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38年春天的一个上午,在莫斯科莫尼诺国际儿童院宿舍,一位叫阿列耶夫的老师领着一个高高的身材、30岁上下的女干部来到毛岸英、毛岸青的住室。阿列耶夫介绍说:谢廖沙(岸英俄语名)戈勒(岸青俄语名),你们瞧她是谁?她是专门来看你们的。”岸英、岸青感到惊奇,他们没有亲人在莫斯科,怎么会有人专门来看望呢?他们一声不响,却又用审视的目光偷偷地打量着她。这位女干部不知如何打破这种沉默,只好回头问阿列耶夫:“他们就是岸英、岸青吧。”阿列耶夫看他们三人都不自然,忙解释说:“是的,他是哥哥岸英,又叫袁福·谢廖沙;…  相似文献   

2.
刘伯承用兵打仗讲究谋略。人们尊称他为“谋帅”。1942年12月,在庆祝刘伯承50诞辰时,新四军代军长陈毅赋诗《祝刘伯承将军50寿辰》,其中有“论兵新孙吴”一句.称道他是当代的孙武、吴起。这句诗也是党内、军内对刘伯承的共识。  相似文献   

3.
刘小花 《前线》2012,(7):133-134
刘伯承,这位中国军事史上被誉为战神的元帅,身经百战、足智多谋,是一位具有高超指挥艺术的卓越军事家和无产阶级革命家。关于他戎马倥偬、富于传奇的一生,可能更为人熟知的是他“胸怀关公刮骨疗伤之气魄,不施麻醉摘除受伤右眼”,“与彝族部落首领小叶丹肝胆相照,歃血为盟”,“率部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故事。相比之下,刘伯承在南昌起义中的一些故事就鲜为人知了。其实,在打响创建人民军队第一枪的南昌起义中,刘伯承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和璐 《党史文苑》2010,(12):20-23,31
1923年.已经成为川中名将的刘伯承,毅然退出军阀部队,重新寻找革命道路。他的一个共产党朋友诚恳地劝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时,他竟然拒绝了.说:“不能一见旗帜就拜倒!”为什么刘伯承先是不愿意,后来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刘伯承是怎样完成其人生最重要转折的?  相似文献   

5.
“苏维埃”这个词,人们耳熟能详,然而确切知其含义及历史流变者却不多。“苏维埃”一词的由来“苏维埃”一词是俄文的汉语音译,原意即“代表会议”或“会议”。早在1905年3月,乌拉尔的阿拉帕耶夫斯克工厂的工人首先建立了工人代表苏维埃,作为领导罢工的机关。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苏维埃由领导罢工的机关转变为领导武装起义的机关,  相似文献   

6.
1986年10月7日,94岁的共和国元帅刘伯承在北京与世长辞。10月21日,尚未从怀念战友悲痛中摆脱出来的邓小平满怀深情地撰写了《悼伯承》一文,在回忆刘伯承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经历时写道:“伯承在1924年就接触了共产党人,但他没有马上参加共产党组织,而是经过两年的认真观察和思考后,才确定了自己的政治选择,一旦看准了,选定了,他就为实现自己的信仰鞠躬尽瘁,万死不辞。”刘伯承生前在谈到自己入党经历时也曾说:“道路既已择定,当百折不回。”那么,刘伯承是怎样通过理性的选择而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呢?  相似文献   

7.
苏嘉 《新湘评论》2005,(9):46-47
刘伯承、贺龙入党时已身为军长。刘伯承是“揣着银元上山”参加共产党的。而贺龙在“八一”南昌起义中担任总指挥时,还不是共产党员“刘帅参加共产党是不容易的事呀,他是口袋里揣着银元上山的。”这是一位革命老前辈的一番风趣话。当时,担任国民革命军暂编15军军长的刘伯承军饷在5万大洋左右,相当于当时上万名士兵1个月的伙食费。刘伯承能够放弃这样的高官厚禄加入共产党,确实难能可贵。  相似文献   

