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所共知,梅兰芳先生到了晚年,嗓子依然保养得很好,这是他平时注意自我保健的结果。对于预防和治疗感冒,梅先生自有一套心得:在预防方面,除了合理的营养、充足的睡眠外,冬天外出必  相似文献   

2.
梅兰芳字畹华,1894年10月22日生,属马。今年是马年,谨以此文纪念梅先生诞辰108周年。以切磋之谊取友,则学问日精我祖父冒鹤亭1918年(戊午年)正月十六在姻亲沈昆山家宴初识梅兰芳和程砚秋,当时在座的有樊樊山、林琴南、冯幼伟、罗瘿公、齐如山、李释戡、吴震修和张彭春先生等前辈名流,其中有国学大家诗词高手,也有对西洋戏剧颇有研究的学贯中西的学者,而冯、齐、李、吴、张等多人被京城称作“梅党”。梅先生对诸公执礼甚恭,交谈甚欢。饭后梅、程等清唱数曲。祖父时任全国经济调查会会长。住后孙公园如泰会馆,年46岁,梅先生时年25岁。第二天,祖父作《正月十六夕昆山席上听诸郎歌,为  相似文献   

3.
在民进北京市委会成立50周年前夕,记者采访了民进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市政协副主席、民进北京市委会主委梅向明先生。梅先生1951年还是血气方刚的青年,现在已步入古稀之年了。他深情地回忆起参加民进前后的日子,不胜感慨。一梅向明先生首先向记者介绍了他参加民进的背景以及对民进由浅入深的认识过程。他对民进会史非常熟稔,如数家珍。  相似文献   

4.
正2016年4月25日下午,我从广播电视中得悉京剧大师梅葆玖先生病逝的消息,深感悲痛。我从小就是京剧迷,特别对梅派艺术情有独钟,我觉得梅派艺术太美了。解放前,我曾在上海亲眼看到梅兰芳的两出戏,一出是《樊江关》,另一出是《贩马记》。我深深被他的艺术感动。解放以后,他来杭州演出,我又看了他和名小生姜妙香合演的《洛神》,我更被梅派唱腔陶醉了。  相似文献   

5.
《民主》2017,(11)
正梅兰芳先生受到人们敬重,不仅是因为其高超的艺术成就,更因为他的爱国精神。就在梅兰芳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作为一名很有爱国心的艺术家,梅兰芳在战争期间从来没去过日本,也拒绝登台为日本人和汪伪政权演出。九一八事变后,梅兰芳先后排演《抗金兵》、《生死恨》等曲目,以宣扬爱国主义精神。1937年底上海沦陷,梅兰芳不愿意在日本人的控制区生活,于是在1938年底移居  相似文献   

6.
湘绯 《瞭望》1991,(45)
孩提时,从父亲收藏的《京剧汇考》上,第一次看到梅兰芳的剧照,便为他天仙般的姿容所倾倒。当父亲告诉我,这是一个男子妆扮的时候,我简直惊呆了!稚嫩的心田由是深深印上了梅兰芳的大名。但是,直至六十年代初,我才有幸观赏了梅的表演。当我第一眼看到那个已经发福  相似文献   

7.
民国伶人     
《各界》2011,(9):F0002-F0002
梅兰芳 梅兰芳(1894-1961年,)出身于京剧世家,他8岁学艺,11岁登台,16岁起了“梅兰芳”这个艺名,是中国“四大名旦”之一。  相似文献   

8.
梁燕 《民主》2009,(2):36-38
电影《梅兰芳》的上映引发了人们对历史文化名人梅兰劳相关话题的热烈讨论。影片以相当多的篇幅表现了梅兰芳与他的经纪人之间的关系。事实上,在梅兰芳的周围曾有多位文人协助他的创作和演出,打理相关事宜。其中,“梅党”最重要的一位成员齐如山,在梅兰芳艺术成长的道路上所起的作用可谓功莫大焉!齐氏是创获颇多的编剧和导演,  相似文献   

9.
李英 《各界》2008,(2):15-17
陈毅的三弟陈季让在临终时,拉着我的手一再嘱托我要写此稿,那阵子忙,直到退休后,四川省黄埔同学会会长乔增照先生向我重提此事.乔老经常拄着手杖来到我家,请我看他写的发言稿,并向我介绍他们同学会顾问裴先章先生.……  相似文献   

10.
今年是茅盾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而离他1981年3月27日逝世,也要有15年了。在他生时,我有幸能得到他的当面教诲,际此纪念他诞辰100周年的时日,不免愈益思念他。 自从我儿时开始接触新文学以来,除了鲁迅先生,我所钦佩的作家,就数茅盾先生,因为那时我就知道他们二位是在为中国新文学开辟草莱的。至于我知道郭沫若、郁达夫二先生,则要晚到大革命的前  相似文献   

11.
今年11月12日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诞辰130周年纪念.先父谭熙鸿追随中山先生革命多年,对中山先生的志业和精神感受极深,常向我讲述他在先生左右,亲聆馨陔的情景.兹就我回忆所及略述中山先生与先父的交往以作为中山先生的诞辰纪念. 孙中山先生系先父谭熙鸿(仲逵)生前最尊敬的一位长者.谭熙鸿在青少年时代即由蔡元培先生介绍加入了同盟会与孙中山先生相识,当时谭在上海、天津等地电报局工作,许多重要密电均由先父经手发出和联系的.  相似文献   

