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是领导干部道德评价的依据。要对领导干部的道德行为做出正确评价,就必须科学确定道德评价的主要依据,人们通常是从领导干部的行为动机和行为效果两个方面来对  相似文献   

2.
行政道德评价是政府行政组织、行政人员自身以及人民群众根据行政道德的原则和规范对行政主体的道德行为进行善恶价值判断和表明褒贬态度。行政道德评价对于行政道德建设和行政管理活动具有重大的影响和作用。因此,必须正确把握行政道德评价的内涵及评价标准,并对我国行政道德评价的文化背景和价值取向作出理性的分析和把握。  相似文献   

3.
行为效果是道德评价是否合理的一个重要依据.在实践中,行为效果往往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承担道德责任的行为效果应该追溯到最初结果;同时,针对合规行为产生的坏效果问题,我们必须要结合整个行为过程以及综合各方面的因素来作出合理的道德评价.  相似文献   

4.
康德在Groundwork of the Metaphysics of Morals中对于道德价值的说明历来引起诸多的不同理解,但都把义务概念作为解释道德价值的关键,都从康德在几个例子中所说的"纯粹出于义务的行为才首次具有道德价值"出发,认为出于义务动机的行为才是具有道德价值的行为。本文想从对于道德行为的过分决定问题出发,讨论义务动机与道德价值的关系,但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究,分析道德价值的根源并不在于义务,而是认为道德价值的根源在于理性本体世界,而义务概念只是一个过渡性的概念,是一个将适用于所有理性存在者的道德法则运用于人类这种有限的理性存在者之后产生的概念。进而指出把义务概念当作道德价值的核心概念来解释会引起对道德价值狭隘化解释的后果,而在这种理解的过程中,善良意志这个日常道德观念却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6,(2)
大多数人可能知道规范伦理学的一些道德理论的道德标准,但是对于这些道德理论的道德动机、动机基础或者说是道德约束力似乎很模糊,不过这是思考道德问题和全面理解道德理论不可缺少的。斯坎伦的契约论思想关于"正当与不正当"的基础,诉诸这样一种观念,根据他人不能有理由拒绝的根据向他们证明你的行为是正当的。  相似文献   

6.
黄继锋 《理论视野》2013,(12):38-39
在马克思历史理论中,科学评价和道德评价是内在统一的,其内在统一的依据是,二者都植根于共同的基础和出发点——人的本质需求。  相似文献   

7.
档案袋评价指的是通过反思和合作等方式,系统而持续地收集一定对象一段时间内的道德信息加以评价,它具有客观性、反思性、合作性等特点。将档案袋评价引入领导干部的道德评价,能真实准确地反映领导干部的道德发展状况,切实有效地提升领导干部的道德境界。开展领导干部的档案袋评价,要从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式和评价文化四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8.
经济全球化道德评价的三种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全球化道德评价的分歧很大程度上与评价时采取的视角有关。从人类利益实现的视角来看,经济全球化具有道德合理性,但同时又带有抽象性、幻想性的特点;从国家利益实现的视角来看,经济全球化使一些国家受益、一些国家受损,同一国家此一时收益、彼一时受损,其道德价值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从个人生存和发展的视角来看,经济全球化为实现个体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同时又潜藏着使个体异化的可能,因而其道德价值呈现出善恶混杂的特点。从不同视角对经济全球化进行道德评价,发现其内在的紧张关系,其目的不是为了对之全盘否定,而是为了从理论上探索经济全球化现实性和合理性弥合的可能。而理想性和现实性矛盾的最终弥合,则取决于不同的国家、个人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具体选择,实现于人类全球化的历史实践过程。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6,(11)
休谟在《人性论》中区分了道德感和道德动机,在道德动机上又倾向于自爱动机论,在判定道德行为时既强调道德感,又强调道德动机,这造成了道德评价中的"双重标准"以及从自爱动机论无法说明道德行为的"道德性"等问题。而在《道德原则研究》中休谟用道德情感这一概念取代了道德感和道德动机,并指出这一情感同人道情感、仁爱情感都是同一种情感,突出了仁爱情感的地位。由此休谟将道德动机论和道德感理论加以融合,并在强调仁爱动机的基础上解决了《人性论》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中、美两国在彩票的道德评价上存在明显差异。在美国的历史文化中,彩票所具有的负面的道德评价要比中国弱得多。这种差异给政府的制度和政策选择产生了很大影响。这种影响主要包括彩票制度的形成、发行策略、彩票盈利的使用定位等方面。  相似文献   

11.
张燕 《学理论》2013,(2):256-257
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博大精深,其中有精华,也有糟粕,对中华民族的延续产生了深远影响。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们应该努力挖掘老祖先留给我们的灿烂遗产,继承"天人合一",彰显和谐发展观,延续爱国、重集体精神,培养个体独特个性,继承尊老爱幼,邻里和睦相处,反对保守僵化,在继承与批判中建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5,(35)
自我决定论认为,人在一生中会不断地追求三种基本的心理需要:自主性、胜任感、归属感。人的行为动机有五种调控方式,即无调控、外部调控、内摄调控、认同调控、整合调控和内部调控,它们形成一个连续体。从无调控到内部调控,个体的自主性、归属感、胜任感不断增强,相应地,个体实施相关行为的持续时间也不断加长。研究表明,当人的上述三种基本需求得到满足时,人的整合性动机和内部动机更容易得到激发。教育者可以借鉴自我决定论的研究成果,培养受教育者的整合性调控动机和内在动机,使受教育者自愿地把外在的道德要求和标准整合与内化到自己的价值体系中,并持续不断地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  相似文献   

