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巫洪才 《学理论》2013,(24):136-137
中国众多的少数民族习惯法文化具有典型的地方性、民族性特征并且还在不断地流变,对民族地区国家统一的法治建设进程有着推动或阻碍的作用。因此,按照法之正义与公平的精神对其做出善恶的分类,是民族地区进行国家统一法治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和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2.
巫洪才 《学理论》2013,(12):128-130
在上层建筑领域,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国家统一法治建设涉及的主要问题就是习惯法的国家法治化归引,特别是民事习惯法的国家法治化。因此,我们必须在国家现有的法律体系框架下,进一步推进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并寻求一定的制度设计,以加速习惯法的国家法融合。正基于此,文章提出了通过地方特色法治体系的构建来实现这一目的,并对地方特色法治体系的界定、目标、指导原则及其价值等做出了详细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胡惠芳  熊佳 《学理论》2013,(12):131-132
少数民族习惯法是少数民族在千百年来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代代相传、不断完善进而成为所有民族成员信守的行为规范,在民族地区人们的行为和价值取向方面有着极强的影响力。少数民族习惯法与制定法的冲突不仅影响当地的文明进程也阻碍社会的发展,因此有必要探究二者的冲突进而使二者达到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4.
刘兆勇  邓虹 《学理论》2012,(4):92-93
林权改革给森林资源保护法律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林权改革对象不宜概括为森林资源,林权改革对象应当是森林资源组成部分的相关经济权利。森林资源保护的主体应由国家扩展至与林权承包有关的个人、集体和相关团体,客体应加入作为森林资源整体的森林生态环境,保护内容应该分商品林和公益林两部分分别规定。森林资源保护与林权改革应相互支持,平行并进。  相似文献   

5.
青藏高原--这个自然条件极差,生态环境极为脆弱的高寒地带在过去的十几个世纪中能够保持相对完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藏民族特有的宗教信仰和禁忌、部落习惯法、生活习俗等多种生活方式.藏族的环境习惯法对于现在藏区生态环境保护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由于法律自身的缺艏以及立法者能力的局限等原因,法律必然存在漏洞,当认定法律存在漏洞后,由于不得拒绝裁判等原因,法官必须对法律漏洞进行填补,然而法官对漏洞进行填补时必须运用一定的方法,习惯法是填补法律漏洞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赫哲族居住在黑龙江省东北部,拥有地广人稀的平原、肥沃的黑土地、丰富物产资源,促成了赫哲族社会习惯法中人对自然万物的"敬畏性"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共济性"。另外,由于该地区地势较为平坦,便于文化的开放交流,从而加强与其他民族融合,因此反映在赫哲族习惯法中凸显出与其他民族的"共融性";而赫哲族濒临江河的地貌特点又促成其习惯法体现出浓厚的"季节性",从中可见:地理环境与赫哲族习惯法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使之形成显著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云南怒江流域少数民族基督信仰在原有历史上得到迅速传播,超过80%的傈僳族群众皈依了基督,怒族信教群众也超过了50%,独龙族等各少数民族基督教信仰人数逐年上升,与基督有关的一切逐渐成为日常生活化行为,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特征弱化消失.因此,处理好宗教信仰自由与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保护和发展社会主义多样性民族文化,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稳固改革开放成果、促进社会健康稳步发展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3,(2)
通过对云南少数民族婚姻习惯的社会实践与调查,笔者感受到习惯法之于法治的重要作用及巨大潜能。故笔者希望能以本次实践为出发点,进而了解习惯法的"前世今生":以实践所得内容为论据(少数民族的婚姻习惯);以婚姻法为切入点;以法律(或法治)发展的趋势为背景;以习惯法为研究对象;以习惯法与国家制定法的互补与冲突为重点;以习惯法的发展趋势为展望,浅析习惯法的"今天与明天"。  相似文献   

