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高月兰 《前沿》2010,(1):22-24
由价值个体主义所引起的人与自然、人与人(社会)、人与自身各种关系的恶化形成现代性的道德困境和危机。类精神是伦理精神发展的高级阶段,随着伦理精神向类精神的发展和过度,伦理精神的发展完成了它的辩证否定性圆圈。类精神的确立为各种矛盾和冲突的消解提供了价值资源和现实契机,它引导人们超越现实的道德困境、走向和谐的伦理世界。  相似文献   

2.
薛桂波 《前沿》2008,(5):62-64
在当前的“大科学”时代,科学共同体已成为科学活动的主体,而且日益发展成为伦理共同体。科学共同体的伦理性不仅要求其成员的行为合乎伦理要求,而且作为一个实体,其自身更应该是“道德的”和“伦理的”。科学共同体的“伦理世界观”是对科学家“道德世界观”的超越,通过共同体实体的伦理意志与伦理行为实现了伦理与自然、义务与现实的具体、历史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中华民族"是一个被广泛运用于中国社会科学的概念。自其产生伊始,就成为社会各界竞相关注与讨论的对象。如何根据时代的变迁和国家的需要准确界定中华民族的意涵,至今仍是理论研究和民族政策制定的重大议题。一般看来,民族不过是人的类生活本质不够完善的共同体存在形式。然而,中华民族的意涵却应国家发展所需被寄予了更高的期待。从类型学角度和共同体形态分析,中华民族共同体不仅具有历史文化形态属性、社会联结属性、精神—命运属性,更具有政治建构属性。由于共同体本身固有的政治悖论,使得共同体视阈下认知中华民族,须在发掘其丰富的伦理价值和道德意涵的同时,进一步厘清其中的可能限度和内在困境,以达到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性认知目的。  相似文献   

4.
社会健康发展,需要良序。社会良序敞开的基本方式,是国民人人为道德和行美德;支撑社会良序的动力机制是伦理精神,维护社会良序的结构力量是以伦理精神为导向的制度机制。伦理信任遭遇解构的现象方式是伦理行为放纵,本体方式是破坏维护社会良序的制度机制进而消解支撑其制度机制的伦理精神。当前,从老人摔倒"无人扶"到社会公信力下降,从"对人的不信任"到"对群体不信任"再到"对组织"甚至"中国制造"的不信任,是伦理信任遭遇伦理行为和伦理精神双重解构的体现。重建伦理信任的根本努力,不仅要加强道德和美德建设,更为根本的方策,却是培育人人为道德和行美德的文化土壤,重建护卫道德作为和美德追求的制度机制和支撑其制度机制健康运行的社会伦理精神。  相似文献   

5.
王强 《学习与实践》2015,(1):125-132
作为现代人我们如何认识当下的伦理生活,如何评估现代伦理生活的境况?这种反思必须抛开不同主义谋划之间的抵牾以及谋划方案在现实生活中阳奉阴违的历史怪圈,而从"伦理生活"这一概念的哲学要求出发理解现代伦理生活的起点。建基于对黑格尔"伦理生活"(Sittlichkeit)概念的解读,它不仅标识了超越现代道德主观性分裂的更高精神起点,而且展示出不同于理论形态的一种道德生活方式。以此为起点,在现代伦理生活的客观化、机制化场域中,一方面是伦理生活的客观性、普遍性要求,面对现代道德的实践困境,主观"单一性"道德转向客观"普遍性"的伦理生活;另一方面是社会客观伦理机制的内在性规范要求,面对客观伦理可能维持一种恶的世界的状况,道德主观性的承认与规范性实践机制就成为必须。  相似文献   

6.
陈创生 《岭南学刊》2010,(6):102-106
市民社会作为新的社会生活状态,离不开相应的价值观念和伦理精神范式,市民社会伦理精神除了从观念形态维度深刻揭示市民社会的本质特征外,还为市民社会的生成与发展提供合法性与道德正当性支持,为市民社会的建构提供价值导引与方法论判据。每个民族、国家均可根据自身历史、文化与国情,摸索出市民社会伦理精神的具体路向与范式。市民社会伦理精神范式至少包括个体伦理精神、权利与义务伦理精神、契约伦理精神和市俗伦理精神。  相似文献   

