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司徒雷登 《各界》2011,(11):10-12
在中国现代史上,司徒雷登是一个不可忘却的人物,他对中国的教育和中美关系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最近,海南出版社翻译出版了司徒雷登的自传《在华五十年》,更可使我们增强对他的了解。现将司徒雷登在自传中记叙的离开中国的过程摘录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
刘肃勇 《侨园》2012,(5):66-67
1876年6月,司徒雷登生于浙江杭州,其父林顿·司徒是奉命美国基督教南长老会,首批派到中国的传教士,他带着新婚妻子玛丽·霍顿一起来到中国. 司徒雷登幼年在家里领受启蒙教育,1887年12岁时,跟随父母回到美国度假,即留在美国亚巴拉马州莫比城,进入公立小学插班五年级读书,寄住在姨母家里.小学毕业,顺利升入同一城市的中学.  相似文献   

3.
李兴濂 《各界》2008,(7):66-67
我们这代人是从毛选四卷里的一篇文章<别了,司徒雷登>里认识司徒雷登的.毛泽东是这样写的:"司徒雷登是一个在中国出生的美国人,在中国有相当广泛的社会联系,在中国办过多年的教会学校,在抗日时期坐过日本人的监狱,平素装着爱美国也爱中国,颇能迷惑一部分中国人,因此被马歇尔看中,做了驻华大使,成为马歇尔系统中的风云人物之一."……  相似文献   

4.
早在建国前夕,中美双方曾有过建交谈判。当时美国一方面逐步拉开与国民党政府的距离,一方面伸出试探的触角谋求与中共建立新的关系。国民党政府撤逃了,而美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却奉命留在解放了的南京,他的秘书也多次给周恩来、邓颖超等人写信,想“看看中共动向如何”。这些举动引起了中共中央的注意,对此作出了积极的反应。“我们认为如果美国(及英国)能断绝和国民党的关系,我们可以考虑和他们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为此,周恩来特地委派曾是司徒雷登学生的黄华出任南京军管会外侨事务处处长,出面与司徒雷登会谈。黄华表示新中国愿…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今天未名湖畔的北大是当年燕京大学的旧址,燕京大学的创始人司徒雷登的遗愿就是能将他的骨灰埋在燕园,历时数十年,几经周折,这个简单的遗愿最终还是没有实现。如果说燕京大学已在近一个甲子前消失在历史的深处,未名湖是北大所在地,“北大之父”、举世敬仰的蔡元培校长归骨北大,应该是没有问题了。遗憾的是多少年来,多少北大校友、知识界人士不断呼吁,同样未能实现。  相似文献   

6.
67年前,一代文学家朱自清与世长辞,年仅50岁.在绝大多数人印象中,朱自清是因为不领美国面粉饿死的.这个印象哪里来的呢?没错,中学课本. 在我们小时候的中学课本中,有一篇毛泽东的著名文章《别了,司徒雷登》.在这篇文章中,毛泽东写遵“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这就是朱自清被“饿死”的出处.  相似文献   

7.
冯远理 《各界》2011,(5):31-31
今年4月,我来到了无限向往的北大燕园。来到这里,主要是想拜祭一个人,一个在中国曾经家喻户晓的一个在20世纪上半叶曾经在中国政治、文化尤其恒教育领域有着巨大影响的人--这个人就是创办了燕京大学的司徒雷登。  相似文献   

8.
曾任美国驻华大使的司徒雷登,在1949年对蒋介石的将领们说:“共产党战胜你们的不是飞机大炮,是廉洁,是廉洁换得的民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人如何认识和对待反腐倡廉,既是党内党外、国内国外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更是我们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得不从思想和实践上交出答卷的严肃课题。  相似文献   

9.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与美国的关系付小青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与美国的交往,不仅和双方对日作战的战略意图联系在一起,而且与各自对待中国革命的立场以及对前途的看法密切相关。因此,既有“欢迎美国观察组的战友们”的热烈,又有“别了,司徒雷登”的冷清收场。一、愿与美...  相似文献   

10.
寻寻觅觅,选定燕京大学新校址1919年春天,司徒雷登正式走马上任,出任燕京大学的校长。"那时的燕大是一无可取。我们很局促地住在城内,没有教员也没有设备……学生不到百人,教员中只有两位中国人,许多西方教员不合于大学教授的条件。"更要命的是"常年经费有一半是落空的"。学校当前的情况需要更换一个更适合发展的校址,不然燕京则没有办法发展。  相似文献   

11.
《党政论坛》2014,(12):29-29
1.不怕封锁——毛泽东说:没有美国就不能活命吗? 朝鲜战争爆发后,中美关系处于敌对状态。美国在1950年12月3日宣布对新中国实行全面封锁禁运。面临美国的封锁,毛泽东的态度一是反对,二是不怕。早在1949年8月评论美国白皮书时,毛泽东就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说:“封锁吧,封锁十年八年,中国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中国人死都不怕,还怕困难吗?”“没有美国就不能活命吗?”  相似文献   