10.
习惯法不同于习惯,也不同于民间法,只是民间法的一种表现形式。根据习惯法与国家法的关系不同,习惯法的地位也不同。作为法源的习惯法取得了国家法的地位,但这里的习惯法不是指作为规范的习惯法,而是作为待证事实存在。作为辅助地位的习惯法是国家法的补充,与国家法并行不悖,但一般存在于法的放任性调整领域。还有些与国家法相冲突的习惯法战胜了国家法的强制、禁止,依然活生生地存在着,其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强势的表现,这种强势与习惯法的优先适用不同,对习惯法的特征及其习惯法与国家法关系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16,(1)
时至今日,贵州仡佬民族地区依然留存着大量生态习惯法规则,这些规则是仡佬民族地方生态环境法治的重要本土资源,蕴含着尊崇自然、热爱人居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伦理,为仡佬民众所信仰、内心认可并普遍遵守,形成了仡佬民众良好的生态环保规则意识和观念,在规范个体行为、调节社会矛盾、维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廖艳 《学理论》2009,(11):121-123
民族习惯法涉及了西南民族人民生产生活的每个领域,当然也不可避免地影响了人口的发展。民族习惯法对于人口的发展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在解决西南民族人口问题时,可以在立法中吸收一些好的习惯法,在行政和司法过程中考虑民族习惯因素,并积极发挥村规民约的作用,最后通过法制建设谋求民族习惯法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3.
藏族习惯法与藏区社会稳定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藏族作为我国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其创造的藏族习惯法曾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藏族法律文化跟其他文化一样,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新生的民主制度在藏区的建立,国家的现代法取代过去的习惯法,这是历史的必然。藏族习惯法已经不适应现代藏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习惯法的回潮,藏族习惯法自身的缺陷对现实生活有着消极的影响,影响着藏区的稳定。因此,界定藏族习惯法的内涵,客观解析其对现实社会的影响,合理对待和利用藏族习惯法,对切实维护藏区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陈山 《学理论》2012,(14):138-139
藏族部落习惯法是藏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世代相传、不断发展并为本民族所信守的部分观念形态与约定俗成的群众生活模式的规范,它一般靠约定俗成等方式来调整家庭成员之间的各种人身、财产关系,对维护藏族地区的生产和生活,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达到维护家庭秩序,维护社会稳定发挥着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当前我国大学生中一个相对特殊的群体,其政治认同程度,由于其成长环境与各自民族风俗习惯的差异,会显现出参差不齐的现象。同时,少数民族大学生又承担着未来我国民族建设事业、民族团结事业主力军的角色,因此,能否有效提升该群体的政治认同,关系着我国民族事业的成败与否。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5,(33)
从"民族性"与"地方性"上认识民族法律文化的内涵与意义,是研究少数民族法律文化的基点。法律文化只能是民族的法律文化,只有在理解民族性的基础上才能真正理解法律文化,而少数民族法律文化事实上就是一种地方性知识。法律文化器物、法律制度、法律意识等是法律文化的重要部分,构成了研究少数民族法律文化的选择对象。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6,(8)
面对当前少数民族地区纠纷解决中出现的"边缘地带、真空地带"以及"二次司法"等现象,我国的现有法律涵射范围有限,习惯法就时不时地介入到民众的社会生活中来。民族习惯法与国家法二者关系如下:民族习惯法是国家法制定的起源;民族习惯法与国家法互相配合,作为两种完整的体系独立存在着;国家法需要吸收整合民族习惯法;民族习惯法与国家法功能互补、具有共同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8.
尹小荣  周晓玲 《学理论》2009,(6):159-161
本文从文化生态环境的角度,对新疆少数民族独特的文化习俗、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社会心理以及独特的语言文化进行描述,指出新疆少数民族外语教育的文化生态环境有不平衡现象,具体表现为:外语基础教育文化生态不平衡;学校和民族院校内部的文化生态不平衡;新疆少数民族文化与主流文化和英美文化之间的冲突。针对以上现象,作者提出推进多元文化整合下新疆少数民族外语教育的措施;加强少数民族基础外语教育建设;增加课程设计的民族性与多元性;重视文化因素的导入。  相似文献   

19.
才让吉 《学理论》2012,(14):126-127
商业秘密是现代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商业秘密的泄露不仅削弱甚至毁灭了用人单位的竞争力,严重侵犯了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而且侵蚀了劳动力市场的环境,使人才流动陷入无序状态,从而导致知识产权难以得到相应的保护和尊重。对于商业秘密的保护,不能仅局限于劳动法领域。对于商业秘密的严格法律定义、对于有预谋的窃取商业秘密的行为、对于侵权诉讼方面的举证责任、对于侵权后损失的计算以及对海外交易中如何保护我国企业的商业秘密等诸多方面,都应该有一部全面地、精细地法律加以约束。  相似文献   

20.
胡叠泉 《学理论》2014,(20):66-67
贵州少数民族传统社会组织是以血缘和地缘关系组织起来的,对少数民族起着民族凝聚和社会约束的作用。基督教传入以后,教徒组成了以共同信仰为纽带的教会团体,信教人数的增多,以教会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网络取代了血缘、地缘关系,村寨自然领袖地位下降,祭祀单元也得以解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