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一个民族的文明素养很大程度上体现在青年一代的道德水准和精神风貌上。青年人应做到“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以形塑君子人格为目标的君子文化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标识,自古至今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行为方式。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面临着奋进新征程的大好机遇,  相似文献   

2.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概念源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现代文明”追求,萌发于中国共产党早期“青春之文明”构想和对“俄罗斯新文化”的向往,是在文明反思与抉择中生成的以马克思主义关切中华文明现代转型的新型概念表达。新启蒙运动后,中国共产党人逐渐澄明对待中西文明的正确立场,以“中华民族的新文化”“高度现代文化”锚定了自身文明追求;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人持续批判历史虚无主义和“西化”思潮,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等指明中华文明“向前”的方向;新时代,习近平在文化传承语境中坚持守正创新,以“第二个结合”创新方法论正式提出并全面形塑了这一重大原创性概念。“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概念是在古今中外对比和守正创新中对自身文明发展作出的创新标定,具有“术语革命”的理论想象力和实践引领力,支撑了新时代“文明”话语、“文化”话语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话语创新。  相似文献   

3.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内生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长河中,当属这一历史进程的文明范畴,是民族复兴的文明表达。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特殊历史性质,决定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走自己的路”,通过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实践,铸就独特的“现代性”。这种“现代性”特质与其所具有的“民族性”“文明性”“历史性”相互支撑,展现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意蕴。从“文明蒙尘”的历史处境,到“文明再造”的现代化探索,再到实现“文明复兴”,中华民族对于现代文明的探索,与其复兴之路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原则高度上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成,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标志,构成了伟大复兴最深层的历史意涵。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所牵引的文明形态变革进程中,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世界历史意义将更为充分地显现。在新的起点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为积极、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4.
"中国梦"是要以更高的效率、更高的层次创造出更加灿烂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和制度文明,使中华民族再次跻身于世界先进民族之列,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作出更大贡献。中国梦质的规定性在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自提出之始就引起人们的强烈共鸣,就在于在近代中国这片土地上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它体现了中国人对灿烂文明的历史感知、对落后挨打的屈辱记忆、实现民族复兴、追求大同世界的百年情怀。  相似文献   

5.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文化与文明观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的具体体现,也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深刻实践。  相似文献   

6.
<正>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相似文献   

7.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为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可和接受的,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的总和,是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和思想情感的综合反映。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文化中固有的,并且持续不断的一种历史传统,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中具有凝聚、调节、推动、教化功能的一种活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精神形成于中国五千年文明的  相似文献   

8.
“两个结合”是习近平关于新时代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华民族文明如何传承发展的重要论述。“两个结合”既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百年历史经验的系统总结,也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新时代实现“两个结合”,应当坚定文化自信的正确立场、秉持开放包容的基本态度、坚持守正创新的科学方法。在筑牢道路根基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在打开创新空间中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在巩固文化主体性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创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相似文献   

9.
叶素云 《学理论》2012,(22):13-14
在众多价值观中,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拥有着主要地位,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灿烂的文明历史,有着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思想积淀,也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精练简洁,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更是对民族优秀文化的弘扬。  相似文献   

10.
李玉山 《学理论》2008,(3):74-76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龙文化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社会生活之中。发生于六千年前的中华龙文化.揭示了中华民族生殖崇拜的历史、中华民族对初生生命的崇拜、中华民族对生命创造力的崇拜。从“生龙”和“卫龙”到“神龙”的演化历史表明.有着六千年历史的中华文明,绵延起伏、生生不息、和谐万古,成为横亘世界人类历史而没有中断的唯一伟大文明,充分体现了中华龙文化的高贵气质。  相似文献   

11.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传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江泽民同志的重要观点。本文从五个方面对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传统的基本内涵进行了理论性的探讨和概括。  相似文献   

12.
中华民族是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民族,在古代文明史上长期处于世界前列。在近代,由于封建制度的腐朽和帝国主义的侵略而落后了。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面对日益贫弱和亡国灭种的危险,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国文明的伟大复兴进行了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实现中国文明伟大复兴要解决两个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的富强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前一个任务归结为反帝反封建,后一个任务归结为实现现代化。前一任务是为后一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后一任务是文明复兴的主题因而也构成了近代以来我国历史进程的主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大革命,彻底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13.
面对一系列人类文明发展的时代之问,习近平从文明发展现实出发,基于“世界之问”而“立题”,基于“现代化之问”而“破题”,经由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与中华民族文明态度的结合而“解题”,提出全球文明倡议,为各国人民指明了促进文明进步的人间正道。全球文明倡议,不仅实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知识体系的意义增量,也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文明观,为不断回答世界之问、时代之问、历史之问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4.
在中华民族绵延悠久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培育、继承、发展起来了伟大民族精神,这就是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伟大民族精神是体现中华优秀民族文化的思想精粹,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前进的精神动力。伟大民族精神具有历史、现实和未来三重维度,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伟大民族精神具有时代价值,始终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以及为世界文明发展提供"中国方案"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正>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和历史高度,深化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提出一系列重大观点、重大论断、重大部署,形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根本遵循。"文化自信"的提出,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涵,是重要的理论创新。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传承从未间断,根植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践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之中。  相似文献   

16.
富民强国之路的有益探索──论孙中山民主主义思想之精华张星炜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仅要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而且也需要总结和继承我们中华民族所创造的优秀历史文化。我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提出...  相似文献   

17.
生态文明的建设与人民幸福、民族未来息息相关,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深刻系统阐明了其生态文明思想,本文在考察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生态文明思想论述的基础上,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思想基础、生产力发展的现实要求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国梦的题中应有之义三个方面解读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中的生态文明思想。  相似文献   

18.
在历史上,日本从没有产生过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化、思想和科学方面的巨人。因此,日本是双重意义的“资源小国”,不仅自然资源贫乏,而且历史资源也贫乏。自然资源和历史资源贫乏的压力,促使日本人积极地向外界寻求物质、精神的资源和能源。从历史的顺序看,日本人先学中国,输入中国文明,产生“和魂汉才”之说法;后学欧美,输入欧美文明,产生“和魂洋才”之说法。我理解这两个说法的意思是,在保持本民族固有精神即所谓“和魂”的前提下,努力吸取中国和欧美的文明成果。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4,(27)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集体历史记忆与精神寄托,是中华文明的具体反映,它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精神财富的精华;校园文化是在校园这一客体环境中由校园主体的教师和学生本着向上、向善原则共同创造和逐渐形成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表现形式,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准确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关系,明确中国传统文化在建设校园文化中的作用,正确开发和利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将对建设和谐文明的校园文化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文明。毛泽东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方面,为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从目标选择来看,心怀中国文明和人类文明的未来,探讨“东西文明会合问题”,提出中华民族新文明的可行路径。从社会条件来看,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为构建中华民族新文明提供了社会条件、道路方向、指导思想和主体力量。从实践路径来说,领导人民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组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创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了开创性贡献。作为我们党和新中国的主要缔造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拓者,毛泽东是推动中华文明从古代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型的先行者,是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先驱,是推动中华文明传承、创新和发展的历史伟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