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雅然 《重庆行政》2016,(5):102-103
正重庆市是西南地区工业重镇,九龙坡区是重庆的"百年工业城"。在城市化进程中,随着工业布局的更改,大量工业遗产留存何去何从成为问题。城市工业文明的延续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着城市的工业文脉和城市的特色品牌。一、九龙坡区工业遗产的特征九龙坡区作为重庆的老城区,自1890年工业开埠以来,历经"开埠—陪都—三线建设—直辖"四个阶段,百多年历程给予九龙坡区独特且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该区的工业遗产也呈现出以下特征.(一)重工业为主,军工业占比大  相似文献   

2.
正"村改社区",是伴随我国城镇化进程孕育而生的社会变革。这种城市化进程中基层社会的变化,引发了对"村改社区"如何完成集体经济向社区经济的转变;如何完成农村组织向社区组织的转变;如何完成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向城市公共服务供给的转变等问题的讨论。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江欣苑社区创新了可借鉴的复合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3.
熹微 《创造》2016,(1):28-29
正随着城镇化快速发展,昆明的环境污染、交通拥堵、暴雨内涝等"城市病"也凸显出来。今天的中国。正处在从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型的关键期。今天的昆明,也在面临城镇化进程中的各种城市病。消除城市病,靠现在的管理条条框框难以解决,必须有一种顶层设计,需要一把进入城市社会、能解决城市矛盾的钥匙,也因此有必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怎样建立与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城市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是一项十分重要而迫切的现实课题。深圳市福田区地处深圳中心区,该区通过战略性转变,从城市管理的基本理念、对象、过程、手段等诸方面展开了创新,建立了城市管理的长效机制,其经验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5.
王焱 《群众》2015,(2):63-64
<正>在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张的背景下,大批农民转化为市民,农村居民点转变为城市社区,破解过渡型社区的治理难题,日益成为一个值得高度重视和认真研究的现实问题。作为城市化进程中的常见社区形态,过渡型社区包括村改居型、农村拆迁整体安置型、商品房型社区等,"过渡型社区"这个名称,强调了这类社区的过渡性特征。在居民由"农民"向"市民"转化的过渡期,各种问题和矛盾不断在社区酝酿、碰撞,社区治理的各种难  相似文献   

6.
农村进入工业化发展阶段出现了农民群体的分化、农村集体组织的分化和村庄社会形态的分化的"三种分化"现象,出现了"经济和人口向城市和城镇集中"和"农业生产用地向专业农户和农业企业的集中"现象,特别是"农民工夹角"现象的出现,是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曹茉莉 《桂海论丛》2009,25(4):85-88
同沿海几个经济区比较,北部湾广西沿岸地区总体上属于沿海"应发展欠发展"地区.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又好又快推进该区开放开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文章指出了北部湾(广西)沿岸地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障碍,分析了加快该区发展面临的良好机遇,对又好又快推进该区开放开发进程提出了构建"三大支撑体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正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式、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人们由"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城市人民群众的需求变得更加多样化、多层次,加上信息社会的到来,传统的城市社区管理模式由于不能充分了解居民的需求、职能超载、手段落后等,越来越难以适应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如何在新  相似文献   

9.
<正>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口向城市集聚,生活垃圾的"产量"不断增长,不仅大中城市,就是在县一级城市,也面临着"垃圾围城"的困境。本文根据江苏省如皋市城区以家庭为单位的社区居民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分析,以此获得城区居民的人口基本特征、垃圾分类意愿和认知、垃圾分类  相似文献   

10.
"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实现城乡互动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重要的时代特征.甘井子区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进程实践中,大胆探索,不断创新,提出的"新市民、新社区、新生活"的"三新"工程建设,是实现农村向城市整体跨越的桥梁和载体,是促进区域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协调发展的创新实践,对推进城市化建设进程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今年上半年,济南市历城区人大常委会监督工作重点向民生领域倾斜,先后对全区城市管理工作、义务教育法贯彻执行情况、劳动合同法贯彻执行情况进行了视察、检查,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建议,监督支持区政府积极作为,共圆百姓美丽家园梦、优质教育梦、放心就业梦。加强城市管理和城管执法,打造美丽家园根据区人大常委会视察时提出的创新管理理念、提升管理水平,加强部门联动、加大执法力度等意见、建议,4、5月份,该区城管部门开展了垃圾死角"歼灭战"和城乡清  相似文献   

