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据《三湘都市报》报道:2003年上半年,湖南有16名厅级干部、121名处级干部“中弹”落马,落马之因多为一个“钱”字。这使我想起了《国语》中的一篇文章。《国语》立言:叔向见韩宣子。宣子忧贫,叔向贺之。说的是韩宣子虽然有了公卿官位,却没有多少钱财,叔向认为韩宣子为官有德,所以才贺宣子之贫之穷。从反面讲,倘若韩宣子“不忧德不立,但忧钱不够”,叔向吊之还来不及,还祝贺他干什么?读《国语》,再看看现实中那么一大批中弹落马的厅处级干部,鄙人想学着叔向给公仆贺贫。何谓公仆?《辞海》称公仆为“公人”,是“指封建时代衙门里的差役”。《现…  相似文献   

2.
为公仆“贺贫”文/赵顺华贫穷乃人生之所患,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谁也不愿一贫如洗,度日如年。读《叔向·贺贫》,韩宣子为晋国正卿,很为贫穷无以待客为忧。叔向却一反常理,登门贺贫,韩宣子惊愕不已。然而听了叔向用确凿的事实、对比的方法阐述了贺贫的原...  相似文献   

3.
《国语·叔向贺贫》一文,上中学时就曾学过。记得当年无论老师如何讲解,却始终心存疑惑:这贫穷终究不是好事,有什么可祝贺的呢?最近又读到这篇古文,越读越觉得字里行间饱含真理,意味深长。特别是在江总书记提出“以德治国”方略、强调加强领导干部思想道德建设的今天,这篇文章更具启迪意义。 《叔向贺贫》主要记述了叔向拜见韩宣子时两人的一番对话。叔向是春秋时晋国大夫,韩宣子是晋国的卿,在当时均属高官。当叔向听到韩宣子“忧贫”,悲叹“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时,随即向他表示祝贺,令韩宣子疑惑不解。叔向列举了栾武子和…  相似文献   

4.
贺公仆之贫     
据《三湘都市报》报道:2003年上半年,湖南有16名厅级干部、121名处级干部"中弹"落马,落马之因多为一个"钱"字.这使我想起了《国语》中的一篇文章.《国语》立言:叔向见韩宣子.宣子忧贫,叔向贺之.说的是韩宣子虽然有了公卿官位,却没有多少钱财,叔向认为韩宣子为官有德,所以才贺宣子之贫之穷.从反面讲,倘若韩宣子"不忧德不立,但忧钱不够",叔向吊之还来不及,还祝贺他干什么?  相似文献   

5.
为官莫忧贫     
正重读"叔向贺贫"的故事,仍然发人深思。韩宣子"忧贫",叔向反而向他"贺贫"。叔向列举了两个例子:栾武子一生清贫,可是他能弘扬美德遵循法制,依靠这点治理好了晋国,且执行法令没有弊病,避免了灾难。而郤昭子虽有钱有势,但他骄横跋扈,招来杀身之祸。叔向认为:做官就应该甘于清贫、官德为先,倘若为官忧贫,贪欲必起。  相似文献   

6.
守住清贫     
《叔向贺贫》是封建社会里的“千古绝唱”,说的是晋国正卿韩宣子不贪不占,生活清贫,在与同僚的交往中,显得寒酸。时间长了,他心里头有些失衡。正好叔向登门造访,韩宣子便向他哭穷。出乎意料的是叔向居然对他的寒酸表示祝贺。韩宣子越发不解。叔向便向他讲述了前朝两个卿大夫的故事:栾武子乃晋国上卿,因为官清廉而美名远扬;郗昭子是晋国正卿,其家财抵得上半个晋国,其家臣有晋国军队的一半,但是其奢侈淫逸、横行霸道,结果横尸于朝廷台阶之上。由此看来,贵为卿大夫,应忧德之不修,而不应忧贫之不济。一席话,说得韩宣子折服。叔…  相似文献   

7.
正人在一生中必然要和财富打交道。对于德行和财富的关系问题,历史上"叔向贺贫"的故事今天依然值得我们思考。德行与财富哪一个更重要?不注重修德,财富能够守得住吗?拥有了财富,财富是不是就一定属于自己?求得了财富,是不是就一定能保住财富?在这个世界上,究竟什么是属于我的价值?对这些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三个鲜明的观点,为我们提供了近乎完美的答案。  相似文献   

8.
忧道不忧贫     
在我国传统中,有些闪光的思想,至今仍对人们有所启发。譬如“君子忧道不忧贫”,自古以来就被廉吏所信奉。据记载西周末年和春秋时期诸国贵族言论的《国语》说,晋国的正卿韩宣子因自己财富不多而愁肠百结,害了“忧贫”病。正当韩宣子害“忧贫”病的时候,晋国的大夫叔...  相似文献   

9.
偶读台湾学者南怀谨先生的《论语别裁》,深感其对《论语》中孔子有关学习方面的言论注解独树一帜,更认为南怀谨先生的这些见解对于我们国家今天倡导的“创建学习型社会,打造学习型领导干部”这一活动,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南怀谨先生提出,“安贫乐道,知足常乐”这两句话曾经是中国文化中对于知识分子和为官之人的个人修养提出的不学谓之贫——干部为什么要学习两个要求。其目的就是让人能经得起物质利益的诱惑,为官清廉不贪。但是“贫”有好多种,并不一定只是物质上的缺乏。其中知识和学问的匮乏也是一种“贫”,因此“不学谓之贫”。目前我…  相似文献   

