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江青与陈伯达是从延安开始认识的.那时,陈伯达是毛泽东的政治秘书,江青涉及政治工作较少,她主要负责照顾毛泽东的生活.所以,江、陈之间没有矛盾.据陈伯达说,江青曾两次向他表示想离开毛泽东,一次在延安,一次是解放初期在北京的西山.一段时期江青因身体不好,毛泽东就送她去苏联治病.  相似文献   

2.
杨银禄 《各界》2010,(9):13-18
毛主席送江青五个玉米 2009年6月,我看到《湘潮》上曹英的一篇文章《毛泽东在林彪事件前的关键决策》,该文披露:“姚文元在1970年9月15日的日记中这样记载毛泽东在8月15日中秋节。毛主席送给江青五个玉米,而且指定是五个,江青同志送张春桥和我各一,我在吃晚餐时吃了。一面嚼着清甜而韧的玉米粒子,一面凝神细思主席的用意所在,觉其味无穷。”  相似文献   

3.
江青与李讷 李讷1940年8月3日生于延安(为江青所生).江青不止一次跟工作人员说:"共产党员只有工作、工作,不应该生孩子,生孩子是党外人士的事.我生下李讷就是一个失误.我怀她的时候就不想要她,可是主席喜欢小孩子,我也只好生下她了."  相似文献   

4.
我在江青身边工作的几年里,有三次看到她真诚地伤心流眼泪. 1968年11月份的一个晚上,北风飕飕地吹摇着无叶的柳枝,天空中飘撒着零星雪花.江青吃过晚饭,叫我打电话给姚文元,"文元同志,一会儿,江青同志到17号楼去看电影,如果你有时间,想看的话,江青同志请你跟她一块看,如果没有时间,不想看的话,也不要勉强."  相似文献   

5.
杨银禄 《各界》2010,(11):10-15
江青与李讷 李讷1940年8月3日生于延安(为江青所生)。江青不止一次跟工作人员说:“共产党员只有工作、工作,不应该生孩子,生孩子是党外人士的事。我生下李讷就是一个失误。我怀她的时候就不想要她,可是主席喜欢小孩子,我也只好生下她了。”  相似文献   

6.
新华社1991年6月4日发布消息说,江青自杀.其实,江青自杀时间是1991年5月14日.美国作家R·特里尔的<江青全传>中写道:3点30分,一名护士进来,发现她已经吊在浴盆的上方,其他的医生和护士匆忙赶来,但已经太晚了.这位集演员、政治家、文艺女皇和毛泽东妻子于一身的"白骨精",在她77岁的时候死去了……  相似文献   

7.
江青于1949、1953年和1957年三次去莫斯科治病,近来,陪同她的俄方翻译卡尔图诺娃女土著文,谈了她对江青的印象。依我看,江青的记性很好。和她见过面的人,谁叫什么名字,她一直都记得。她熟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情况,知道差不多所有的共产党和工人党的领导人,连东欧各国人民民主运动的形势也有相当的了解。再谈谈她待人接物的方式。我不得不惊叹在同来探望她的大大小小的人物交谈时驾驭对方的能力。我看到她怎样变换谈话的调子和话题,从来都没有出过差错。对什么人应把握什么样的分寸,她总是测度得很准。江青读的书是不少的。她对俄…  相似文献   

8.
1924年6月,诞生于广州郊外黄埔初创时的黄埔军校,曾面临很大困难.学生的服装只是一套灰布的衣服,没有袜子,赤着脚穿草鞋.住的房子更是简陋得很,当时只有一部分学生借住从前黄埔陆军小学的瓦房,其余就都住在临时用芦苇搭成的棚子里.最要命的是连一日三餐也难以为继,常常是吃了早餐不晓得晚餐,有了今天不知道明天.  相似文献   

9.
阿彦 《侨园》2006,(1):17-19
热情看虎,小虎不买她的账今年17岁的胡云珠,是个爱动的人, 读大学时,就利用寒暑假一个人背着包走遍了中国边远地区风景独特又美好的地方。她曾经一个人背包进西藏,住铁皮房, 吃当地饭菜,一走就是一个月。大学毕业后,胡云珠在北京一家时尚类杂志社当记  相似文献   

10.
江青对陈伯达说:我要摘掉你的领章帽徽 大约是1968年下半年,人民日报社报送了一份有关日本问题的材料,毛泽东阅后有一个较长的批示. 一天晚上,在人民大会堂三楼小礼堂看文艺演出,节目没有完,陈伯达便叫王文耀,告诉在他办公室值班的缪俊胜,通知人民日报社尽快把这个文件给其他领导同志传阅.这件事小缪当时就办了.  相似文献   

11.
柳枢 《党政论坛》2014,(22):53-53
来丹麦旅游,在哥本哈根一下飞机,接我的朋友就说要请我吃一顿丹麦大餐。但在酒店住下后,朋友却把我带到了酒店的健身房,然后说:“今天你想吃什么就完全靠自己了。”我不理解,我吃什么和健身房有什么关系?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十年来,随着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我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变迁。尽管学术界对生活方式的内涵认识并不一致,但吃、穿、用、住等消费方式是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则是没有争议的。十年来,吃、穿、用、住的变迁,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在人民共和国的史册上添上了精彩的一笔。请看:  相似文献   