12.
狄马 《各界》2009,(11)
1846年7月的一天夜晚,居住在美国瓦尔登湖畔的青年农民亨利·大卫·梭罗准备进城去鞋店取只修好了的鞋.这时税务官找上门来,要他缴纳人头税,因为他足有六年没有缴人头税了.他说他不打算缴纳这笔钱,理由是他反对奴隶制和墨西哥战争.于是警察逮捕了他,并把他关到康科德城的监狱里.第二天早晨,一个未透露身份的人代缴了这笔税款--有人考证是他的姑妈,他便从监狱里释放了出来.出狱后,他没有回家,而是若无其事地到那家鞋店取了修好的鞋穿上,加入到了一群收越橘的人群中.过了半小时,他就置身于莽莽苍苍的山间橘林里了.这就是美国历史上有名的"梭罗入狱事件".  相似文献   

13.
刘道玉 《各界》2022,(2):31-34
易中天,留校任教一波三折 易中天是全国著名的学者.他的学问跨越文学、美学、语言学、戏剧学、史学、社会学等学科,是当代名副其实的全才.可是,他的成才和治学却颇有些传奇的色彩.他赶上了大好时代,虽然没有大学本科学历,但他以同等学力考取了武汉大学古典文学的硕士生.然而,他研究生毕业后,却遇到了学非所用的麻烦.那么,他是怎样被...  相似文献   

14.
张大千画虎     
张琳 《侨园》2012,(1):48
中国举世闻名的大画家张大千画的虎可谓生龙活虎,栩栩如生.张大千小时侯住在苏州一个很出名的园林里.一天,他舅舅从东北带来了一只小老虎,养在院子里,大千可欢喜了.那时他正在学画,父亲就叫他对着老虎画.他夜以继日的看虎,从没有间断过.两年多时间,小老虎变成了大老虎,大千同老虎也成了好朋友.老虎成天摇头摆尾跟着他,不时用头碰碰他表示亲热,还常陪他接待客人.他乘机画下了老虎的各种姿态,画虎的本领越来越高.  相似文献   

15.
穆易 《各界》2009,(12)
曹聚仁是个很纷繁的人.在他那一代人中,旧学的根底,他很深;由"五四"传递进来的新知,他也获得甚广.新与旧的交织,使他的思想,甚至行为,就来得有些不一般.例如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他那一身蓝布衫,就传出了许多故事.  相似文献   

16.
何诚斌 《侨园》2012,(3):51
二伯和大陆亲人通信时,他说旅居外国而不敢说在台湾,直到1988年,他才把他家台北的地址告诉了我们.从此,他逢年过节就汇钱过来,大伯多少,我父亲多少,姑姑们多少,一一交待清楚.后来这边的侄子们部参加了工作,他就不再寄钱了.而侄子们无不盼望他多寄些钱,甚至写信诉苦,房子太小,结婚没钱.可二伯回信却一字不提经济援助.  相似文献   

17.
司马相如是四川成都人,汉景帝时“以赀(zī)为郎”.赀即资,郎即皇宫侍卫.郎也是官职,捐资可以任职,需要好几万,起码中产之家才能捐出这个数.他善辞赋,而汉景帝不好辞赋,他这个文学青年无用武之地.梁孝王来朝,身边带的文学之士与他情趣相投.不久,他“因病免”.什么病?想必是糖尿病,少气无力,不能胜任侍卫工作.而后他“客游梁”,“居数岁”,作《子虚赋》.梁孝王卒,他回到成都,原来的中产之家如今是家徒四壁.  相似文献   

18.
卢照邻生于一个积极进取的时代,他有强烈的用世精神.热切地追求功名而不得,欲归隐却不甘,他终生处在这种痛苦和矛盾中.他将自己内心或积极或沮丧的情绪发诸笔端,永垂后世.虽没有傲人的文治武功足以让后世瞻仰,但他的名字永久地镌刻在了诗歌史的丰碑上,这对他来说也未尝不是一种安慰.着重通过分析卢照邻的诗歌来解读他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9.
裴春锦  大光 《侨园》2009,(5):42
41岁的白云鹏,已经是沈阳军区小有名气的年轻书法家.他的正式身份是沈阳市国防动员委员会的干事.他从12岁开始学习书法,到现在已历经20年有余.回顾他所走过的追求书艺之路,有艰辛,也有欣慰.民间有俗语说:"要问收获,先问耕耘".他说,他今天的收获同"耕耘"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20.
哥伦比亚外贸部长丹尼尔·马苏埃拉·戈麦斯今年5月底曾率领一个经济代表团访问中国.6月中旬记者在外贸部采访了这位部长.采访自然从他的中国之行开始.马苏埃拉对我国的访问是他主动向有关部门提出来的,他还建议把本应在哥伦比亚举行的中、哥经贸混合委员会第4次会议改在中国举行.当我们谈及他访华的初衷时,马苏埃拉告诉我,他对于中国的关注不是从担任外贸部长以后才开始的.多年以来,他一直与经济界有着密切的联系,正是中国的经济发展引起他的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