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冠疫情治理需要国际社会加强合作,公共卫生外交是促进各国进行公共卫生合作、建立疫情全球防线的关键举措。通过开展公共卫生外交,一方面,中国争取了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社会的支持和帮助,满足了中国抗击国内新冠疫情形势的需要;另一方面,中国凭借丰硕的抗疫成果在全球树立了典范,通过对国际社会进行疫情通报、经验沟通、技术合作和医疗援助,推动了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的传播,守护了全球疫情防线。同时也应注意到,国家层面公共卫生安全战略的不完善、一些西方国家的大国博弈旧思维,以及各国公共卫生治理理念与能力的差异等问题对中国当前的公共卫生外交提出了挑战。对此,中国应尽快完善国家公共卫生安全战略,秉承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大力推进全球公共卫生外交并积极贡献卫生公共产品,以巩固新冠疫情防控的全球战线。  相似文献   

2.
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上的具体实践。这一共同体不仅是一个指导全球公共卫生治理的理念,而且还蕴含着一套叙事逻辑,更是一项实践工程,体现了"理念—话语—行动"的逻辑统一。其中,"理念"是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软力量,"话语"是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中每个成员形成共识的基础,"行动"是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运行和发展的保障,三者相互制约、互为条件,形成了环环相扣的逻辑整体。从理念、话语和行动三个维度研究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可为有效打造共同体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实践对策。  相似文献   

3.
秦龙  孙萌 《学习与实践》2022,(8):14-22+2
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重大命题。全面审视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本体论基础、生存论考量与实践论内蕴,透析人类社会健康发展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脉络,对思考人类当下及未来健康发展具有重要启示。通过探究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本质及辩证发展、人与社会关系的共同性需求及多元性交往、个体实践与共同体价值的双向实现,将进一步阐明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理论内涵和实践延展,为促进人类社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指引和可靠保障。  相似文献   

4.
姜秀花 《中国妇运》2013,(10):15-18
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报告提出“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妇女健康作为人类发展的重要资源和重要的人类发展指标,是衡量和评价一个国家公共卫生政策有效性的重要尺度,也是社会发展质量和发展水平的一面镜子。妇女健康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发展目标,它不仅涉及到妇女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子孙后代以及整个家庭和社会的总体健康水平。《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充分体现中国政府以人为本,以健康为本的全面发展理念,将妇女与健康领域由上一个纲要的第四领域调整为第一领域,确立了妇女健康事业的重要地位。纲要提出“保障妇女平等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生命质量和健康水平明显提高”的妇女健康发展总目标,  相似文献   

5.
国家有边界,但病毒传播无禁区。作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世界卫生组织强烈呼吁国际社会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合作,共同面对疫情。着眼于全球治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人类社会有着深刻思考和人文关怀,为解决突发传染病疫情提供了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通过这场疫情的洗礼理应得到进一步强化。  相似文献   

6.
张康之 《求索》2022,(4):74-84
人类历史上的农业社会也经常被学者们表述为同质性社会,工业社会在各个方面都呈现出了差异化的特征,但这个历史阶段中的人们所追求的却具有同一性。在陷入风险社会时,人类所面对的是社会的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社会的差异化也达到了一个新高度。风险社会具有差异性的特征,故可以将这个社会定义为差异化的社会。如果考虑到风险社会中人们所面临的最为迫切的问题就是生存问题的话,那么构建命运共同体已经成为第一要务。风险社会中的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差异性的共同体,共同体成员表现出对差异的承认和包容,合作行动是将社会的差异性作为一种社会资源加以利用的。  相似文献   

7.
在国际化的社会大背景下,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在全球的扩散导致了当今人类安全的新危机。共同维护人类健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与共同意识。各国需要开展国际卫生合作,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实现多种资源共享,联合开展科技攻关,完善国际公共卫生安全保障体系,积极有效应对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全球化这一安全因素的挑战。  相似文献   

