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课程思政背景下,结合高校课程育人的发展要求,研究培育大学生正确职业价值观的路径及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文章以农科院校为研究重点,分析农科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过程与发展趋势,将课程思政与职业规划课程建设融合,针对目前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探索培育学生正确职业价值观的基本路径,为提高农科院校学生就业质量提供有效的对策和办法。  相似文献   

2.
打造硬核思政课,不断提升铸魂育人实效,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路径。打造硬核思政课,应锤炼思政队伍,让教师当好学生的引路人;创新教学模式,让思政课有知也有味;探索课程思政,让思政课有深度、有广度;推动技术创新,让思政课更具时代感、吸引力。  相似文献   

3.
课程思政是指在高校的各门课程中,融入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思想,培养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校应以学生为中心,秉承系统性、有机性、实践性原则,聚力分专业、划层次、按专题将党的二十大精神植入教材、融入教案、融入教法,实现教师善教、学生乐学,从而为课程思政建设提质增效、为党后继有人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4.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国际政治风云变幻,社会思潮纷纭激荡,社会信息化快速发展,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生呈现出更多面性特点,给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带来更大的压力和挑战。教师可从高度、深度、广度、温度和适度等五个维度,突出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政治性、学理性、综合性、亲和力和针对性,充分展现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魅力,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地方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合力育人是构建“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的重点。当前,在推进合力育人过程中依然存在教师协同、内容协同、方法协同、机制协同等方面的问题。为解决这些困境,必须联合教师队伍、整合育人内容、创新育人方法、理顺育人机制,多方协同形成育人合力,提升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效果。  相似文献   

7.
甘露 《就业与保障》2022,(2):178-180
学生成长的过程不单是受教育的过程、更是逐渐社会化的过程,在这一阶段中,政府、学校、家庭、社会都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着教育者的角色。开展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研究,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紧密结合相关理论,客观分析协同育人实践现状,探究切实可行的实现路径,统筹协调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育人责任,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让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学科系统、教学系统、教材系统、管理系统,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相似文献   

8.
“修昔底德陷阱”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根据《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崛起的雅典城邦和守成的斯巴达城邦最终不可避免地陷入战争而提出的,一度被奉为国际关系的铁律。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崛起和中国实现的和平发展中可以对比得出,大国崛起之路并非只有一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文化及以德治国方略使得中国的和平发展之路具有破解“修昔底德陷阱”的历史基因。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为核心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破解“修昔底德陷阱”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新时代背景下的崛起国和守成国,可以通过不干涉他国内政、深化经济合作、加深文化交流、塑造国际治理新秩序、做好风险应对等方式,来避免落入“修昔底德陷阱”。  相似文献   

9.
人是处于社会生活中的具体的人,思政课只有回归社会生活,才能成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在教学实践中,基于“大思政课”视域,用足用好社会生活,使社会生活有机融入思政课堂,让社会生活成为思政课堂,实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有机统一,真正体现“大思政课”视野之大、场域之大、格局之大,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0.
高校教务工作者的主要工作是为学生学习全过程提供学业服务,并帮助学生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在当前“三全育人”的教学背景下,教务工作者需要与教师和学生进行有效沟通,助推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全面落实。文章通过定位高校教务工作者在“三全育人”视域下的工作内容,分析教务工作者在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并探索“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教务工作者的服务育人机制,争取更好地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1.
12.
李婷婷 《人民论坛》2021,(5):153-155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对青年人的思想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思政教育创新必须要始终坚持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优良传统,提升思政教育有效性,培育出能够担当时代重任的有为青年。思政教育坚守优秀传统文化必须要以正确的思想为引领,均衡文化创新与传承的关系,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发展。当下,在思政教育中应加大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力度,继承传统文化所倡导的坚守信念、爱国尚德等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13.
在课程思政愈发被重视的背景下,科学推进专业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成为高等教育界关注的热点。如何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开展高质量的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是值得每位专业课程教师深思的问题。"公安姓党"是公安工作的根本政治属性,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的教学理念在公安院校中具有更深的内涵和更高的要求。作为公安部直属院校专业课程的任课教师,更应该加强自身政治素质建设和培养,提升专业课程思政的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14.
15.
《新东方》2018,(1)
人类命运共同体本质上是在追求本国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的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的同时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坚持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笔者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何以可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以及"一带一路"建设是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高校思政教育属于新型教学发展方向,是在立德树人教育方针政策下产生的,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理念、行为实践、意识形态、情感情操。由此可见,素质教育的涉及面较广,因此,要想提升高校学生对思政学习的主动性,必须创新授课方法。基于此,文章主要以社会热点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究其在社会主义新时期背景下的内涵和价值,提出其在高校思政教育课堂中的具体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7.
18.
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是中国参与国际合作的重要内容。“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是核能发展的主要国家,对核安全合作具有浓厚的兴趣。推进“一带一路”核安全共同体构建是中国核安全合作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参与核安全国际合作的关键。而核安全国际合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仅凭某一个国家是很难有效进行的。作为“一带一路”倡议者,中国有责任推进“一带一路”核安全共同体构建。核安全的特殊性,使核能领域的合作关系到政治、经济、文化、大众安全观念和国际区域格局等多方面因素,而要实现核安全一体化的目的,必须通过法治化规范“一带一路”核安全共同体构建的框架体系、框架内容、规则制度体系,确保核安全共同体有序运行。  相似文献   

19.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再次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对思政课的地位、作用以及实现方式做出重要指示。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阵地、主渠道,充分发挥其在立德树人中应有的作用,需要不断强化思政课程改革,不断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公安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不仅是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20.
在“扶困”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扶智”及“扶志”,充分提升“资助”工作与“育人”实效,构建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是新时代提升高校资助工作质量的一项重要任务。为了巩固脱贫成果,应以“发展型”资助育人理念为指导,将高校资助工作与心理教育和实践活动相结合,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手段,构建新型“资助+”模式,将资助工作的育人目标融入育人全过程,助力受助学生实现从“他助”到“资助”甚至“助人”的良性转换,进而推动高校资助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