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 毫秒
1.
刘伟 《学理论》2013,(13):179-180
雷锋的学习精神是雷锋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内涵丰富,包括"钉子精神"和虚心求教的学习态度、向理论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和同志学习、为人民服务的目的等内容。深入挖掘并大力弘扬雷锋的学习精神,并结合当今时代和社会的主题,创新形式,丰富内涵,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探讨中国儒家教育思想里的关于终身学习、"为己之学""成人之道"的相关论述,发现里面蕴藏着朴素的自主学习的理念,所以用我们传统教育的理论精华来指导当代的外语自主学习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儒家德性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路晓军 《理论探讨》2004,(6):124-126
儒家道德学说是以德性论为核心的理论体系,其中论述了一系列的德性范畴,考察了德性的依据以及德性培养等问题.儒家德性产生的根源主要是社会性依据、人性论依据、形而上依据;儒家德性的主要内容包括仁、义、礼三个方面;儒家德性的实践价值主要是"推己及人、修身养性、经邦济世"三个层面.  相似文献   

4.
儒家在对待性别问题上持比较保守的观点,它既在某些方面承认了女性与男性的平等性,肯定了女性的价值,又提出了女性从属和服从于男性,产生了不少消极影响,从而受到了很大的批判。然而儒家的性别观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着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在家庭关系、青少年婚前性行为等方面,起着一定的规范和约束作用。  相似文献   

5.
儒家“和”思想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自孔子重“和”,再到其弟子有子提出“和为贵”,随后经孟、荀两派继承发展出“和为贵”的思想。几千年来“和为贵”不仅成为儒家思想典型,更成为中华民族核心价值目标和价值评价体系,并以此运用于“八条目”的各个方面,从而形成了以“和而不同,修身为本”为主要内容的“和为贵”精神。“和为贵”的精神,是“和”的宇宙观、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审美观、国际观在新时代的展示,与时偕行,革故鼎新,为道屡迁,唯变所适,承载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血脉。  相似文献   

6.
在历史上延续了一千多年的关公精神,留下了许许多多的文化遗存.关公的忠、义、仁、勇精神和中华"大一统"思想,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而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载体.二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推理法和对比法,通过对关公精神和中华武术精神之间的融合做一研究,为以后研究中华武术和关公精神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7.
在世博效应作用下,上海城市人文加速国际化、当代化,全面提升文化品质,当地高校也因此乘势而上。上海大学全方位、多层次地服务世博、参与世博,不仅为上海世博会作出了积极贡献,更书写了“自强不息”的上大精神新篇章。晚近,上大将研究重点转向了后世博研究。实践表明,与时俱进,同城市“大事件”共舞,有利于上大精神的弘扬。  相似文献   

8.
刘惠丽 《理论导刊》2012,(5):101-103
在文学日益边缘化、传统日益走失的今天,铁凝始终坚守着对文学的执着与敬畏,不脱离生活,不脱离现实,不回避矛盾和纠葛。作家反思我们的传统,追寻儒家理想人格,以一个作家的责任心自觉地坚持本位文化立场,用文学微弱的能力捍卫着人类精神的健康和心灵的高贵。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从齐文化与鲁文化的差异与融合这个角度来分析齐文化圈和鲁文化圈两地经济出现差异的原因,进一步探讨以齐文化和鲁文化为核心的儒家学说如何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7,(6)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问题是中国文化哲学领域关注的重要问题。旨在从文化精神层面出发,对中国文化的传统模式做出简要剖析,并对中国现代文化精神的特征做出阐述,中国现代文化精神应坚持以个体的人为主体,倡导个体独立、自由、全面的发展,以及技术理性和人本主义精神的发挥,在坚持"以人为本"观念基础上,培养一种科学的发展模式,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使这种现代文化精神成为中国现代化文化的主导思想精髓,引领中国文化现代化转型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11.
"现代儒商"是现代企业家所企盼的理想人格.认真思考传统儒家的君子人格思想,学习将儒家的君子人格思想与商业精神完美结合的商人典范--晋商的人格精神,吸收其合理成分,对于塑造"现代儒商"具有重要的意义.一定程度上,传统儒家君子人格理论还存在狭隘性和不适应性,需要完善"智"、"仁"、"勇"诸概念的社会文化内涵."现代儒商"应该是集"德商"、"智商"、"胆商"和"情商"四位于一体的企业家.  相似文献   

12.
徐复观溯本求源,分析孔子对古代乐教的传承以及孔子对乐的艺术精神的新发现,把孔子"美"与"善"统一的音乐思想与道德伦理观念相结合,目的是要解读孔子的艺术精神,并揭示孔子"人生艺术化"的理想与境界。徐复观的这种探索,即使在今天的艺术实践中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3.
曾满林 《学理论》2010,(18):188-190
孔子一生都在追求"大道",并且时刻在践行他的"大道"思想。他从改变社会的生活境况出发,提出"大道"思想,然后又身体力行,去向社会推行。这种从实践中来,经过理论提升,又到实践中去的实践精神与当今党中央提出的科学社会主义实践观有着相当的一致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需要对其中蕴舍的深层理论问题加以廓清,而这离不开对当代诸多有影响的社会思潮的反思.就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过程中如何处理与新自由主义、民族主义、文化相对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关系作出较为系统的梳理和辨析,可以明示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局部执政时期所焕发出来的革命精神,它的产生除有其特定的思想基础外,与陕甘宁边区的和谐社会也密切相关。延安精神也是一种执政能力。它所表达的执政理念,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基和建立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的政治资源。  相似文献   

16.
曹利 《学理论》2009,(30):68-69,279
本文论述了儒家修养思想的主要内涵以及儒家修养观在当今社会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7.
“国学”就是“中国思想家的思维方式”,就是渗透在中国哲学、中国文学、中国史学等具体学问之中的“有别于西方思维的中国思维”。它主要表现为:只讲“相关律名学”(correlation-logic),而不讲“主谓式句辞”(Subject-predicate proposition);只讲现象论,而不讲本体论(ontology);只讲符号论,而不讲实在论(realism);只讲“内在关系”(internal relation),而不讲“外在关系”(external relation);只讲“大心论”,而不讲“人类中心论”(Anthropocentrism)之类的任何“中心论”;只讲“职司主义”或“功能主义”,而不讲基础主义或本质主义等等。这是一整套有别于“西学”的独立的“思想体系”,有了这套独立的“思想体系”,中华民族不怕没有复兴的一日。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最重要的是人才,但是即使拥有了最顶尖的人才,也并不表示就能成为最顶尖的企业。中国古代“南为桔、北为枳”的故事为我们揭示了一个这样的道理:再优秀的种子,如果不能在合适、肥沃的土地上生长,  相似文献   

19.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全面阐述了党在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问题上的指导思想和基本主张。他开宗明义地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贯穿新世纪文化建设的一条红线,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文化上的要求和体现。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志愿精神对实现国家、市场和社会三者的互动治理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针对我国目前志愿精神发展的现状,政府应在加强社会教育,完善相关法律规范,建立竞争、激励机制等方面承担起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