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抒情诗是实现情感交流的重要载体,内在地包含着叙事。与小说叙事不同,抒情诗主要不是依据以故事线性叙事相对应的方式展开,而是以空间叙事的方式形成。抒情诗的空间叙事表现为空间意象叙事,它成为抒情诗叙事的基本形态。透过诗人与欣赏者丰富的想象力,抒情诗展现出种种空间意象,它们相互并置与关联,形成为空间意象叙事,从整体上显示其意义。同为意象画面,抒情诗中的意象画面与绘画中的画面有所不同,表现出更多动态的色彩,引起欣赏者更为丰富而多样的想象,展现出更为多重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对抒情诗空间叙事的研究,迟迟未进入研究者的视野。实际上,空间叙事是抒情诗的一种重要抒情叙事方式,在古今中外的抒情诗中都有明显表现。在抒情诗的空间叙事中,空间呈现以多种方式表现出来,其中最突出的是地理空间、心理空间和图像空间。这三种空间呈现各有其独特的表现方式,同时相互之间并不隔绝,这些呈现都与抒情主体密不可分,在抒情人的叙说与情感表达中发挥着突出的作用,产生独特的叙事动力,并使抒情诗显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  相似文献   

3.
图像叙事是不同历史时期某一群体或个人思想观念的视觉呈现。图像叙事的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史学话语体系下图像证史的争论、艺术考古领域对图像风格与特征的分析,以及田野民族志为实践基础的图像阐释三个领域。从“叙事”的视域出发,将图像作为文化表达、文化传承和文化习得的“文本”进行解读,是理解图像背后社会历史情境与思想意识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首先要讲好制度优势."后真相"作为一种叙事方式,在制造事实与情感、经验与科学、主观与客观的对立中使制度面临"私人化""虚无化""无为化"的话语危境,冲击制度的凝聚力、引领力、执行力.中国制度优势叙事以基本逻辑和人民性叙事阐明中国制度优势的主体与社会基础优势、以历史逻辑和民族性叙事展示中国制度优势的历史与文化底蕴优势、以方法论逻辑和总体性叙事呈现中国制度优势的理念与领导机制优势,形成了化解后真相困境的叙事逻辑.  相似文献   

5.
《周易·系辞》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虽然这里的“象”指的是卦象,是某种抽象的观念符号或图形,但已与当今抒情诗领域中言及的“意象”有几分相通之处。最早把“意象”二字连用于诗论中并且提出艺术思维以意象为中心的是刘勰。他在《文心雕龙》的创作总纲“神思篇”中认为“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后以“意象”论诗者逐渐多起来。在古代文论中,意象表现为情景物的交融,是艺术锤炼的结晶。而现代抒情诗对于意象艺术的重新认识和深入探讨则更多地有赖于西方象征派和意象派对意象的鼓吹与实践。意象派诗人认为意象是“呈现于瞬间…  相似文献   

6.
李胜清 《公安研究》2011,(12):87-87
李胜清在《人文杂志》2011年第2期撰文认为,真正的个人化叙事是一种与公共历史叙事保持着辨证关系的开放性叙事方式。它的个人化表征实际上关联着深刻的公共问题意识。具体来说,它的公共身份性质体现在三个层面,即个人主体的公共身份;个体叙事形式的公共原因;文学本身的公共领域性质。这三者共同规定了个人化叙事的公共性意义框架。  相似文献   

7.
时间是人类最为切近的生命体验,也是中外古今文学作品表现的重要母题。在叙事理论研究中,包括中国传统的叙事研究在内,对于叙事类作品,尤其是叙事虚构作品的时间表现,已有了长足的进展,而对抒情诗歌时间表现的探讨,则涉足甚少。从跨文类叙事学研究的视野,可以透视抒情诗的叙述时间。抒情诗存在着可与叙事文本类比的"事件",并展现出时间性与序列性,只不过是以与叙事文本有所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以叙事理论时间分析的时序、时长、频率三重关系作为入口,可以勾勒抒情诗叙述时间表现的基本状况,这种状况在中外抒情诗中普遍存在。对这一内在的叙述时间关系的揭示,将有益于对抒情诗歌的理解和鉴赏,也可以在相互参照中进一步思考叙事文本的时间表现。  相似文献   

8.
叙事诗,是相对抒情诗而言。与抒情诗相比,其特点是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即使带有抒情的色彩,也要借写人叙事来抒发感情,而不像抒情诗那样偏重于主观感情的抒发。  相似文献   

9.
蒙古族题材电影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四种基本的叙事范式:第一,以意识形态和政治需求为导向的国族化叙事;第二,以美丽边疆和日常生活呈现为导向的景观化叙事;第三,以民族认同和草原文化表达为向导的民族化叙事;第四,以聚焦个体和关注现实为导向的个体化叙事。文章基于叙事方式的发展与变化,厘清蒙古族题材电影的演进规律,探寻内在的动因,思考叙事方式与文化建构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而凸显电影文本对文化建构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陈乃嘉 《前沿》2014,(17):239-240
本文以奥斯卡·汉玛斯坦剧作中的剧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代表作《空中歌声》《演艺船》等剧目的剧诗的案例分析,将其剧诗的艺术性归纳为直抒胸臆与抒情诗的写作笔法两个特征,从而总结出奥斯卡·汉玛斯坦二世剧诗不同于歌词与台词的另一种叙事品格。  相似文献   