8.
《世纪桥》2012,(12):21+23-21,23
1958年军委扩大会议后,刘伯承虽然担任了中共中央军委战略小组组长,实际已经赋闲了。赋闲未敢忘忧国。1966年“文化大革命”狂潮冲天而起。他把陈毅叫到家里来问情况。刚听到陈毅下车的声音,刘伯承就摸索着迎到书房门口:“是陈老总来了吧?快讲讲,城里怎么样了?  相似文献   

9.
刘伯承“偷”馒头刘伯承一生治学,孜孜不倦。他不仅翻译、校订了许多外国军事著作,还撰写了大量的军事著作、论文,其中近百万字的《刘伯承军事文选》就是他几十年不倦治学的见证。刘伯承背书是出了名的,这是他从小就养成的习惯。参加护国军后,他依然坚持读书背书。一天休息,刘伯承又捧起《资治通鉴》来读,同事拉他出去喝酒玩乐,他  相似文献   

10.
《前线》1997,(7)
刘伯承读书雷打不动刘伯承常说:“打铁全凭两膀硬,不学习就没有本钱。”他之所以能够在军事上做出卓越贡献,与他勤奋学习是分不开的。在革命战争期间,部队每驻扎一地,他早晨一定是喝过一杯浓茶后,拿上书,走到附近找一处清静之地读两小时书。然后再处理日常工作。晚...  相似文献   

11.
在南京军区司令部大院内一处青松翠柏间,矗立着一座白色的花岗岩纪念碑,正面镌刻着南京军区原政委杜平将军题写的“刘伯承元帅部分骨灰葬于此”12个大字。每年清明时节,南京军区首长和刘帅的夫人汪荣华以及官兵代表都要来此凭吊瞻仰;这里也成了广大官兵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一个基地。1986年10月7日,刘伯承元帅走完了他壮丽光辉的一生,不幸在北京逝世。他在病重期间留下遗嘱,将他的骨灰撒在养育他的祖国大地上,还要葬在他曾经工作过的原南京军事学院旧址一一w南京军区司令部大院内。这便是这座纪念碑的来历。刘帅为何如此钟情于这块土…  相似文献   

12.
相逢1922年10月初的一天,在李大剖的家中,一位操着南方口音的小个子客人正和主人一边吃茶,一边愉快地交谈,这位客人就是来自上海经北京要到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四大”的陈独秀。在谈到莫斯科的党员时,李大制提到了霍秋白:“你到北大那一年,他是北大旁听生,说起来算是你的学生。当年他就入俄文专修馆学习。五四被捕的学生中也有他。”李大利说话时拿出一叠《晨报》,在“莫斯科通信”专栏里,清一色地刊登着溜秋白从莫斯科寄来的文章。“他是什么时候去莫斯科的?是C.P吗?”陈独秀急急地问,“你到上海那年,他就去莫斯科了,当…  相似文献   

13.
杨建民 《湘潮》2006,(9):17-21
1934年10月,一位名叫“耶娃”的德国姑娘,在苏联的一个作家休养所,与一位作家相识了。这位作家,人们称他“埃弥萧”,是一个中国人,也是老资格的革命家。他的名字叫萧三。耶娃是被迥异于资本主义世界的制度所吸引,在居住在瑞典的哥哥的旅行证帮助下,前来苏联旅游观光的。  相似文献   