7.
全球化时代,随着国际行为主体数量的增多、全球性问题的频发、市场力量的扩张以及行为主体自主性的增强,国际社会对民族国家共同体的依赖程度有所降低,国际组织制衡国家的力量明显加强,全球意识不断提升,全球化治理中的国际伦理精神日益凸显.现代政治学中的“道德政治”传统,尤其是国际政治理论中的建构主义关于文化规范与价值观念在政治生活意义上的主张,为国际伦理规制国际社会的行为取向奠定了理论基础,从而有助于推动建立全球化政治新秩序的现实进程.  相似文献   

8.
郭卫华 《前沿》2007,(10):198-201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网络构成了一个全新的人类生存空间——"网络社会"。网络社会在推动人类发展和进步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种种伦理困境。其实,这种伦理困境最为本质的道德根源就在于网络社会伦理责任的缺失。因此,在网络社会中凸显和强调伦理责任的道德价值是我们走出伦理困境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9.
从道德动机出发 ,可以把道德形态划分为三种 :现实道德、情感道德、信仰道德。政府在履行其伦理责任时必须综合权衡 ,满足社会对这三种道德形态的需要 ,并在其行为和决策中加以体现。如此 ,其道德努力会切实有效。  相似文献   

10.
杨高男 《湖湘论坛》2007,20(2):47-49
原始儒家站在轴心时代历史的需要上反观理想政治的历史形态,从中获取理想政治建构的精神资源,以消逝了的历史的挖掘组建起伦理政治的原型,以仁礼剖析现实,解读伦理和政治,在为直接解决现实社会混乱格局而做出的政治考虑和为超越世俗社会的不完满而做出的政治应当状态的构想中凸显出道德人文主义和政治礼治主义两大理论特质.  相似文献   

11.
中国力量作为一种伦理形态,是在国家层面由国家公共性和普遍性的伦理内涵所界定的具有汇聚作用和集合功能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它是一种磅礴力量,是一切正能量的合力,是中国各族人民汇聚生发的具有普遍性的进步力量和文明力量。"凝聚中国力量"作为国家伦理的规范性诉求,构成了当代中国人实现中国梦在主体向度上之必须。它是一种伦理觉悟,其根本价值指引来自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和"当家作主"的主体精神自觉,蕴含着从人民主体的主体向度定义"民主"的内涵及其实践原理,是"中国的民主"和"民主的中国"的发生学机制和动力学本源。凝聚中国力量应发挥中国共产党人的"主心骨"作用和全体中国人民的主体性地位与作用,真正调动和发挥人民的主体性和创造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在价值旨归上是要回归人民的梦想,要让中国力量沿着正确的方向运行。  相似文献   

12.
[编前语]从人类社会的基本结构来看,人类社会活动可以分作由下至上的三大层面:经济活动、政治活动、文化活动。与此相适应,人类社会道德,就其在社会活动各层面的具体表现形态来看,则有了调谐经济活动的经济伦理、调谐政治活动的政治伦理和调谐文化活动的文化伦理。我刊从本期开始,拟分三期发表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吴灿新教授对当代中国社会活动不同层面伦理精神研究的成果,敬请读者留意。经济活动是整个社会活动最基本的也是最根本的活动,它是政治活动乃至文化活动的基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崛起,经济活动空前活跃,首先推动着经…  相似文献   

13.
德性本质上是一个伦理性概念,它与人对自己的实体性理解相关。而幸福则是一个精神性概念,它关涉人生整体而又包含诸多要素。德性与幸福之间存在着本质性的内在关联,德性是幸福的内在要件,而幸福又反过来促进德性的发展。但就当代中国而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生活关系和伦理关系日益被金钱、货币或资本等抽象的物化力量所渗透甚至代替,因此,就人们的主观生活感受或思想观念而言,人们也日益将自身理解为一种单纯的或抽象的利益主体、需要主体以及为满足这种利益和需要而进行市场交换的抽象交换主体。总之,日益将自身理解为一种脱离社会生活关系和伦理关系之外的抽象"主体",因此,传统的伦理精神在当代中国逐渐丧失了。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不仅德性与幸福之间的内在关联出现松动,而且出现了德性与幸福双重的背离与失落。培育人们的德性,重构德性与幸福的内在关联,是走出当前道德困境、增进人们生活幸福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丧葬习俗是哈尼族基于灵魂不灭的观念而产生的一种社会习俗,包含着一套完整的丧葬仪式,蕴含着哈尼族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悠久的文化传统,在历史和现实的时空中展示着民族之魂.哈尼族的丧葬习俗从哈尼族的道德生活史、社会伦理关系、对生死的态度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演绎着哈尼族深厚而丰富的伦理意蕴.从道德教育的方式看,研究哈尼族的丧葬仪式具有重要的伦理意义.  相似文献   

