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整合是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唉米尔·杜尔克姆提出的一个社会学概念,指的是把个体结合在一起的社会纽带,是一种建立在共同的情感、道德、信仰或价值观基础上的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以结合或吸引为特征的联系状态.他这里强调的是集体意识的作用.他认为,在传统社会里,每个人的内心都存在两种意识,即每个人的个性和全社会所共有的集体意识.一旦社会的集体意识建立不起来,就会出现与社会整合相对应的"社会解组",即由于丧失了社会联系而使社会整体蜕变为一种个体相互分裂的原子式堆积的状态.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功能,指通过思想观念的宣传教育和引导以及行为规范的实行而进行的社会整合.  相似文献   

2.
高琛 《学理论》2014,(6):146-147,166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是儒学思想体系的基础内核和首要精神,被儒家乃至整个中华民族推崇并遵奉为最基本的道德伦理与做人原则。传统的中国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可视为孝的文化,传统的中国社会则更是植根于儒家孝文化之上的社会。为了更好地把握儒家孝文化研究的脉络及如何实现儒家孝文化在当今的社会价值,将从研究时点、研究主题、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对国内儒家孝文化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和比较。  相似文献   

3.
韩来敬 《学理论》2010,(8):71-72
在人学发展的历史天空下,东西方都为人类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东方人本思想以儒家人本思想为代表,它确立了东方文化的历史基调,形成了以集体为本位的东方文化传统;西方人本主义与之相反,则形成了以个人为本位的西方文化基因。在市场经济带来的社会结构的历史流变和社会文化价值日趋多元的情况下,挖掘东西方人本文化中有益的部分,对于和谐文化的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儒家孝道是中国伦理规范的核心内容,孝养、敬养等是其中的精华.并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家庭养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儒家孝道作为中华民族流传久远的文化传统,不仅是传统家庭养老的思想基础,而且在现实中仍具有存在的合理性.它对解决中国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仍有着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5,(3)
新儒家认为儒家传统中的民本思想与人格平等的思想是民主思想的种子,民主政治的建立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传统儒家能够为现代民主政治提供道德资源,儒家可以通过民主政治实现道德主体的客观化。认为儒家思想既包含有利于民主的内在思想机制,又存在发展民主的种种障碍。虽然民本思想与民主思想存在一定的联系,但两者具有很大的不同,不应混为一谈。而且新儒家忽视了传统儒家的"礼"对个体平等的自由和权利造成的极大压抑。  相似文献   

6.
对集体主义原则进行创新的必要性在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的一系列变化。集体主义原则创新的内容有:在价值取向上应强调集体与个体权利义务的均衡对应;在集体与个体关系上应重视集体对个体的责任和人文关怀;在集体与社会的关系上应增添集体对社会的应有责任的内容;在实现方式上应肯定利益调节式的实现机制。  相似文献   

7.
中华传统文化中不乏个体反省的论述,但集体反思却论及不多。中国共产党集体反思的生动实践充分证明了一个先进政党不断自我更新、自我发展的能力。而近年来官员腐败案件频发表明个体行为被无限扩大、集体精神被逐渐边缘化的现实。在全面从严治党的大背景下,应深入探析个体反省的局限性,全面加强集体反思的顶层设计,以集体主义文化为基石,完善个体反省的先天不足,拓展集体反思的现实路径,从而丰富廉洁教育的文化意蕴和实践思路。  相似文献   

8.
健康心理存在于个体的心理与行为活动中,表现为诸多形式的乐观、理性、积极、稳定的心理状态。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与道家文化对中国人健康心理的形成和表现特征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生成过程中,以血缘家庭为出发点,在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中,以性善为逻辑起点,生发出血缘、情感、入世三个重要的内容结构要素。家族的血缘情感是一切道德情感的源泉,从"亲亲"向"亲人"推演,推己及人,于是在传统文化精神生成的有机结构中,突出了血缘本位和家族本位。在家国同构的伦理政治模式中,以儒家的入世为主流建构起积极的人生态度,以道家的道心和佛家的佛性为补充,构建起人生的退出机制,从而使得传统文化精神的主体结构各要素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并实现了文化精神上的自我生成和自给自足。  相似文献   

10.
基于词汇联想测试,分析1842名大学生提供的11052个词汇,由此探讨城乡意象的社会表征。结果显示,城乡联想词汇具有家族相似性、范畴内成员地位差异性以及边界模糊性等特点;从先秦时期直至近代,城乡意象的文化意蕴逐渐丧失,城与乡成为单纯的行政区划概念;被经济价值所异化的乡村附上了"落后"与"贫穷"的标签,籍以建构个体和共同体生活的意义系统与象征体系开始走向瓦解;城市中被现代性所遮蔽的主体感知把人与人的连接进一步推向疏离。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文化具有十分浓厚的亲情色彩,亲情文化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的历史、现在乃至未来。由于在国家制度的形成中保存了浓厚的血缘因素,中国形成了影响深远的亲情文化传统。在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中积淀着不可化解的血缘家族情节。这种文化与民主政治的平等价值难免产生矛盾与冲突,在权利使用方面难以抵制人情、关系等消极影响。但亲情文化在某种程度上也对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她为民主政治建设提供社会资本基础,也有利于增强政治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  相似文献   

