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人祭是一种原始生育巫术风俗,从《摆手歌》以及民族民间传说资料中,可以看出土家族地区历史上存在着杀子祭神风俗:杀长子祭祀和杀王子祭祀。  相似文献   

2.
蛇崇拜与生殖文化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结合文献考古和民族学调查资料,对我国古代氏羌系统各民族的蛇崇拜、族民俗生活中的蛇崇拜现象作了分析叙述。认为蛇崇拜的实质是生殖,是人类生殖文化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从原始时期起,水族乐舞文化就分作巫祭之乐和民乡之乐两种文化趋向,并由此产生出水族文化的雅俗分流,贯穿于水族历史文化发展的整个过程。与祭祀、巫祭有关的舞蹈,舞蹈者一般头戴冠饰或羽饰,手执法器。其舞姿表现为双手上举,仰天敬神,崇拜上方;与生产生活内容有关的舞蹈,舞蹈者一般不戴冠饰或羽饰,不执法器。其舞姿表现为双手下垂或平伸,有时连臂环绕,多为集体舞,是水族先民娱神娱人的民间祭祀活动。  相似文献   

4.
仪式互动与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的法定节庆假日,通常作为蕴含和承载一个国家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生活意义的重要符号,具有很强的情感互动和人文指向意义.今年,国家首次把清明列为法定的节假日,这是我国祭先烈、敬先贤、忆先人的重要节日.在前不久的全国"两会"上,民政部部长李学举提出清明祭扫要"积极倡导和推广居家祭祀、网上祭祀、社区公祭、电视公祭、集体公祭等现代、时尚的祭祀方式",这是通过现代社会制度形式对"日常日用即道"的一种诠释.  相似文献   

5.
宋经 《福建乡土》2010,(2):56-57
古代巫道是后来道教的重要源头。古人以天和祖先能够给人祸福,而天的观念的发展是从死生的灵而来,在《诗经》里常见祭先祖、先王的诗句。无论是崇德报功或祈福禳灾,都以天与祖为崇拜对象。天与祖能保护生人,如一家之长保护他的子孙一样。一切崇拜都依据这信仰而行,故人死亦可以受其家人及后代的祭祀。祖先与鬼神的界限很不明了,  相似文献   

6.
在彝族的传统宗教中,祖先崇拜是重要的内容之一。彝族人认为:人生在世时,灵魂附在身上,人去世以后,灵魂变成多种,《作祭经》中说:“人死有三魂,快魂去阴间,善魂守祖灵,恶魂守坟堆。”为了让亡魂回到祖界,就必须进行各种祭祀活动。彝族《指路经》就是彝族人民在给亡者举行祭祀活动时念诵的一种经文,它的内容涉及天文、地理、历史、哲学等等,可谓包罗万象。  相似文献   

7.
田延峰 《前沿》2011,(6):144-147
秦的畤祭是以坛祭天。最初,秦祭祀白帝,希望白帝保佑秦国扩张土地。之所以如此,是秦有强烈的天命思想,畤祭又体现了地域性的因素,而白帝少暤和秦人的关系非常密切,所以,秦以"方伯"自居,对周的祭天礼仪进行了一种改造。之后,受《山海经》中的四方神和阴阳五行说的影响,同时,出于现实政治的需要,秦又祭祀青帝、黄帝、炎帝。祭祀青帝是希望青帝能够保佑秦国战胜晋国;对黄帝、炎帝的祭祀有昭示正统、融合文化的意义。在《吕氏春秋》中秦对天帝的祭祀被进一步整理成了系统的五帝说。秦五帝说有自己独特的渊源和发展脉络,也是阴阳五行学说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翔实的资料,从西藏人民及其先民对青藏高原的开发,对中国西部畜牧业文明和高原农业文化的开发,对藏汉民族在宗教、建筑、工艺、天文地理及医学方面的相互交流和促进等方面对中华文明的历史贡献进行了叙述,从而证明了汉、藏等兄弟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9.
郭志超 《台声》2001,(2):46-47
古往今来,民族、文化有共同渊源的闽台两地具有许多同形质的文化习俗,蛇崇拜就是其中之一。  闽越是古代百越民族的一个分支,居住在福建。蛇崇拜是闽越重要的文化特质。闽越以蛇为图腾,认为蛇是其祖先,“被发文身,以象鳞虫”。东汉高诱注:“被,剪也;文身,刻画体内,黥其中”。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闽,东南越,蛇种。后来,闽越人逐渐融入南下的汉族移民,某些文化包括崇蛇也被采借并变异为汉族习俗。清代郁永河《海上纪略》记载:“凡(福建)海船中必有一蛇,名曰‘木龙’,舟船成日即有之,平时曾不可见,亦不知所处,…  相似文献   

10.
傩戏分布在今天中国大陆的西南与中南的汉族、苗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等民族聚居区。傩戏源于中国古代的傩祭,是一种古老的巫术文化活动的样式。 一、傩祭:蚩尤九黎集团祭祀阵亡将士的仪礼 军傩→傩俗→傩戏,构成了傩戏的发展历史。 傩祭的最早形式“军傩”,产生于崇巫信鬼的蚩尤九黎集团之中。确切地说,它是历史上那场有名的部落集团间的争战——涿鹿之战的产物。当时,以苗族先民为主体的南方部族集团——九黎集团在大酋长蚩尤氏的率领下,与由黄帝率领的炎黄集团在黄河中下游平原进  相似文献   

