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劳动实践活动与社会交往活动的发展,人们在社会历史中也不断通过精神文化活动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及其产物。人类的精神文化活动本质上是一种以科学的、文字的与艺术的语言符号为工具而进行的对象性的智力创造活动,它以提出新观念、新知识与新方法为目标。这些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精神产品,是人的意识对人的世界进行概括与反映的结果。精神产品以反映物的尺度的科学认识与反映人的尺度的价值观念为存在形态,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把人的存在理解为生存活动.人的生存活动是人依靠自然生产自己的一种生活.作为自然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的人的生存活动,就是人的生活方式或生存方式,它构成了马克思人权认知的前提.从人的“生活决定意识”这一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出发,首先,马克思指认人权是一种逻辑规定,是人的生存活动发展到资本主义商品经济阶段的产物,表现为自由、平等、财产与安全等;其次,马克思指认人权又是一种现实规定,人权在资本主义雇佣劳动这一特定的生存方式中体现为资本自由、平等地剥夺劳动的特权.  相似文献   

3.
丁东宇 《理论探讨》2008,1(2):52-55
和谐社会内在于人的存在结构中,现实中不存在任何给定的、必然的和谐社会框架;在必然性领域寻求和谐社会的做法与哲学史上的形而上学倾向密切相关;马克思哲学开创了从人的活动本身研究和谐社会问题的新视角,使得和谐社会建立在人的自由发展的基础上;这样,和谐社会就是一种反思性存在,是人们不断进取、不断创造的积极改变现状的现实活动本身.  相似文献   

4.
语言不仅仅是表达思想意义的工具,更是人的权力意志的体现。语言与政治的互动关系使得政治更多地表现为一种言语行为,一种话语存在。政治话语是社会政治生活的语言表达,与时俱进的政治话语日益成为当今社会理念创新、话语创新、意义建构和制度变革的重要力量。立足语言、政治与社会建构互动关系的视域探究政治话语的哲学基础,需要在科学把握话语的意义建构功能的基础上,从话题、意向、语境和评价等四个方面对具体政治话语展开系统性分析。  相似文献   

5.
从主体性的角度来看,价值是一种以主体的尺度为尺度的一种属人存在,因而价值的秘密实际上就是人的秘密。价值之根本在现世的实践活动中与人之本性一体相连,历史的因素渗透在现实的视域中,二者共同地实现着对现实的人的塑造,形成了现实的人的"既定性",而人之为人的"超越性"本质永在创生的过程中,始终具有未定的性质。马克思哲学以此为基点对传统哲学"三位一体"的理论轴心架构进行了全方位的破解,并通过实践的观点为理解人之本性,提供了一种崭新的原则和方法。本文力图从人的存在入手,从人之本性的"既定性"和"超越性"入手对马克思价值哲学的出发点展开一种解读。  相似文献   

6.
浅析领导者的语言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作为思维的物质外壳,是人们交流思想、进行社会活动的工具。语言的运用是一门艺术。领导者的语言艺术关系到领导活动的成败、它是履行领导职能的重要工具、树立领导者形象和戚信的重要途径、紧密联系群众和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组带。从古至今,在领导者的语言艺术应用上存在很多偏差,使领导语言艺术陷入了一种误区,严重影响了领导效能的发挥,降低了领导绩效。因此,我们要重视领导者的语言艺术功效,认识领导语言误区的根源,寻求提高领导者的语言艺术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根据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需要探讨的一个"元"问题。对这一问题的思考除了从政治性、社会性、工具性的角度理解外,还需要从人学的角度、从人的生存、发展这种内在性的尺度予以考察。思想政治教育由人的生存、发展活动所催生,是人维持生存、发展的重要手段;它是人之存在的重要表现形式,是人的整体性存在的重要规定;它导向人的解放和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使人真正成为人。  相似文献   

8.
交往: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之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哲学界对交往的关注,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视野。从交往的观点看,既往的思想政治教育本体论把思想政治教育仅仅认定为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而并没有将人对客体物的对象性实践活动和人与人主体之间的交往实践活动做明确的区分。事实上,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发生在主体与主体之间交往实践活动。交往之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并非仅仅是达成教育目的的一种手段,而是具有本体论意义。  相似文献   

9.
丁立卿  兰玉艳 《学理论》2010,(29):16-17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以哲学与经济学双重批判的方式指出,蒲鲁东、傅立叶、圣西门等主张的共产主义的根本缺陷是在不改变资本主义社会人的现实生存方式的前提下意图实现人类的自由解放,这是一种乌托邦的空想。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自由解放诉求不仅在于扬弃私有财产,更为根本的是否定与变革资本主义社会人的生命存在方式,形成新的共产主义的生存方式。在变革生存方式的语境中,此种共产主义的特质是:人的感性实践活动从片面性走向全面性,从利己性走向社会性。  相似文献   