12.
学习型社会挑战我国传统学习文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构建学习型社会在我国的许多城市已经成为热潮.但是,这项工作会遇到我国传统学习文化的一系列挑战.如果我们不能克服文化方面的障碍,学习型社会就可能会走样,甚至成为"政绩工程"或"形象工程".本文从传统学习文化的功利主义、被动学习、个体学习几方面分析了传统学习文化对学习型社会所造成的障碍,并指出只有克服这些障碍,学习型社会才可能在我国扎根和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泛家族主义影响下,李锦记集团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家族企业治理模式,既实现了经典公司治理理论的两权分离,也没有将控制权完全让渡给职业经理人,但有效避免了股权分散、内部人控制、代理成本较高和难以规避外部风险等现代公司的治理弊病。这种成功得益于李锦记将儒家伦理与现代市场经济的组织理性结合起来,以家族主义信任和家族价值观作为非正式制度,加强家族企业的文化凝聚力;同时以经济理性和契约精神等西方先进经营理念进行正式制度建构,减少儒家伦理的亲缘主义对企业经营的不当干预。在"思利及人"的儒家价值观驱动下,李锦记发展出一种去中心性的"自动波"领导模式,是本土企业探索"无为而治"的一种积极尝试。李锦记的经营经验表明,泛家族主义与"思利及人"的儒家伦理在节制资本的逐利本性与侵害行为,增加企业社会责任和社会福利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现代公司治理与经营并非只有美国模式可以依循,融通中国家族主义与西方经理主义,寻找儒家伦理节制资本缺陷的制度途径,则可能发展出一条具有中国本土特色和民族智慧的家族企业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9,(10)
儒家伦理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思想体现,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渗透在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它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为建设文化自信提供了有力的指导。儒家伦理思想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广泛而深刻,不仅为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支持,更为当代建设文化强国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5.
现代新儒家不仅深入诠释了传统儒学的心性智慧,而且做了传统儒学没有做过的事情,那就是构造系统的文化-历史哲学。现有研究对这种理论努力的特性缺乏仔细解释。对于儒家传统来说,高明的心性智慧与实际中国社会与文化之间的距离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近代中国形势赋予这个问题以新的严重性。对梁漱溟的分析,显示这个问题的压力如何促使他构想关于中国文化与人类历史的哲学,从而表明理解这个问题如何能帮助我们理解现代新儒家的思想格局。  相似文献   

16.
现代儒学与传统儒学的分野,受中国的现代转变驱动。现代政治促成多元社会,引发中国传统儒学的聚变,儒家独占国家统治思想资源的状态因此终结。两个相互连接的变化,让传统儒学从一家独尊转变为一家之言:政治与教化的合一结构、政治理论与政治实践的内嵌关系,相应告终。现代尝试重建儒学的部分人士,总是心怀一种重光儒家独尊的意念,这是与现代处境相悖的想象。对重建儒家的尝试者来讲,正视现代变迁大势,据守社会领域,推进中国的现代发展;尽力聚集社会文化资源以成富有见地的一家之言,提升中国文化的现代品质,可能是重兴儒家的恰切进路。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15年,新的文化现象伴随新的社会形势应运而生。最为突出的是:原来由国家统包统管文化事业的局面已被打破。社会上集体、个人、企业、外商都纷纷投资兴办文化事业,形成一股独特的社会办文化热潮。而且,随着这几年的积累和发展,社会办文化规模和影响越来越大,成为引人注目的文化新趋势。 新兴起的重要“角色” 一些经济意识最先觉醒的人,抛弃对文化功能的传统看法,看到了文化产品的商品属性。于是,一股社会办文化的热浪滚滚而来。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尚未正式建立之前就形成了一个“文化市场”,领导着群众文化新潮流。 来自中南各省区的情况表明,社会上集体、个体、中外合资、外商独资兴办各种不同形式的文化单位(实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化改革,最主要的就是要打破原体制下的文化模式,建立新型的社会主义文化模式。原体制下的文化模式,是在传统社会主义模式下生成的,以集体价值为本位,忽视个体价值,混淆了文化的阶级性和非阶级性,片面排斥资本主义文化,忽视对封建文化的批判,追求纯而又纯的超阶段的社会主义文化。这种文化模式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观念、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新思想,以及外来优秀文化不可避免地发生冲突、碰撞。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化模式应是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为指导,以个体价值为基础,实现集体价值,汲取和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化,逐步剔除封建性文化,建立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多元文化。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5,(1)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社会的深刻转型,大学生对传统文化逐渐疏离、对西方文化盲目追捧,同时主流价值观的边缘化、"三俗"文化的盛行使大学生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文化认同出现危机。因此我们要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辩证看待西方文化,弘扬主旋律,凝聚正能量,重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20.
社会转型意味着社会系统性、根本性、发展性的整体性变革,是现代性浪潮的必然结果。清官文化是传统廉政文化中的宝贵财富,然而社会转型中的清官文化呈现出现代性疏离困境,其中原因多维复杂,主要体现在:道德动因多元化、传统文化惯性化、社会发展现代性、价值取向功利性、宣传教育空洞化、媒体生态庸俗化。因此,必须立足"三维"(战略思维、逻辑思维、实践思维),有力促进清官文化的生成培育;注重"三转"(工作理念、工作艺术、工作作风),努力扩展清官文化的辐射传播;夯实"三力"(廉洁力、传播力、支撑力),大力提升清官文化的认同内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