12.
杨国华 《各界》2022,(2):23-25
《茶馆》众所周知是老舍先生的巅峰之作,后来看了同名电影版话剧,主角王利发的扮演者于是之先生在戏中的表现可谓精彩绝伦,但对先生的生平我不甚了解,直到读了他的自传体散文集《于是之漫笔》,才明白先生能够攀上艺术的高峰,有某种程度的必然性.先生在话剧舞台上的光彩,无需我多言.我着意的是这个人最初的状态,须知,一个人的成功往往可...  相似文献   

13.
我昨就这么倒霉呢? 梁鸿先生是西汉末年最有名的隐士.不过,当梁鸿先生还在穿开裆裤的时候,他不想当什么隐士,他要当他老爹那样的人,封侯封爵,因为他的势利眼老娘老在他的耳边说:"我的心肝啊,你将来要想娶到漂亮的媳妇,就应该做你老爹那样的人!"  相似文献   

14.
王元化 《各界》2008,(8):86-87
一   我认识胡风是在抗战胜利后.1946年,我和满涛一起去雷米路文安坊看望冯宾符,他对我们说胡风就住在他的隔壁,愿介绍我们认识一下.我们当然很高兴,这是我和胡风先生第一次见面.……  相似文献   

15.
李士杰 《民主》2004,(4):33-35
2003年5月17日,一连数日阴睛不定的北京天气终于露出了灿烂的笑脸。我抓紧时间拜访了弥松颐先生。虽说弥松颐先生是老北京人,个头可像山东人,又高又大。我是山东籍的北京人,却比他矮了半头。我们共同是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不同的是,弥松颐先生特别有学者的风度。当然,我们俩人有许多共同的爱好:喝豆汁、聊天、侃大山、热爱政协、热衷于参政议政。我对弥松颐先生是从心里非常地敬佩。称呼他先生,不仅仅是因为他比我先出生(他1939年2月出生),长我十三岁,而是因为我们的文化程度相差太远,我一直把他当做自己很敬畏的老师。  相似文献   

16.
多元性格背后的真诚 2003年6月,带着诚惶诚恐和极度兴奋的复杂心情,我来到位于加拿大温哥华的弗雷则研究所.经过别人引见,见到了我的老师Fred先生.他50岁左右,典型的西方人,看起来有股学术的尊严,我努力窥探和发现他的风格和特点.  相似文献   

17.
傅艾以先生来找我,说曹聚仁先生的纪念馆在他家乡建成、开幕了,要我为它写一幅字去,我说我的毛笔字见不得人,不能写,他说他们希望我一定写,我这个人面子薄,经他这么一说,就不管献丑不献丑,答应下来了,而且跟着想好了十六个字:“行万里路,无愧记者;写百本书、不负此生。”我想用此也足以对曹聚仁先生表示敬意了。可惜我到现在为止,还在拖,还没有把这幅字交出去。  相似文献   

18.
正我与至善先生的交往将近30年。第一次见到至善先生,是1976年的冬天。承蒙他的关爱,从那天起我就一直得到他精神的熏陶。最后一次见至善先生是2006年2月22日,因为要去韩国讲学,特地到医院与他作别,一周后至善先生离开了我们,那是2006年3月4日。在我的记忆中,至善先生是个极其认真的人,每做一件事总想做得十分好,生怕有一点不周到,即便是给朋友写封短信,也得  相似文献   

19.
朱东润先生一直相信自己能活到100岁.住院之前,仍顽强勤奋,笔耕不辍. 1987年的一天,我到他家,见楼梯旁贴有一张小纸头,大意是:请来访者不要请他写字.我想,早就应该有这么一个告示了:他正忙于修改回忆录<八十年>,而向他索求墨迹的人太多,招架不了.说到这告示,他问:"我给你写过字吧?"我回答,写过一幅.随后就很放肆地加上一句实话:"只可惜那幅没反映您的书法艺术成就."并无求他再写一幅的意思,只是随便说说.不料,他竟说,等天气好时,我给你再写一幅.如此另眼看待,很出乎我意外.  相似文献   

20.
大凡文人,总爱给自己的书房、画室取名,或铭志,或寄情,或言理,或赋义,大多个性鲜明、意味无穷.十发先生的画斋,曾有“步鲸楼”、“不教一日之闲过之斋”、“修竹远山楼”等雅名.近日,在他的客厅,稍事坐定后,先生用他软软的松江方言说:“我现在的画室叫‘三釜书屋’.”见我有些惊讶,先生便拿起笔来,在我的采访本上写下这四个字.釜,古代炊事用具,如今日之锅.此意与文、与画、与书,均不相干.“三釜之屋”可称之“三锅之屋”.先生何以给自己的画室起这样不雅之名?他笑而释道:‘三釜’,意即国家、集体、个人这三家.在商品经济发展的今天,特别要提醒自己,凡事不能只顾自己,先国家,后集体,再个人,三锅水要端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