14.
洋医赞 军神啊军神 (十五) 王局长一行潜回丰都,请来中医郑慎之为刘伯承换药治伤。康云程日夜守护.精心照料。两天后,刘伯承恢复了知觉,伤势也渐渐稳定。 这时,刘伯承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的伤,而是支队的命运和怎样消灭北洋军。他要求康云程去打听支队的消息。 几天后,康云程气愤地返回向刘伯承报告:“支队完了!” “完了”二字使刘伯承昏厥过去。 自刘伯承被送回丰都后,王伯常失去了刘伯承这个主心骨,自知自己无力组织和领导这支队伍,便独自出走了。主伯常一走,杨光烈和张子昭便把人枪一分,也各带一支队伍走了。鲁奔无兵无枪,只好到成都去找熊克武。 刘伯承苏醒过来后,心情忧郁,伤口渗血,发炎化浓,经常处于昏迷状态。这时,北洋军认为刘伯承仍在丰都,加紧对城内搜查。为脱离险境,王局长不得不同意康云程带着刘伯承转移。 转到何处,又是一难题。刘伯承伯左眼也保不住,提出要到重庆治伤。 康云程连连摇头:“重庆还是北洋军的天下,去不得” “风险再大也要去。我听人说过,重庆有一个德国医生,医术高明。” 刘伯承决心已下,九条牛也拉不回来。(十六)头 号重庆朝天门码头浓雾弥漫。上船下船,人来人往。康云程搀着刘伯承走出码码头大门口,一报童奔跑呼叫:“看报,看报,袁世凯宣布取消帝$J,废除洪宪年  相似文献   

15.
史继忠 《当代贵州》2011,(25):68-68
“丘贡诺夫”是周达文在苏联使用的俄文名字。他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优秀党员,革命活动家,在斯大林“肃反”时被杀害。  相似文献   

16.
刘伯承、贺龙入党时已身为军长。刘伯承是“揣着银元上山”参加共产党的。而贺龙在“八一”南昌起义中担任总指挥时,还不是共产党员“刘帅参加共产党是不容易的事呀,他是口袋里揣着银元上山的。”这是一位革命老前辈的一番风趣话。当时,担任国民革命军暂编15军军长的刘伯承军饷  相似文献   

17.
苏碧学是谁?可能你并不知道,但是如果你到青川县乐安寺乡寨子村一问,村民们保证会为他竖起大拇指。见到苏碧学的耶天正下着小雨.他提个大包急匆匆地走进来,额头上分不清是汗水还是雨水。“不好意思,久等了,村里的变乐器坏了。”说着他坐下来,  相似文献   

18.
在共和国元帅中,薄一波同刘伯承曾有过一段特殊的工作关系。抗日战争时期,薄一波领导的决死一纵队与一二九师三六八旅组建为太岳纵队,划归八路军一二九师建制,在刘伯承、邓小平的指挥下,抗击日本侵略者。抗战胜利后,他仍在刘伯承的领导下工作过一段时期。在艰苦卓绝的战争岁月中,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刘伯承长薄一波15岁,在薄一波的心目中,刘伯承是师长,是战友,也是忘年交。1对于刘伯承,薄一波心仪久矣,知道他长期担任中国工农红军总参谋长,精通韬略,足智多谋。他很早就听过这样一个说法:中国最会打仗的参谋长只有“两个半”。其中的一个,…  相似文献   

19.
著名军事家刘伯承元帅与战将贺庆积将军,不仅是师生关系,而且都是在战场上痛失了一只眼睛的指挥员。 贺庆积将军今年已86岁了,每当谈起他崇敬的师长刘伯承元帅时,他那仅有的一只右眼就流着激动的泪水,深情地说:“刘帅虽然离开我们好多年了,但他的音容笑貌和他那沉静智慧的形象,时常浮现在我的眼前。特别是他的军事著述乃是我军的宝贵财富,在我军现代化建设中起着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尹家民 《湘潮》2008,(8):51-56
刘伯承从严办院办出了麻烦 1950年下半年,刘伯承得知中央要办一所教育、训练中高级干部的陆军大学时,立即提笔给中央写了一封信。他恳切地写道:“要建设一支现代化的军队,最难的是干部的培养。而培养干部最难的又是高级干部的培养。我愿意辞去在西南担任的一切行政长官的职务,去办一所军事学校。战争已经结束了,我年龄这么大了,还是让我去办学校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