12.
一、以开放的视野认识城市 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进程中对外开放的主要窗口.我国的对外开放,首先是从城市开始的,并主要通过城市的对外开放而实施.城市的对外开放,极大地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发展.21世纪是"城市经济"时代,21世纪的区域经济竞争主要围绕城市的竞争而展开.在当今新经济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时候,城市已成为演绎这一进程的主要载体,成为区域经济融人世界经济潮流的前沿阵地,成为地区对外开放的主体.  相似文献   

13.
史学仙 《传承》2010,(36):52-53
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是随着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城乡收入差距逐渐扩大,激化了农村劳动力的非正常转移。从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及其转移模式入手,分析农村劳动力非正常转移原因,并从新农村建设的"新"字出发提出化解劳动力非正常转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国家对低收入群体的保障力度不断增大,作为城市低保对象的"三无"人员的财产也不断增加,但法律、行政法规及司法解释都没有对城市"三无"人员遗产处理作出专门规定,特别是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撤村改居"的政策使得农村户籍变为城镇户籍,伴随而来的就是农村五保户向城市"三无"人员的转变,城市"三无"人员死亡后的遗产处理成了新的难题。为了避免出现遗产无人继承而归公的情形,在立法滞后的情况下,公证行业应首先制定相应的指导意见,同时完善立法,明确城市"三无"人员遗产的处理方式,在《继承法》进行修改时应扩大法定继承人的范围,从而有效解决城市"三无"人员遗产处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张强 《北京观察》2016,(3):46-49
正北京市提出自"十三五"时期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笔者以为其中的一个关键性内容,是确认在新的发展阶段应以疏散化或郊区化作为主要的空间发展战略。离心疏散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从中心城向外围疏解非首都功能、同时降低中心城人口占全市比重的要求。这个要求实际上是在中央层面承认了北京市的城镇化进程已经从"向  相似文献   

16.
一、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制度影响良好的制度安排不仅能够有效降低经济行为中的交易成本,形成更高的经济增长率,还可以保证公民分享发展所带来的福祉,减少不平等和歧视。一般来看,发达国家城市化的进程是政治民主化、经济自由化、产业革命化、市场国际化、社会现代化和人口城市化的"六化"同步过程[1]。现实中,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一般并无制度障碍,政府既无"城市偏好"也无"乡村歧视",人口、产业向城市的集中大多依靠市场力量自发完成。而在由一个权力中心决定制度安排的基本框架并遵循自上而下制度变迁原则的国家来说,制度供给在更大程度上受制于  相似文献   

17.
正一、大都市区发展历程20世纪中后期,美国的城市化进入鼎盛时期,全国性的人口大规模向城市集聚的直接后果致使中心城市向郊区不断扩张,开启了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的进程,大都市区开始形成。郊区城市化的发展,使郊区经济水平不断得到提升,而城市为了保持自身的经济增长规模不断扩大,其主要方式是兼并周边尚未形成城市的地区,其结果就是两个大城市之间的距离越来越缩小,共享的资源越来越多。大都市区形成后,面临的主要矛盾是"碎片化"的政府结构与渐趋一体化的经济结构之间的矛盾,即"碎片化"的小政府不能满足公共服务一体化要求的矛盾。为了缓解这一矛盾,美国在政府结构和层级方面进行了  相似文献   

18.
人口流动是一种自然而正常的经济社会生活现象。浙江省绍兴县的流动人口有四大发展趋势,其中,迁徙和居留自由是大势所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流动人口的规模仍将持续扩大,跨境跨国流动和"逆向流动"将快速增长;流动人口在城市居留的时间将持续延长,家庭化、城市化、市民化进程将不断加快;流动人口将从以劳动力为主向以人才为主转变,总体结构将向更高层次发展。  相似文献   

19.
郭有明 《政策》2012,(8):8-10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宜昌作为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和世界水电旅游名城,是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城市之一。我们紧紧抓住试点重大机遇,积极顺应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进程,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工作格局,全面系统推进社会管理理念观念、体制机制、方法手段创新,社会管理实现从条块分治向整体联动转变,从被动应对向主动服务转变,从传统方式向信息化手段转变,探索构建了以人为本的"网格化管理、信  相似文献   

20.
屈孝初 《湖湘论坛》2010,23(1):110-112
农业现代化和城市进程的不断推进,促使我国农村劳动力出现剩余并开始向经济发达地区转移。但与此同时,新农村社会建设、支农惠农政策以及金融危机的影响,又促使相当一部分农村劳动力返乡。本文分五个阶段追溯了农村劳动力外流的历史,并从金融风暴"后遗症"及信息获取不对称、城市推力与家庭拉力、农村劳动力自身因素、产业阶梯转移与政府政策倾斜等四个方面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返乡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