11.
姜春 《求索》2013,(9):162-164
莫言小说在叙事姿态、叙事视角、叙事伦理等三个方面都有其独特选择。这直接影响着小说文本风貌与意蕴的生成以及道德立场和美学意图的表达。莫言的小说叙事采取“作为老百姓”的叙事姿态、“无知”的叙事视角、“稚拙”的叙事伦理,摆脱了以往知识分子“大叙事”中的俯视姿态,突破了“权威”话语的束缚,充满了内在的张力,在善恶伦理里贯彻着一种慈悲,在苦难叙事中透着人性的亮色。将底层老百姓的原生状态真实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带来了不一样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12.
权福军 《青年论坛》2011,27(1):143-146
教育叙事作为课堂教学创新,是一个重过程、重探索的课堂教学活动。个案社会工作的教学过程,要求尊重人的主体性,重视人的主观感受,通过入的主观感受来解读这个“世界”,这就为个案社会工作的教育叙事提供了可行性和必要性。教育叙事在个案社会工作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求受叙者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叙事主体要多元化,所叙之事要有针对性,呈现方式要多样化等。  相似文献   

13.
当代作家在十七年家族叙事作品中表现出二元对立的爱憎情怀,既是文学一体化时代的历史要求,又是作家叙事情感的真实流露,具有政治与伦理的合理性;但从审美角度看,这种二元对立的叙事情感导致文学创作艺术视野与叙述视角的狭窄,对人性认识的片面,只揭示出人物阶级属性的两极剖面,相对忽视了对人复杂的内心世界的挖掘。这种情感既是敌我之间对立思维模式的反映,也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家族情感无意识的积淀。  相似文献   

14.
刘颖  付天海 《求索》2013,(2):157-159
性别叙事学作为一种文本阐释的实践方法.将性别研究和经典叙事学纳入了同一视域,使得两种本无联系的文学批评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文学批评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视角和分析模式。性别叙事学不仅注重对女性作品的性别化解读,它还把研究对象扩展到男性作家及作品.揭示了叙述结构和文学技巧所蕴含的性别关系本质。本文从叙事模式、不可靠叙述、叙述视角、叙事空间和叙事时间等诸方面阐述了文学的叙事形式与性别意识的相互作用及其表现形式.尝试使用叙事学的分析工具对文学文本进行性别意义的阐释,希冀为文学的性别叙事话语研究提供一个切实有效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蒋林平 《求索》2010,(10):222-224
本文通过比较研究发现沈从文和乔伊斯在乡土叙事的时代背景、乡土叙事的主题以及乡土叙事的视角等方面存在趋同性,在叙事的哲学思想基础、乡土小说叙事的范畴以及乡土叙事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等层面呈现差异性。沈从文的乡土叙事具有较强的狭隘地方色彩和家庭观念,他的乡土叙事是以阻碍社会发展为前提的。乔伊斯的乡土叙事范围更广,表明社会向前发展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乔的乡土叙事是有利于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  相似文献   

16.
赵杨  董贵山 《求索》2013,(8):146-148
《左传》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它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二十七年长达二百五十四年间春秋列国的兴亡变迁及诸侯公卿争权夺利的割据混战。如果没有恰当的叙事视角,那么就很难再现这一规模宏大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因此本文对《左传》的叙事视角进行了一个较为系统全面的分类和研究。笔者将《左传》中的叙事视角分为第三人称全知叙事视角、第三人称限知叙事视角和纯客观性的史官叙事视角三种.并主要结合《庄公》《僖公》进行了具体详实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尹雪华 《前沿》2011,(8):170-172
早期史传的叙事,从孔子的"春秋笔法"到司马迁的"一家之言",无不显示叙事主体强烈的参与意识。在叙事过程中,主题的设立使得历史清晰呈现。对历史事件的选择性叙述,使得叙事意图顺利实现。而首尾完整的情节模式赋予了历史一个有意义的结构形式。  相似文献   

18.
情感叙事作为张艺谋电影叙事模式之一,实际上隐秘着张艺谋对人的情感欲望的一种表征。通过对张艺谋影片《十面埋伏》中的情感形象载体的阐释,可以进一步透视张艺谋内心深处所潜伏着的某种男性“爱欲”情感的兴奋、压抑、焦灼与抗争的困境。  相似文献   

19.
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来建构个人的情感刘晓英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体验与态度,是人通过切身感受反映客观事物,将自己同外界相联系的一种方式。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和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大多数社会成员所具有的共同情感构成了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社会心理基础。粉碎“...  相似文献   

20.
文本·时间·阐释——新历史主义叙事阐释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春慧 《求索》2008,(11):170-172
新历史主义历史叙事理论,以怀特《后现代历史叙事学》为掌门大橐,是新历史主义历史叙事理论的集大成。本文通过对新历史主义尤其是海登·怀特后现代历史叙事理论的研究,对历史叙事中历史阐释的可能性、阐释层面和阐释模式进行解析,试图为史学和文学批评尤其是历史文学方面以叙事为主导的文学样式(如历史小说,咏史诗,叙事散文等)的历史解释寻找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