8.
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意识突出体现在休戚与共的整体意识、守望相助的合作意识、平等相待的包容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四个方面,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进一步丰富。加强国际合作是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关键举措,我们不仅要进行信息与经验分享,开展国际卫生合作,还要加强和维护多边合作机制。同时,更要建立健全包括资金物资、科研攻关、相关制度在内的全方位保障机制,使之成为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重要依托。  相似文献   

9.
如何构建中国特色现代社会健康保险财政与健康财政学理论体系、制度,已成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迫切需要。本文从人类需要、国家目的、财政职能和社会福利等理论视角出发,界定社会健康保险财政学概念框架、内涵外延和主要构成要素,确定社会健康保险财政学研究范围、内容、重点与优先领域。在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背景下,应推动“基本医疗保险”向全民“社会健康保险”财政制度战略转型,为全民健康福利、满足美好生活需要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中国现代健康财政制度典范。  相似文献   

10.
2003年突如其来的“非典”,暴露出我国原有公共卫生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引起社会各界对公共卫生问题的广泛关注。此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公共卫生,加大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力度,在疾病预防控制、医疗应急救治和卫生监督等方面狠下功夫,初步建立了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公共卫生体系,不仅彻底战胜了非典疫情,对当前应对禽流感疫情也发挥了强有力的作用。这些成绩有目共睹。然而,公共卫生如何适应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如何有效承担起保障人民健康、社会安全的责任,仍然是普遍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问题。在此,我代表农工党中央提出以…  相似文献   

11.
杨娜 《探索与争鸣》2023,(5):141-153+180
随着全球性问题的层出不穷和日益复杂化,某些治理领域的国际机制数量显著增加,导致机制间出现功能重叠和资源竞争,国际治理机制的效果随之受到影响。公共卫生领域的危机威胁着全人类的健康与安全,全球卫生治理机制常因未能及时采取应对措施而备受批评。然而,因全球公共卫生领域存在治理目标相似的“包容—竞争型”治理关系,故提升此领域的治理效用颇具现实意义。以世界卫生组织为代表的联合国卫生治理机制是全球卫生治理的核心组成,其治理水平关乎全球卫生治理的成效。全球卫生公共产品的供需对接、卫生治理机制间的关系、制定统一卫生标准与规则的能力以及能否持续提供专业知识与信息等均可用来衡量联合国卫生机制的治理效用。在此基础上,拓宽获取资金的渠道、以内部改革凝聚卫生治理合力、协调相关机制间关系等举措,有助于提升联合国卫生治理机制运转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基层社区公共卫生安全治理的问题与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风险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风险治理能力提出了挑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社会生活造成了系统性的冲击,构成了严峻的公共卫生安全风险。基层社区在公共卫生安全的风险治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冠疫情的危机应对中,我国基层社区的公共卫生安全治理能力得到了较好的检验,但同时仍存在公共卫生安全的风险意识不足、公共卫生管理和服务能力总体上较弱、多元主体协同参与欠缺、公共卫生安全的风险应对机制不健全以及现代科技运用和智能化水平较低的问题。未来基层社区需要进一步提升公共卫生安全风险观念,强化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优化应对机制和管理及服务措施,努力打造社区公共卫生安全治理的共同体,不断提高运用信息化手段的水平,以实现公共卫生安全风险治理能力的综合化提升。  相似文献   

