方案》。推进文化与大旅游、大健康、体育、特色农业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促使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成为晋宁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  相似文献   

17.
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利用特色文化塑造城市风貌,对更多地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传承城市文化精神,提高城市形象显得尤为重要。虽然南宁市对城市风貌的重视度和关注度逐渐提升,风貌规划研究也逐渐起步,出台了城市总体规划,强化城市风貌的管控,但是也存在民族文化不自信,对城市文化建设认识不充分,城市专项规划相对滞后,城市文化传承与延续不足,特色建筑较分散,城市特色风貌不明显等问题。因此,南宁市必须转变观念,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挖掘民族文化内涵,提升城市规划水平,科学塑造城市文化特色风貌,同时积极鼓励公众参与建设,整合城市特色民族文化记忆,提取城市文化符号,塑造城市文化特色景观风貌,突出南宁城市文脉的表达,体现"壮乡首府"特色,致力于打造独特的具有壮乡首府特色的城市风格。  相似文献   

18.
在新时期,社区文化建设是实施文化强国战略的落脚点,要搞好社区文化建设,就必须创建或塑造社区文化品牌。社区文化品牌的创建或塑造具有多方面的价值,集中体现在文化资源配置、社区认同培育和文化软实力构建三个维度上。基于转型期社会结构和传播方式的转变,社区文化品牌建设应当遵循新的构建路径,在内涵凝炼、过程重构、渠道拓展三个方面进行积极而有效的探索。  相似文献   

19.
演艺产业是展示湖南对外形象的烫金名牌,成为长沙城市综合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支撑。近年来,随着国家、省《文化产业十三五规划》等多项重要规划的出台,建立"文化强省"战略的提出,湖南演艺产业迎来一个繁荣发展的黄金期,"演艺湘军"的品牌日益响亮。为推进湖南演艺产业不断创新发展,必须立足于湖湘文化,走特色化、品牌化之路,要形成演艺产业集群,并推动演艺产业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优势互补,同时,注重演艺人才培养,为湖南演艺产业进一步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20.
"中国梦"理论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价值信仰和理想信念层面的问题,因此,对"中国梦"进行文化解读,为其寻求文化精神的支撑,是构建、丰富"中国梦"理论的核心和关键。通过追溯自古以来中国人的追梦之旅,可以看出"中国梦"的"前世今生"一脉相承,内具传统文化的精神基因。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底色、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为"中国梦"提供了文化源泉。"中国梦"蕴含了自古以来中国人强烈的文化寄托,是民族文化自觉复兴,民族自信不断恢复的体现。归根结底,实现中国梦就是实现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也是塑造和构建中国的新文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