11.
从大历史观视野看人类文明新形态,为我们提供了自觉认识和把握人类文明形态的叙事理路,表明了对现存世界文明状况的基本态度,体现出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在历史的长河中彼此融合的演进逻辑。人类文明新形态实现了中华文明的赓续和创新,超越了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形态,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明观,呈现的必将是不同文明形态相互借鉴、共同融合的文明图景。  相似文献   

12.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理念,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一系列制度、措施等是中华文明特有的禀赋,保护着中华民族。自然、政治、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促进了中华文明及其特有禀赋的形成,塑造了文明的凝聚力。历史上的德治理念、科举制度等有利于保证社会的公平和阶层流动性,赋予社会以活力。客观认识和传承好中华文明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3.
中华文明既绵延不绝又不断发展,其历史演进呈现出四个较明显的阶段:河洛文明阶段,儒、道、法三足鼎立阶段,佛、儒、道三足鼎立阶段及西方文明与中国传统文明对立阶段;中华文明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在保持其内核的同时不断丰富自身内容,在形式发生变化的同时又保持其基本特征;依据中华文明的演进逻辑,可知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虽然自近代以来受到西方文明的强烈冲击、呈现出严重西化的状态,但未来不会被西方文明取代,反而会在挑战下获得新生。此外,针对"马克思主义是西方文明,中华文明不应当接受西方的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笔者认为,尽管马克思主义诞生于西方国家,但其本质属性是一种批判西方的社会制度、背叛西方文化传统的思想体系,是一种被西方排斥的、代表被压迫者的解放哲学。可以预言,马克思主义将会完全融入中华文明。  相似文献   

14.
倪素香 《人民论坛》2023,(7):101-103
中华文明高度凝结和集中展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是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的思想宝库和精神动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构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以及深化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等,既是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的创新路径。立足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相似文献   

15.
许朝阳 《台声》2010,(9):32-32
桥山巍巍,沮水悠悠,苍松翠柏掩映中的黄帝陵。迎来了台湾岛内的青年学子。大家身披绶带.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向黄帝陵敬献花篮,行三鞠躬礼。轩辕庙里,参观了孙中山、毛泽东、蒋中正等历史伟人题写的祭黄帝陵碑,以及被誉为“世界柏树之父”的黄帝手植柏、汉武帝挂甲柏等。黄帝开启中华文明的历史功绩,内涵丰富的祭奠文化,带给营员的是心灵的升华。  相似文献   

16.
真实性是党史资料的灵魂,是衡量党史资料的价值尺码之一。只有立准了的党史资料,才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才能更好地总结出党的历史经验教训,更好地在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作用。笔者在历时10余载的工作实践中,深切体会到要立准立好党史资料,实现党史资料的价值,就必须花大力气进行考证,在“准”字上狠下功夫。 一、发掘历史文献,占有第一手材料 文献是当时的文字记载,是弄清历史的本来面目最重要的依据。例如,1947年7月桂北武装起义时,全灌起义队伍成立的政权性组织的名称,有的当事人回忆是“全灌革命委员会”,国…  相似文献   

17.
唐崖覃氏源流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平 《贵州民族研究》2001,21(3):133-139
本文提出,湖北咸丰境内唐崖土司的覃氏,是当地土家族吸收元代中期由铁木乃耳后裔率领的一支蒙古族逐步演变而来,与鄂西土著覃氏同源异流,在民族源流上有远源和近源之分:其远源是从廪君蛮“五姓”之一“ ”姓演变而来的土家族强宗大姓“覃” 氏;近源是元代中期铁木乃耳后裔率领的一支蒙古族。文章从文献资料、考古资料和口碑资料着手,通过语言、墓碑、谱系及风俗习惯等角度,着重阐述唐崖覃氏的民族源流及其形成发展的历史轨迹。研究唐崖覃氏的民族源流,对认识土家族民族源流的多元性和鄂西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具有以管窥豹的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18.
壮乡铜鼓     
龙符 《今日民族》2003,(5):44-45
铜鼓,壮语称为"音东".壮族的铜鼓,既是乐器,也是礼器,又是法器.古代战争敲铜鼓宣战、助战;祭祀时敲铜鼓,以示祀礼;节典要敲铜鼓,丧葬要敲铜鼓,开春播种时,亦要敲铜鼓.壮族把铜鼓当重器、宝器、神器崇拜,世代传承.可以说,壮族铜鼓,是壮族历史文化的载体和结晶.  相似文献   

19.
据统计,辛卯年清明节,全国累计已达4.6亿人前往墓园祭扫活动。可见"慎终追远"的传统文化习俗在国人心中是何等的被认同与重视!然而,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与发展,许多现实问题又突出地摆在了人们的面前;在倡导文明祭祀中,人们选择着不同的方式来表达着相同的追思;而更符合绿色、低碳、环保理念,尤其是网上祭奠方式,其前景无疑将会被愈加推崇与看好。网络祭奠方式的出现已经历了约有10个年头,但至今还并没有被人们普遍认可或接受。但网祭做为祭祀活动的一种  相似文献   

20.
高有鹏 《人民论坛》2023,(9):107-109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其中的神话思想是特殊的文明结晶,其超越自然、超越社会现实,体现了独特的民族意志,充分表现出中华民族对文明的创新。如今,中国神话已成为当代文化艺术等领域的创作热点。全面理解和深入思索中华文明中的神话思想,汲取其中传承不息的文化因子,弘扬其追求正义向往美好等精神底蕴,推动其更好地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