13.
随着农民收入大幅度地增长,他们的生活消费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呢?这里提供的是一九八二年的调查资料,它反映的情况、趋势,一九八三年继续有所发展。国家统计局对全国二十八个省、市、自治区(缺西藏)的五百八十九个县的二万二千七百七十五户农民一九八二年的家庭收支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资料表明:农民用于吃和穿的消费比重下降较快,而住和用的消费比重却迅速上升。调查资料还表明:一九八二年收入高的和劳动力负担人口少的农户,生活消费已转向住和用的方面。  相似文献   

14.
《求知》2007,(4):47-47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最近指出,提高管理水平要认真研究解决“相对不满”问题;厉以宁指出,在日常生活中,大量存在的不是绝对不满而是相对不满。相对不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虽然生活比过去有所改善,但注意到其他人生活改善得更快。于是就产生了相对不满。比如说,同一个村子的人,大家过得去都差不多,现在,我虽然改善了,可是你们家改善得比我快,养鱼致富了,养鸡致富了,而我收入提高得不多,这就造成了相对不满。第二,虽然生活比过去有所改善,但欲望增加得更快。他也相对不满。欲望怎么来的呢?来自相互影响。第三,生活一开始有所改善,但后来由于种种原因,生活开始下降。尽管下降后比原来的出发点要高。但是,人们不是同最早的出发点相比。而是同曾经达到的最高峰相比。于是也会产生相对不满。当然,除了这三个主要理由之外,还有可能有其他的原因,例如,需求多样化。我们过去经常听到一句话:你看老百姓都不满足啊,端起饭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这句话是错误的。错在什么地方?不了解人,因为,人不是以吃饭为惟一要求的。不是说有肉吃就什么矛盾都没有了。他还有另外的要求:孩子要上学,上托儿所,考大学更难。他就说,干吗不多办一点。还有,有肉吃了,可是看病、看牙可难着呢。很早就要挂号去,他就不满。又如,过去没有房子住,现在有房子住了。房子比过去宽了,可是这个房子不好,靠马路,汽车多,晚上睡不着觉。他有各种各样的需求,所以说。人的需求是多样化的。  相似文献   

15.
提起生活质量,许多人马上就想到了衣食住行,吃什么,穿什么,住什么房,坐什么车,好像这就是生活的质量的全部内容,如果真是这样,那么钱的多寡就可以是生活质量高下的唯一标准,因为只要有了钱,上述种种都可以买到,但是,财富与幸福之间并不能简单划上一个等号.许多有钱人,聚敛时惟恐其少,及至腰缠万,却发现精神十分空虚,甚至不知道自已究竟为什么活着,春节前夕,我访问了几位著名的作家,画家,出版家和演员,同他们谈起生活质量的话题,他们不约而同地一致认为,精神生活的丰富与贫乏,是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其重要程度更在物质生活之上.生活质量不能…  相似文献   

16.
为了保证农业持续增产,增加农业后劲,当前,我国农村面临的一项重要工作是积极引导农民增加对土地的投入。 农民花钱的一个“怪现象” 最近几年,我国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按道理,农民收入增加了,用于扩大再生产的投资,其中包括对土地的投资也应该相应增加。但是,目前农民花钱出现一个怪现象:他们主要是把钱花在吃、穿、住、用等非生产性开支上,对农业,特别是对土地的投入却舍不得花钱,甚至只取不予。  相似文献   

17.
李光濂 《各界》2013,(2):9-11
吃 江青,这位自称“旗手”和“战士”的人,在当时中国人生活艰难的年代,是怎样生活的?我们从当时报刊公开发表的,关于她吃穿玩乐的文章,就知晓了。  相似文献   

18.
在江青的办公室、卧室甚至餐厅,都安装着叫护士或服务员的电铃。江青是一个人住在钓鱼台11号楼的,整栋楼几十个房间住的都是她的工作人员,包括厨师、警卫员、护士和秘书等,这和其他领导人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9.
爱晚亭记     
正 在美国洛杉矶探亲的符梦麟先生 ,从《人民日报》海外版上 ,看到“李双双”和她的儿女亲家、退休教师顾毓青创办爱晚亭敬老院的报道 ,心想 ,我回上海以后 ,一个人在家里住 ,难免冷清寂寞 ,何不去找“李双双”呢?他显然是看过张瑞芳主演的电影《李双双》并留下难忘印象的。于是 ,他就叫上海的朋友去爱晚亭敬老院预订个位子。符老回到上海 ,来到爱晚亭敬老院 ,一看就很满意 ,尤其为张瑞芳年过八旬 ,还这样热心为老年人服务而感动。他对顾毓青院长说 ,你为了办这敬老院 ,把自家的房子都卖掉了 ,就在敬老院一间最差房间里住 ,实在不容易啊!…  相似文献   

20.
为谢富治流泪 谢富治是红军时期参加革命工作的,在大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立下了赫赫战功,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情况非常复杂,那时,中央文革小组代替了党的八大选出的中央书记处和政治局,权力很大.谢富治是中央文革碰头会的成员之一.江青对谢富治很看重,看重的原因,根据我的看法,主要是谢富治和江青观点一致,又听江青的话,江青叫他干什么,他就干什么.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以后,江青担心别人知道她在30年代的上海一些不太光荣的历史,想把有关那些历史的材料清除干净.叶群找空军司令员吴法宪安排其心腹江腾蛟,派人假冒红卫兵到上海抄了郑君里等文艺界人士的家,谢富治就参与过对抄回材料的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