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黄彦军  张萌 《学理论》2012,(17):279-280
主体间性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嬗进中,发挥了必不可少的作用,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并使其摆脱了传统的单一理论灌输,主体间性理论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了一个新的育人环境和教育方式.现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转向将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单一主体模式过分强调以教师、课程与课堂为本位,却忽视了本应作为教育主体的受教育者拥有的自发能动特性,最终导致教育效果不甚理想。加快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转向步伐,可以创造更加平等、和谐和融洽的主体关系。为此深入探析主体间性转向的原则及路径,对思想政治教育这门学科的长远发展和实效性的提升都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3.
徐甜 《学理论》2013,(11):289-290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迫切的研究点。寻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研究其特点及其机制就是首要任务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问题是研究关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问题,是元问题。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问题的研究价值与意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内涵、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机制三个方面综合了学界关于该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4,(26)
主体间性教育的提出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主体间性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是指通过西方哲学中主体间性相关理论建构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即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从而重新树立人的思想,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现代化、人性化。  相似文献   

5.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是近些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中出现的新课题。从心理学视角研究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及其要素之间关系,期待心理学相关理论的引入可以更好地达成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向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变,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6.
杨改红 《学理论》2015,(2):190-191
主体间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范式是对传统主体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范式的扬弃与重构。无论是从摆脱传统主体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困境的需要出发,还是从适应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来看,或从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视角分析,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间性转向都有其必要性。在主体间性视阈下进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必须做到转变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方式和建立多元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7.
杨晓静 《学理论》2010,(10):242-243
分析了主体间性的提出及其意义,主体间性视野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主体间性视野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途径。这不仅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进一步提高,而且对其长远发展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主体间性作为交往理论的核心范畴,已经被广泛运用于各门学科。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同样也需要借鉴主体间性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涵义和特征进行了梳理,提出了把主体间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新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21,(6)
互联网的逐步发展与普及造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外在环境的转向,这种转向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在结构相冲,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陷入困境。研究这一转向过程及其原因,指出由此带来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困境,并探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合理进路,有助于有效抵御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今社会形势下,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态势,无法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也无法适应如今的教育环境。基于这一现实情况,主体间性理论的出现能够非常有效地避免主体性质单一的问题,很好地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要求相契合。因此,文章从主体间性的角度着手,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全面的概念解读,并从中找出可能存在的问题、原因,探索能够解决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孙柳 《学理论》2012,(29):243-244
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创造即创价效应问题的思考,有助于在理论探讨的基础上,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自觉。主体性发展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创价的目的,要充分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人的主体性发展中的作用;信息客体的创造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价的关键,要注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创造开发;价值过程再创造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价的条件,要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主体间的互动。  相似文献   

12.
赵宇洋 《学理论》2013,(12):371-372
主体间性这四个字的含义是把个人主体性作为基础,深刻突出了主体间交流、平等、对话以及理解的一些和谐关系,而主体间性这一理论它更是在主体和主体性以后慢慢发展过来的十分重要的哲学上的一种思维方式,它把思想政治上的教育当作受教育者和教育者之间的一种交往活动,也是科学化、人性化、合理化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理论在各个高校的大学生们思想政治教育中,更是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它让学生们不再闭塞,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不一样而且崭新的视觉盛宴,让学生们摆脱了以往传统的单向的理论灌输模式,让各个高校的学生有一个新的受教育环境和受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5,(30)
主体间性教育理论强调多异质主体在对话交流中的共存性,将其与网络的时空拓展性、传播高校性等相结合,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互识、共识的基础上进行,有利于在促进教学工作完成的同时,深化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并在日常生活中做到知行合一。在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融合式的主体活动、关怀式的教育活动和身体力行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4.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内在主动力系统结构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居安 《理论探讨》2005,1(2):77-79
探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内在主动力系统结构问题,有助于从整体上研究、把握和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内在主动力,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的主体性作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15.
论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间性哲学的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的发展提供了哲学基础和发展方向.主体闻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出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和实践开辟了一条新的思路,它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终极关怀理念,促进入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郑越 《学理论》2011,(14):223-224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也是目前争论较多的理论前沿问题,深入探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客体关系问题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完善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正是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在主客体关系问题上的新阐释,具有很大的进步性,但是它仍不完善。  相似文献   

17.
赵本燕 《理论导刊》2023,(2):106-111
视觉文化的逐渐兴盛不断激活且放大了图像所内具的话语功能,并推进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图像转向。从本质上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图像转向是在种种矛盾所形成的张力中展开的,其中具象化与抽象化、多元化与一元化、显性化与隐性化三对张力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图像转向的具体样态、运行方式与实际效果。为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发展,在其话语的图像转向中要注意三个方面的基本要求,即坚持图文互嵌以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图本的价值指向、倡导多维建构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图本的时空意涵、呼吁同频共振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创图识图能力。  相似文献   

18.
钟章文 《学理论》2015,(3):37-38
哈贝马斯是当代西方最主要的思想家之一,他的交往行为理论中包含了许多重要概念,如主体间性、交往合理、有效性等,这些思想对于我国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5,(36)
思想政治教育交互主体性模式的构建,是现代哲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具体运用,将主体间性哲学思想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新的教学模式,这对解决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诸多缺陷和弊端的改变有着重要的价值,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实效性的增强有着重要意义。将主要从价值诉求及基本原则两个方面论述关于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交互主体性模式的构建。  相似文献   

20.
教育者主体之间以思想政治教育文本为媒介,通过平等对话、相互理解而达成共识的精神交往。当下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这种交往方式的缺失,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蕴是交往式教育,交往式教育的特质是精神交流。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提倡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同作为主体在平等的互动交往之中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在主体间的共同性和差异性中进行思想、情感和德性的精神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