10.
卢银霞 《学理论》2013,(20):225-226
高校创业教育的对象是人,人是马克思主义人学和创业教育的内在关联点。从创业教育活动来看,它是建立在"人"的基础上的社会实践活动,它不可能脱离"人"而存在。因此,人的问题贯穿于创业教育的始终。从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中关于人的价值、人的主体性和人的需要等角度出发,分析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各种问题,对改进高校创业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
吕婧 《学理论》2012,(35):195-196
语言和思维的关系一直是诸多学科的研究对象,由于人们立场的不同,导致至今仍没有定论。从语言概念入手,来分析这个备受争议的话题。语言可以分为大语言和小语言。无论是大语言还是小语言,思维都是先于语言而存在的。对于小语言来说,思维的介质有多种形式,而有声语言只是其中一种;对于大语言来说,思维的介质则必须是语言,两者互相联系,不可分离。  相似文献   

12.
杨璐 《学理论》2010,(18):297-298
教育是一种既具有可计划性,又具有不可计划性的人类活动。一方面,从教育的本质来看,它是促进人的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人的发展的不可确定性决定了教育的不可计划性。另一方面,教育促进人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有步骤的过程,这一漫长的过程需要教育者在一定范围内制订计划去指导具体教学活动的开展。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教育又具有可计划性。  相似文献   

13.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人学思想的第一次系统化表述,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史上的第一座“里程碑”。在这部被低估的早期著作中,马克思超越了以往哲学家对“人”的认识,深刻揭示了人的六种存在方式:人在自然中存在,人在活动中存在,人在关系中存在,人在意识中存在,人在需要中存在,人在历史中存在。《手稿》对人的六种存在方式的揭示,意味着人学史上的深刻变革,实现了对传统人学的超越。  相似文献   

14.
一、决策民主是决策科学的题中应有之义怎样使决策从经验型走向科学型,已经成为这几年人们关注的重大课题。然而,在充分重视科学手段在决策中的运用的同时,我们切不可忘记:决策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带有社会价值取向的活动。在不同的决策活动中,包含着许多共同的科学技术手段;但是在一定的社会中,决策总是反映出决策人的社会价值取向和其所代表的一部分人的实际利益。因此,在不同的社会里,决策活动必然存在着不同的价值取向和利益选择,因而也必然存在着特殊的决策观点和决策依据。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建立健全民主的、科学的决策和决策执行程序,保证决策和决策的执行符合人民的利益。这个观点就深刻阐明了我国决策活动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5.
王乾荣 《民主》2005,(7):45-45
有一句说“翻译之难”的象征性话,叫“翻译家都是叛徒”。太绝对了吧?如果真是这样,那么说两种语言的人的情感,根本就无法传递了。不过,要把一种语言准确译成另一种语言,的确不易,其中细致微妙之处,不可言说。当下就有一个例子。话说有一位从美国  相似文献   

16.
曾凤英 《各界》2007,(6):62,67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重要的它是人类的一种认知现象。文章从文化认知的角度来解读英语隐喻,并提出英语隐喻的翻译策略,认为:英汉存在文化交织的隐喻应采取异化翻译;英汉存在文化鸿沟的隐喻应考虑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相结合;英汉存在文化冲突的隐喻应采取归化翻译。  相似文献   

17.
思和为的区别,在哲学的角度上几乎没太大的标准,笛卡尔说:"我思"和"存在"(精神实体的外延)是种等同,萨特也认为自为和存在也是超乎实体外的现象相关的活动。人作为万物尺度,思绪的决定也好,自为的行动也罢,总归是有所关系的。在自由本体论上,人的存在就是为了行动,甚至人对行动的规定本身也是种行动,行动的存在似乎总是与其相应的精神思维方式纠缠不清,本文从意象性的直观到经验的积累反思来探讨存在的"我"理性选择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15,(15)
我国当前在大专英语学习中存在以下现象:较大部分大专生的英语基础薄弱;没有形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厌学现象比较严重;英语水平远远达不到今后毕业就业的要求。我们要解决一系列问题,就必须要采取一种适合当代大专学生特点的一种教学方法,而合作学习理念,是有利于学生语言发展并面向全体学生的一种学习理念,它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全面开展语言实践活动的合作小组学习,是当今课程改革的趋势,值得提倡。  相似文献   

19.
陈艳 《理论导刊》2008,(1):124-125
非文学中文学性的存在,有历时性与共时性两类.前者主要涉及文学史上非文学与文学的部分互变;后者主要涉及在特定时期内,人类的文学文本、文学活动与非文学的语言文本、语言活动以及其他实践活动的相通.无论是考察文学史,还是考察当代的非文学现象,都可以看出,非文学中存在文学性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相似文献   

20.
赵而雪  赵而敬 《学理论》2009,(15):63-64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种自然的历史过程,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的作用,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是社会的主体,社会和自然各种因素作用的发挥离不开入的存在和活动。人是生产过程的首要条件,人力资源在经济发展中居于重要地位,是经济资源中的核心资源,是积累和创造物质资本、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最活跃最积极的生产力要素,是推动和促进社会变革的主要力量,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衡量社会的进步要从人出发,以人为本,把人的标准作为衡量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