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汤礼春 《侨园》2012,(6):66-67
众所周知,1944年底,蒋介石在抗日战争前夕,为怕以李宗仁为首的桂系力量壮大,煞费苦心地将李宗仁第五战区司令长官的位置调升为"军事委员会委员长驻汉中行营主任",名义上让他指挥第一、五、十3个战区,实则是虚设机构,以削去兵权,明升暗降.李宗仁深知蒋介石的良苦用心,然胳膊拧不过大腿,只好打点行装赴汉中上任了.在从湖北老河口赴陕西汉中途中,李宗仁曾鬼使神差地将委任状丢失.  相似文献   

2.
老陕张奚若     
史飞翔 《各界》2013,(10):1-1
张奚若(1889年~1973年)字熙若,自号耘,陕西大荔县朝邑镇人,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社会活动家、政治学家、西方政治思想史学者.1941年3月1日,国民党召开国民参政会二届一次会议.会上,张奚若当着蒋介石的面猛烈抨击国民党的腐败独裁.蒋介石感到难堪,按铃提醒,语气平和地说"欢迎提意见,但别太刻薄!"张奚若一怒之下,拂袖而去,从此不再出席参政会.参政会下次开会时,国民政府照例给他寄来了开会路费和通知,张奚若当即回电一封:"无政可参,路费退回."  相似文献   

3.
继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又于一九三五年侵略华北,妄图变中国为它的殖民地.从此,中日民族矛盾已经上升为主要矛盾.为了挽救民族危机,党中央适时地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并根据西北的形势,首先致力于争取围攻根据地的东北军.西北军的工作.(一)张学良的东北军和杨虎城的西北军,是蒋介石派来陕西围攻陕甘宁根据地的国民党所谓“杂牌”部队,与蒋介石及其嫡系部队有着深刻的矛盾.同时,两军在陕北进攻红军前线屡遭挫败,张,杨深知红军并不能用武力消灭,围攻红军不过是白自地销耗自己的实力,继续下去是没有出路的.因此,在民族敌人日益深入国土、广大群众抗日怒潮日益高涨的形势下,他们对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日益表示不满,倾向抗日.根据这些情况,党便把争取东北军、西北军参加抗日作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一个重要环节,以便以西北地区的统一战线推动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以实现全国的对日抗战.  相似文献   

4.
王丰 《各界》2009,(10)
"御医"建议蒋休息半年,宋美龄大发雷霆 蒋介石在阳明山车祸之后,健康亮起红灯.1972年是壬子年,蒋氏家族中的"逼宫"事件,更使风烛残年的蒋介石,心情蒙上一层阴霾. 1972年5月最后一周的某个下午,在阳明山中兴宾馆的阳台走廊上,蒋介石正沿着走道来回散步.秉性刚直的"御医"陈耀翰趋前向蒋介石鞠了个躬,陈耀翰向蒋介石坦白说明最新的检查报告,"总统"的心脏扩大情况,已经到了非好好静养治疗不可的最后关头.  相似文献   

5.
1910年,仵德厚出生在三原县一个商人家庭.兄妹四人,他排行老大. 父亲做徒工,供一家六口艰难度日.1926年,冯玉祥部队在陕西招募学生兵,为减轻家庭负担,仵德厚参加了冯玉祥的部队.1930年中原大战,年仅20岁的仵德厚任连长,随部队与蒋介石的中央军刺刀见红.大战之后,西北军解体,仵德厚所在的部队并入国军第30军.  相似文献   

6.
祝嘉 《各界》2011,(12):23-23
1896年农历八月十五,张应坤出生在双冢村的一个耕读世家。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2月3日,蒋介石委任原杨虎城部警备二族旅长、安康旬阳人张飞生为陕西抗日义勇军第一纵队司令。  相似文献   

7.
沈宁 《各界》2009,(12)
我的外祖父陶希圣同蒋介石的关系,很早就开始了.1927年1月,外祖父从上海偷渡到武汉,参加北伐军,担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黄埔军校)武汉分校的中校政治教官兼军法庭长,他的委任状是蒋介石签名.虽然那时蒋介石不在武汉,但他是黄埔军校的校长,武汉分校的教官任命自然由他亲自签署.  相似文献   

8.
"史迪威事件"是抗战后期中美外交关系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对民国史有一定了解的读者想必不会陌生. 事件的大致经过是这样的:1942年1月,二战反法西斯同盟国宣布成立中国战区,由蒋介石担任最高统帅.同年3月,美国派遣史迪威中将来华出任中国战区参谋长一职,辅佐蒋介石指挥抗战.但双方因职务、个性和战略见解的不同而屡生摩擦.由史迪威指挥的缅甸战役失败后,蒋介石萌生了撤换他的念头,而史迪威认为,战败的责任应由国民党将领承担.此后两人矛盾愈演愈烈,1944年双方最终摊牌,美国政府不得不召回史迪威.  相似文献   

9.
人类在群体生活过程中,由于社会现实的复杂性和信任的指向未来的特点决定了人们之间存在着特殊信任具有客观合理性,这也适合于政治集团内部.在面对外部威胁时,政治集团内部应建立起广泛的普遍信任,否则会因为整合能力的下降而危及整个政治集团的生存.国共内战时期,由于国民党内部的许多成员本质上是争权夺利的政客,受中国伦理信任模式的影响,以及蒋介石政权的个人专制和独裁,国民党内部始终无法超越特殊信任,建立普遍信任.相反,在蒋介石派系和地方军事实力派、蒋介石派系和国民党内其他政治派别间以及蒋介石派系内部之间一直存在着激烈的冲突和博弈,最终导致了蒋介石政权的败退大陆.  相似文献   