13.
以殷海光在《中国文化的展望》一书中对道德重建的论述为契机,在对我国当前道德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探讨我国道德重构的路径。这样才能实现"中国梦"文化之梦,才能为"中国梦"的实现全方位地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14.
人们对"意识形态"这一概念非常熟悉,且经常给某些理论冠以意识形态的称谓,尤其是与人们社会生活忠患相关的道德理论,往往被定义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但人们对熟悉的东西不一定确切的了解,对某些思想观念或理论如何成为意识形态的过程更是较少探讨.采用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以中国古代思想家董仲舒的理论体系为例,阐述中国古代道德规范"三纲"如何成为意识形态的问题.从而揭示出意识形态的虚妄性.  相似文献   

15.
伍德的非道德主义论证是解读马克思伦理思想的重要进路,但其内容和潜力还未被充分挖掘。该论证包括三个步骤:第一,道德有古典伦理和现代道德两种理解进路,后者更为恰当;第二,在现代道德哲学进路中区分正义、义务等道德善与自由、自我实现等非道德善;第三,未能促成非道德善是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的根据。步骤三的结论颇具洞察力,但在步骤二的区分标准不恰当、步骤一的前提判断有失偏颇的情况下,这一论证难免走向失败。不过,重构而非抛弃该论证是一个更好的选择。通过把马克思放置到古典伦理传统中区分道德善与伦理善,重构工作能够消解伍德非道德主义论证本身存在的含混和内在张力,还能综合当代英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中分析学派和亚里士多德学派的优势,促成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诠释进路从现代道德到古典伦理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
甄真 《学理论》2012,(14):17-18
面对当前社会转型期出现的诸如道德滑坡等现象,道德法律化便随之被提出并不断加以论证。然而,倘若一切违背公序良俗的现象都用法律的手段加以解决,其后果也许只能是泛法律化。因此,明确道德与法律的界限,认清道德要求法律化的危害,具有重要的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孙晓梅 《学理论》2009,(5):191-192
道德评价是衡量一部史学作品的首要条件,司马迁是否也同样认识道德评价的价值.应该是毫无疑问的。他在电学评价中更融汇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精神,使得这种道德精神在《史记》中得到发扬光大,成为千古不衰的典型。  相似文献   

18.
吴云 《理论探讨》2013,(4):64-67
道德信仰的研究要从逻辑理路僭越历史理路中走出来,首先就要澄清所借鉴历史理论资源自身的逻辑理路,这就是历史目的论下的康德道德神学的逻辑存在。具体体现在:道德神学的逻辑位置在于由道德应然状态到道德实然存在的逻辑中介,逻辑起点在于"人的二重性(有限的理性存在)"的存在,理论内容是二大公设及其理性、现世的二重性存在,而最终的指向和归宿是"道德人格的不断完善与至善的相称",使道德世界趋于最完美的相互和谐之中。  相似文献   

19.
在康德的道德哲学体系中,有一个概念非常特殊,就是"敬重",它是康德唯一承认地对道德起促进作用的情感。是由纯粹实践理性指导,对道德法则的敬重是其表现形式。由于人的有限性注定了人不会完全依照道德法则行事,而道德情感此时在人的主观上就起到了一个动机性的作用,促使人的行为准则与道德法则相符。敬重本身作为一种情感,属于现象界,但是其对象是属于理智世界的道德法则。道德情感虽然会抑制人的感性部分,但同时也会使人意识到道德法则的威严和崇高,从而唤起了人的最高使命,在道德情感的激励下不断向着崇高迈进,人性不断地得到升华。  相似文献   

20.
历史唯物论坚持从社会生活与交往实践出发分析道德情感,注重道德情感内聚的社会历史文化要素,是释义道德情感与应对道德情感主义的科学理论范式。道德情感主义以"同感"为视角分析道德情感及其功能的实现机理,有合理性的一面。但是,从情感出发解释一切道德现象的理论进路,使之也带有把情感或同感等同于道德而陷入非认知主义道德论的理论窠臼、把情感视为道德行为的决定性要素而忽视利益与环境以及理性对道德行为的建构效用、彻底否定历史唯物论从生产活动和交往实践出发来分析道德现象的理论范式等主要缺陷。为此,以历史唯物论应对道德情感主义理论缺陷的致思进路为:合理评估道德情感对道德行为的构成作用,承认道德认知对道德行为的导向作用;肯定利益与环境对道德行为的形塑效用,凸显主体理性对道德行为的直接影响;坚持道德的社会经济制约性原理,注重培育道德情感与遵循道德发展规律相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