15.
薛妙勤 《前沿》2015,(1):57-60
作为低碳生活伦理基础的节俭与责任在公民的道德生活中遭遇到了难以逾越的挑战与困境。节俭伦理遭遇消费主义文化的挑战与冲击,责任伦理困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个人主义盛行。我们认为,要使低碳生活成为人们现实的选择和实实在在的生活方式,除了坚持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逐步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还需要重建消费伦理规范、引领大众审美情感,发挥官员道德示范、培育国民公共精神,创设责任实践机制、完善责任实现条件等方面进行努力,通过伦理和社会力量的引导,鼓励更多的人们追求高尚的精神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16.
随着市场经济和城市现代化的发展,城市传统的社会结构、社会秩序的运行方式和社会功能也悄然地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伦理关怀作为交往主体间的公共原则、交往契约和行动指南,成为现代城市公共生活应然的价值取向。揭示现代城市变迁以及当代城市公共生活伦理关怀的现实困境,探究伦理关怀建构的现实依据,找寻现代城市公共生活伦理关怀实现的路径,构筑以政府为主导、多元主体共同发展的积极型伦理关怀创新机制、发挥社会组织协同合作、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公民文明素养,培育伦理关怀共识,塑造城市伦理关怀情境,可为新型和谐生态城市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教化”是黑格尔精神哲学中的重要问题。“客观精神”中的教化,以抽象的自由理性之人为起点,超越对个体主观认识的培育,旨在现实的社会中培育国家公民。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化应根据“抽象法—道德—伦理”的逻辑顺序,在方法上从外部强制发展为说服感化,在内容上从否定性内容发展为肯定性内容,最终达到外部规定与内心认同在更高层次上的统合。基于“家庭”与“市民社会”两环节是“国家的理念”自身的分化,教化的过程应在“家庭—市民社会—国家”教化一体化中完成。黑格尔“客观精神”中的教化,围绕人的社会政治属性展开,对培育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8.
黑格尔作为"伦理生活"的实践探讨的是"伦理共同体"中的自我实现问题。哈贝马斯以语言交往为基础的实践哲学取代黑格尔意义上的精神的自我反思,把民主视为现代伦理生活的基础,实践和伦理生活都被囊括在交往行动之中。沿袭哈贝马斯主体间性的分析框架,霍耐特实现了从"语言交往"到为实现道德认同而进行的"承认斗争"的转向。然而,哈贝马斯关注的是语言交往和实践商谈的程序条件而忽略伦理的实质内容,霍耐特承认交往实践中的形式的伦理生活缺乏一种伦理的本真意义,"伦理共同体"的建构仍是一项未竟的探索。  相似文献   

19.
李晓红 《求索》2008,(5):56-58
网络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伦理问题。伦理是关于道德的理论,伦理的道德基础是建立在我们现实社会之上,而网络伦理的道德基础是建立在网络社会之上。如何理解网络社会?网络社会与我们现实社会是什么样的关系?在网络社会基础上构建起来的伦理是现实社会中的既有伦理还是一种与现实社会既有伦理迥异的新的伦理。  相似文献   

20.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乡村伦理秩序建构是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为其提供科学的价值引领、凝聚不竭的精神动力、创设良好的道德环境。然而,当前我国乡村伦理秩序面临诸多困境,集中体现为工业化冲击下的家庭道德问题凸显、市场化冲击下的农民道德信仰迷失、城镇化冲击下的乡村社会道德失序。新时代顺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我们不仅要以道德教育引领乡村伦理方向,还要以传统美德丰富乡村伦理内涵,特别要以完善公共治理提供乡村伦理保障,不断优化乡村社会道德环境,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良好的道德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