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人民陪审员制度具有体现司法民主、保障司法独立、加强司法监督、促进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效率等独特的价值功能,然而人民陪审员制度价值在实践中呈现边缘化态势,导致人民陪审员制度在实践中的价值取向出现偏差,背离人民陪审员制度设立初衷。因此,在陪审工作中要注意衡平人民陪审员制度价值取向,端正价值取向上的偏差,充分认识人民陪审员制度是司法民主与法官职业的制度结合,重在保障权力制约下的司法独立,在实践中要始终坚持司法公正优先,兼顾司法效率。同时,应通过完善人民陪审员准入机制、构建科学的人民陪审员管理体制、优化人民陪审员与法官的审判职权配置等方面的具体制度实践,有效实现人民陪审员制度应有价值。  相似文献   

2.
人民陪审员制度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及司法制度,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政治价值、法律价值及社会价值。然而,就目前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实施和运行来看,还存在着一些阻碍其价值实现的因素。文章对此提出了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实践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人民陪审员独立性之缺失,其不仅在选任、经费、考核和参审等方面受法院钳制,在调解、执行、信访和送达等领域也有被同化为法院内部人力资源之危险。该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当下法院案多人少压力下人民陪审员制度价值之异化,人民陪审员角色从司法监督者转化为司法辅助者。对此,应先从理念上将人民陪审员制度之价值回归至司法民主,再从制度层面予以完善:建立人民陪审员常设垂直管理机构、尊重当事人对适用人民陪审员制度的选择权以及弱化法院在制度运行中对人民陪审员的控制。  相似文献   

4.
对人民陪审员的科学定位是完善人民陪审制度的状键.<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对人民陪审员的价值、选任标准、诉讼职能等问题作出了更加明确的规定.对于参与案件审理活动的人民陪审员而言,其职责就是参与法庭审理活动,并按照法律的规定履行职责,民主和监督是隐含在其行为背后的功能.对人民陪审员的准确定位有助于其作用的发挥,实现人民陪审员在民主社会中的全部价值.  相似文献   

5.
人民陪审员制度通过吸收普通民众参与司法,有利于促进司法公正,加强司法民主,推进法制宣传教育,对司法公信力的塑造意义重大。但是当前我国司法实践中,人民陪审员制度塑造司法公信力的价值并未得到充分实现。笔者认为,人民陪审员制度建设主要应从提高人民陪审的广泛性、有效性等方面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6.
陪审制是现代民主法治国家实现司法民主、保障司法公正的重要手段。步入现代社会之后,陪审制的价值主要包括司法民主、司法公正、司法监督等方面。但现实中,人民陪审员制度的运行状况与其确立之初的价值意涵存在紧张关系,为此,有必要结合河南“人民陪审团”改革试点的实践,从人民陪审制模式的选择、人民陪审员的选任程序、陪审员与法官的分工与制衡机制以及陪审员的责任和保障制度等方面,对我国人民陪审制作全方位的检视。  相似文献   

7.
陪审制有两种模式英美法系的陪审(团)制和大陆法系的参审制.两者各具特色,各有利弊.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属于参审制模式,司法实践中,人民陪审员制没有发挥有效作用,应对其改革.  相似文献   

8.
人民陪审员制度从无到有,在我国已经走过了近八十年的风雨历程,在实施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导致近年来废除此制度的呼声不断。可以通过完善人民陪审员的产生方式、明确庭前阅卷程序、明确人民陪审员的权责等措施,逐步改善人民陪审员制度。  相似文献   

9.
人民陪审员制度的价值及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民陪审员制度的产生和发展有其内在的、独立的价值,但现实运行中存在着缺陷和弊端。借鉴外国司法制度中有关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是改革与完善我国人民陪审制度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人民陪审员制度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沃土,融汇了世界司法文明和民主价值理念,在人民司法制度体系中闪耀着夺目的司法民主光辉。近年来,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在立法和实践层面取得诸多新成果和新发展。但从人民陪审员参审过程和程度等方面实证数据分析,人民陪审员制度在司法实践中发挥的功能仍然有待强化,应从强化理念、严控范围、保障权利和完善配套四个方面进一步探索,完善人民陪审员全过程实质参审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1.
人民陪审制在我国是舶来品,其建立的基本理念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实现人民参与国家政权的管理和司法民主;一是通过人民陪审员的参与,实现准确认定案件事实、适用法律的目的。我国目前人民陪审制的实际运行与以上两个理念冲突,无法实现人民陪审制的功能。在审判方式改革日益深入的当今时代,英美国家的陪审制对人民陪审制的完善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为此,我们主张我国人民陪审制的改革在立足人民陪审员对法律适用具有一定的发言权的基础上,借鉴英美陪审制的合理因素,建立混合式的人民陪审制。  相似文献   

12.
有无明确而坚定的价值观是区分一个人心理是否成熟、人格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志。一个民族和国家的价值观,反映着这个民族心理成熟和国格健康的程度。人的行为具有选择性,价值观决定了人行为的价值取向。道德是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的,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它有着调节、认识、评价等功能,同时具有自律性。  相似文献   

13.
2005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出台,这是我国司法鉴定领域里程碑式的大事件。在这一文件中,规定了司法鉴定人应当出庭的情形。本文从国外实践情况入手,分析了鉴定人出庭质证制度的实体价值和程序价值。  相似文献   

14.
消费主义已成为现代社会人们崇尚的价值理念。人们通过消费在社会中进行自我身份的定位,满足不断增长的物质欲求,但却并没有带来最终的幸福感和存在的价值感。崇尚消费主义价值理念的人们背离了消费的本质意义,难掩精神世界的空虚和无聊,存在着普遍的精神生态危机。因此,消费主义终将成为一种短暂的价值体系,人的全面发展才理应是个人价值追求的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15.
陪审制度自清末移植到我国后,历经沉浮.在司法独立和司法民主等方面发挥了其基本功能,实现一种混合的正义,但是在许多方面也体现出许多不足.在审判方式日益改革的今天,我国应当借鉴英美陪审制的合理因素,建立"二元化"的新型陪审制.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社会在对法的认识上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对于法的涵义、法的功能、法的价值都有了诸多更为客观的见解,本文拟对此作一简单梳理,以纪念新中国60年的华诞。  相似文献   

17.
交叉询问制度是源于英关法系的一项重要诉讼制度,是对抗式庭审的重要特征。交叉询问制度在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有着积极的辩护价值。使交叉询问的作用能够得到有效的发挥的前提是必须有相应的规则配置并严格依照法定程序进行,由于我国的交叉询问制度还不完善,所以不仅要确立适当的交叉询问规则,还要加强对司法人员这方面能力的培训。  相似文献   

18.
现代法治理论认为,刑事诉讼的价值应该以人权保障和程序正义为应然取向,但是在我国具体的司法实践中,功利性质的"工具主义"却成为刑事诉讼价值的主导,理论和实践之间存在一定的缺口。立足于我国现实社会的复杂现状,我们应该对于刑事诉讼价值取向进行重新思考:纯粹的工具性价值理念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有必要对其进行否定性评价;程序正义和人权保障的保障性价值虽然是现代刑事诉讼价值的应然取向,但是在现阶段的中国法治建设的复杂现状中同样也没有市场,因此必须对两种价值观念的转化进行路径研究。具体思路是,通过制度设计全面"修正"司法实践中我们一向坚持的工具性价值理念、赋予辩护人以"实质辩护权",以推动刑事诉讼价值理念向程序正义和人权保障方向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