10.
南周 《各界》2008,(2):18-21
蒋介石指导蒋经国读书学习的重点偏重于国学,要他继承中国传统的道德、哲学、文化.   蒋经国在回忆他的成长时,谈到不少蒋介石如何教导他读书学习修养的情况.……  相似文献   

11.
政治内外 抗战爆发后,父亲转移到了重庆,他和早期帮会里的人关系渐渐疏远了,相反,与蒋介石这些人走得近一些.父亲在重庆时跟戴笠走得很近,所谓走得近,就是帮助戴等在上海做地下工作,也利用他在上海的关系,主要是经济上,帮助国民政府抗日. 蒋介石和父亲的关系,坦白说就是利用,因为蒋介石始终没办法控制上海,所以他要利用父亲在上海的关系实现间接控制,而父亲是不做官的,无所谓蒋介石对他怎么样,所以这种利用也是单方面利用.  相似文献   

12.
新丁 《各界》2008,(5):18-19
1949年,蒋介石逃到台湾后,稍稍喘了口气.当时宋美龄正在美国寻求援助,她感到,美国不再支持蒋介石,国民党无论如何也守不住台湾.美国政界大多数人也认为,要不了多久,台湾就会被共产党军队攻占.……  相似文献   

13.
卢作孚(1893-1952)是中国现代著名的爱国实业家,以创办经营民生实业公司和主持重庆北碚乡村建设著称于世,被毛泽东称为四个不能忘记的中国实业家之一.在抗日战争初期的危急关头,卢作孚指挥了被誉为"中国实业史上的敦刻尔克"的宜昌大撤退,率领民生公司船队为抗日战争作出了卓越贡献.1950年卢作孚拒绝去台湾,毅然从香港返回内地.1952年2月8日,卢作孚因服用过量安眠药物不幸逝世.本文作者为长期研究卢作孚的学者,以大量令人信服的资料揭开了卢作孚的自杀之谜.  相似文献   

14.
亦鸣 《各界》2008,(1):23-26
学俄语、闹学潮   1910年4月27日,蒋经国呱呱坠地.   他的出生,使蒋家的烟火有人继承,令常年孤寂的王采玉(蒋介石的母亲)、毛福梅(蒋介石的原配)婆媳欣喜异常,她们在蒋经国身上倾注了全部的爱与宠.……  相似文献   

15.
1925年10月,经蒋介石批准,16岁的蒋经国和其他90个年轻人一起赴苏. 蒋经国到达苏联后,进入莫斯科孙中山大学.他被孙中山大学的联共支部书记视为"有训练的马克思主义者". 转眼就是1927年.这年2月1日,蒋介石还曾致函经国,鼓励他毕业后"仍在苏联继续学习",看不出会有大的政治动作.但是进入4月,蒋介石却通过白崇禧在上海收缴工人纠察队武装,发动反共政变.这对于蒋经国宛如晴天霹雳,但他转变得很快,马上带头鼓动学生到莫斯科共产国际大厦前游行,并在报纸上公开发表文章谴责.  相似文献   

16.
杜顺安  王丰 《各界》2010,(4):16-19
如果蒋介石在崛起过程中,少了杜月笙,少了青帮、军统局,会是一副什么样的情景?蒋介石果真递过“红帖子”,拜在杜月笙的门下吗?杜月笙究竟为何事与蒋介石渐行渐远?为何大骂蒋介石拿他当“夜壶”?为什么1949年不愿跟随蒋介石父子到台湾?对于昔日被誉为‘‘上海皇帝”的杜月笙,其长孙杜顺安(其父即为杜月笙长子杜维藩)回忆他的祖父晚年种种,并解开几许历史谜团。  相似文献   

17.
提起台北圆山饭店,台湾人没有不知道的,而它最有名的就是蒋介石秘道。关于这条秘道有许多传说,一是认为是当初盖圆山饭店时,为了方便蒋介石夫妇进出而建的,直通蒋家的士林官邸;二是说这条秘道通往秘密基地,万一发生战事,蒋介石可以直  相似文献   

18.
梁茂芝 《侨园》2013,(11):72-73
<正>蒋介石一生曾多次成为行刺的对象,其经过已屡见报端,但广东军阀陈济棠谋划实施的南昌"刺蒋"案至今鲜为人知——三刺客南昌偷袭蒋介石1931年6月26日,南昌。蒋介石、陈诚、杨永泰等一行在讲武堂举行阅兵式。结束后,蒋介石等人在警卫人员的保护下,乘车返回江西大旅社。马路两旁站立着执勤军警,军警身后是看热闹的南昌市民。车队驶到马路拐角时,车速稍微放慢。就在这时,一名站岗士兵被其身后的一个彪形大汉猛力一推,跌倒在马路中央。  相似文献   

19.
当年,马寅初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博士后,怀着炽热的爱国心回国效劳。作为一位经济学家,马寅初对旧社会的官僚利用权势大发国难财深恶痛绝。他在一次演说中将矛头指向蒋介石:“有人说蒋介石是民族英雄,我马寅初认为他不够格,他只称得上是家族英雄。”此语触到了蒋介石的痛处,马寅初先后被囚禁于江西上饶和贵州息烽集中营,时间达二十一个月之久。  相似文献   

20.
李普 《瞭望》1992,(39)
1.遥想公瑾当年 淮海大战,解放军60万人,打败蒋军80万人,歼灭蒋军55.5万人。被歼的五个兵团,大部分是蒋介石的精锐。中原逐鹿之争至此结束。蒋介石末日来临。淮海战役后十天,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宣布“引退”。中国历史上,得中原老得天下,果然如此。 这样的大战,在世界军事史上也是罕见的。淮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