13.
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视角,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社会伦理风险可以认为是在技术应用过程中由人类行动者和非人类行动者开展行动者转译和网络建构所造成的。从行动者转译与网络建构来看,生成式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主要社会伦理风险包括:智能互联下的行动者之“恶”传播风险加剧、行动者社会分工体系的结构性危机加剧、行动者转译的技术异化问题更为严峻、“行动者网络”下的数字安全风险增大、行动者“五际”关系维度的数字平权问题凸显。基于此,从合理界定行动者主体的权责关系、加强行动者转译的全过程算法治理、构建人机“共善”的行动者治理共同体等方面推进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社会伦理风险治理,确保科技向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新型冠状肺炎疫情已经成为2020年全球影响最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之一。通过抗击新冠疫情,中国既向世界清晰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若干鲜明制度优势,又典型反映中国医药健康体制改革、健康中国建设和医疗健康政策性质、目标导向等若干深层次矛盾和体制机制问题。中国应充分利用这次疫情经验教训,变国家重大公共卫生危机为中国现代健康照顾服务制度建设战略机遇,尊重现代健康照顾服务制度客观规律,妥善处理国家行政权威与医生专业权威间关系,构建现代健康照顾制度,为全民由“生活医疗化”向“健康化”战略转型,满足美好生活需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增进人类健康福祉贡献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15.
开展公共卫生外交不仅可以维护我国海外利益和本国国民健康,还可以扩大中国的对外影响力、彰显大国风范。当前"新型冠状病毒"蔓延全球,中国积极开展公共卫生外交,一方面,政府和民间组织向国际社会捐赠物资、分享抗疫经验;另一方面,中国政府支持世卫组织就新冠肺炎开展全球范围国际合作。中国通过开展公共卫生外交为世界各国架起了一座携手抗疫、守望相助的桥梁。但我国公共卫生外交处于与大国地位不相称的困境,公共卫生外交政策仍旧受传统主权观、安全观的束缚。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指引下,我国应尽快制定国家卫生安全战略,积极采取单边援助、双边合作和区域性合作等措施,谋求全人类健康,展现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相似文献   

16.
共同体概念表征着人类对“共同善”美好生活样态的精神追求与现实实践,构成了传统社会中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方式。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审视,西方式现代化道路不仅消解了共同体的最初样态,而且建构了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虚假的共同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一种超越西方式现代化道路的制度形式重塑了人类共同体生活的基本样态,形构了习近平共同体思想的话语体系与实践样态,从而在理论上批判了西方式现代化对共同体消解的现实,规避了西方现代化进程对共同体消解导致的种种现代性问题的弊端;在制度上建构了一种共同体的生活方式,满足了人们对安全感和归属感的社会制度需求;在实践上推动了国家与国家、民族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以及人类与自然之间和谐共生关系的建构,诠释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共同体向度与价值实践。  相似文献   

17.
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全球卫生健康治理发展大势提出的新理念,是维护世界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它以命运共同体为核心理念,以共同健康为价值目标,从共同体的角度谋划全人类卫生健康,体现中国共产党"为世界谋大同"的初心和使命。面对世界政治体制、经济水平、思想文化差异、单边主义制约、世卫组织作用弱化等诸多困境和挑战,世界各国应秉持命运共同体加强国际合作,持续深入推进全球化以提升应对能力,坚定践行多边主义以提高协同水平,充分发挥国际组织联结作用以强化全球治理,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相似文献   

18.
德育共同体的建构是为了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更好实现。在共同体对共同性的建构过程中,德育共同体面临自我中心主义社会道德冷漠泛滥所致的“陌生人”现象、极权主义霸权欺凌所致的“边缘人”现象以及物化所致对技术过度依赖的“虚拟人”困境。对共同性的反思与批判,有助于我们从社会规范领域分析情感认同危机、身份认同危机和价值认同危机的深层根源,重构德育共同体研究的承认范式及其规范。  相似文献   

19.
全球化与国家公共卫生安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公共卫生服务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保护伞”,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安全阀”,是社会政治稳定的“稳压器”。全球化加剧了公共卫生安全的危险因素,迫使我们要更加重视非传统安全因素。加强公共卫生安全必须强化政府对公共卫生的领导责任;建立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加强公共卫生领域的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20.
现代组织理论是透视和剖析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最佳视角。在组织理论视角下,社会治理共同体就是众多社会主体的组织化联合体,其产生解决了一定区域范围内社会治理资源和力量分散、社会治理主体协同度低下等问题,为实现“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愿景搭建了组织平台和制度保障。社会治理共同体具有多维度特征,它体现了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合作共同体、开放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的统一。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构建和不断完善,必将促进社会治理朝着社会化、民主化、系统化、协同化、专业化和高效化方向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