10.
杨则 《世纪桥》2005,(12):7-10
毛泽东看着吴吉清摆放笔墨,回头对贺 子珍笑着说:“我要用文房四宝打败国民党 四大家族。” ——毛岸青、邵华主编《中国出了个毛泽 东丛书》  相似文献   

11.
《支部生活》2010,(4):40-40
春秋时期的《国语·晋语四》说:“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后汉书·刘陶传》曰:“所与交友.必也同志。”《礼记》云:“同窗为朋,同志为友。”孙中山也在其著名的《总理遗嘱》中呼吁:“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相似文献   

12.
<正>"干事创业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做到‘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同中央党校第一期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进行座谈时的重要论述,也是对新时期党员干部如何树立正确政绩观的重要阐述。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清朝文人梁章钜在《退庵随笔》一文中写道:"廉而不能理民事,则虽不要钱终不谓之好官",其意不可谓不深刻。为政不廉祸国殃民,为政不勤误国害民。《晏子春秋》记载,晋国上大夫叔向请教齐国相国晏婴:什么样的想  相似文献   

13.
老臣救贤     
边鸿基  杨自明 《求贤》2008,(4):45-45
春秋晋国平公时。老臣祁奚是一位以正直无私闻名的人。当时范宣子在晋国权势显赫。大夫栾盈与范宣子争权,结果事败.奔逃楚国。范宣子认为大臣叔向也是栾盈的同党,就把叔向投入监牢。叔向是晋国的贤臣,为人称颂,这次蒙冤,很多人想救他。朋友们在探监时说:“现在只有大夫乐王鲋可以救你。他在国君面前的说的话没有不被采纳的。”叔向说:“《诗经》上有句话‘优哉游哉.聊以卒岁’,坐监也是一种清闲的生活啊!可是真能救我的.只有祁奚大夫,乐王鲋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14.
何煦 《前线》2018,(11)
正《国语》又名《春秋外传》或《左氏外传》,是中国最早的国别体著作。全书共分21卷,按周、鲁、齐、晋、郑、楚、吴、越8国,分别记录了从西周中期到春秋战国前后,约公元前967至公元前453年的王侯治国的言论。其中,各国史料的比重不一,《晋语》共9卷,但《郑语》仅1卷。《国语》的作者至今仍有各种说法,司马迁曾在《报任安书》中说:"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但在晋朝以后,诸多学者对此提出了质疑,也有观点认为《国语》是战国  相似文献   

15.
2012年2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由广东省徐闻县委书记钟力自述、贺林平整理的文章。内容是自钟书记到徐闻赴任以来将暗访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手段,亲自到最基层体察民情了解民意,被许多媒体称为"心系民生的‘暗访书记’"。  相似文献   

16.
清贫者无畏     
罗慧 《学习导报》2011,(13):63-63
清而不割,贫而不困,这是有信仰者的无畏。在方志敏《清贫》的字里行间,一个光辉而充实的人生写照如水印般渗透出来。清贫,不等于一无所有。《庄子》里记载了一个故事,庄子衣衫褴褛地去见魏王,魏王问他为何如此困顿不堪,庄子回答说":贫也,非惫也。"贫穷与困顿不一样,穿着破烂,  相似文献   

17.
2012年2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由广东省徐闻县委书记钟力自述、贺林平整理的文章。内容是自钟书记到徐闻赴任以来将暗访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手段,亲自到最基层体察民情了解民意,被许多媒体称为"心系民生的‘暗访书记’"。此文虽  相似文献   

18.
《正气》2002,(1)
期期出新篇改版更精彩云南省云南纪检监察杂志社贺弘扬正气荡涤腐败青海省昆仑之剑杂志社贺十五年回首,群英会聚,纸上留声,历尽艰辛有成功。新世纪展望,众志成城,笔底生花,跃马加鞭创繁荣。西藏自治区西藏纪检监察编辑部贺山西省纪委正气杂志社:在《正气》杂志全面改版之际,谨向你们表示热烈的祝贺。祝改版后的《正气》杂志越办越好,为新世纪全面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做出积极的贡献。安徽省江淮风纪杂志社贺太行山麓劲吹反腐号角三晋大地高唱正气之歌———贺《正气》杂志全面改版成功江苏省倡廉杂志社谱勤廉曲唱…  相似文献   

19.
贫困地区农村“文化贫困”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 学家 刘易斯 认为 ,穷人因 其物 质生活 的贫 困,导致 一种 “文化贫 困”:他 们有一种 强烈 的宿 命感、无 助感 和自卑 感;他 们目光 短浅 ,没有远 见卓 识;他们 视野 狭窄 不能 在广 泛的 社会背 景中 去认识 他们 的困 难。一些伦 理学 家也 指出:贫 困不 利于经济 生活 中 德性 的发 展 。文 化贫 困 对人 的尊 严 和人 性的 堕 落 以 及 社会 发 展 所 造 成的后果 是无 法衡 量的。目前 ,“文 化贫 困”现象 虽不 是我国 农村 社会 的主流 ,但在 我国的一些 贫困 乡村 却普遍 存在 。文化 贫困 及其所 产生 的影响 主要 表现 为…  相似文献   

20.
‘云遮雾绕路漫漫,一别庭帷欲见难。吾将吾身献吾党,难能菽水再承欢。’‘忠孝本来事两行,孝亲事望弟承当。眼前大敌狰狞甚,誓为人民灭豺狼。’这是贺锦斋烈士最后一封家书末页附的两首七绝。贺锦斋,湘西桑植人。1927年跟随贺龙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后来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积极参与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