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21世纪即将来临,学者们预言,21世纪是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世纪。知识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是具有丰富的建构在完整的理论体系之上的独特的经济思想。本文试图从哲学的角度对知识经济的根本价值取向及其在实现过程中几个重要的价值关系问题作─简要阐述 一、知识的资本化是知识经济的根本价值取向 科学向技术的转化,即科学知识的物化,是自然经济以后历次技术革命产生的共同基础,但不是作为区别经济形态依据的根本价值取向。我们认为,在社会经济中,各个生产要素对主体──人类而言是有价值的,都是价值客体。但是,人类主…  相似文献   

2.
张晓芳 《学理论》2012,(11):32-33
当代哲学的主体形态是人学,就人本主义层面来说,人学就是对人生存意义的考察和对人的主体性地位的肯定;就终极关怀层面来说,人学是对人的生死、信仰、幸福以及整个社会价值取向的询问和反思。马克思主义人学立足于人生活的现实世界,研究的是在社会关系中不断变化,不断生成的人,因而人的存在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人学关注的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3.
研究马克思教育哲学不仅有助于拓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科领域,深化对人的本质和发展理论的探究,而且对坚持教育发展的社会主义价值导向,实现教育公平,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研究存在的突出问题表现在认识论和价值论的分离。必须从马克思学说的整体视域中,从认识论和价值论的有机结合中,实现教育的人本价值取向和教育客观规律的内在统一。  相似文献   

4.
吴惠琳 《学理论》2010,(3):19-20
教育的产生都有自己的哲学根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也必然存在着自己的哲学根源,即人性基础,其人性基础是说明自身存在和发展之合理性和必然性的哲学基础。现实的个人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基础研究的逻辑起点;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定位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30年来,马克思哲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其在理论上的创新与发展,不是仅仅涉及到马克思哲学的个别观点,而是关涉到马克思哲学的本质与意义.这种创新和发展表现为:重新确认了"人的问题"对于马克思哲学的意义;从根本上恢复了实践在马克思哲学中的本来地位;价值范畴的引入再现了马克思哲学中科学精神与价值取向的统一.这三个方面的理论创新,构成了马克思哲学理论创新的基本脉络,大体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哲学研究的积极成果,赋予了马克思哲学以新的形态和面貌.  相似文献   

6.
哲学是各门学科的理论基础,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文明的活的灵魂;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思想方面的政治教育和政治方面的思想教育的统一,离不开哲学的指导和参与。从哲学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进行思辨与考析,其应有哲学取向可以概括为以人为本、人天和谐,个性解放、全面发展,全方位最优化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探索和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问题,日益成为哲学界的一个重要课题。对此有各种不同主张,笔者认为,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应特别注意以下三个问题。一、紧紧抓住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实质或根本。有的学者正确地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是哲学本性...  相似文献   

8.
陈铁夫 《学理论》2009,(26):217-218
从哲学的本体、主客体关系的角度,阐述了以人为本是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和基本价值取向,探讨了高校思政课教学以人为本的具体有效途径和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9.
开放的社会形态及思想体系给传统价值观带来冲击,价值观多样化、文化多元化时刻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在面对如此多元化的社会形态下,社会主导价值观在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教育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教育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平等是政治哲学的重要价值。传统观点认为,功利主义以个人效用最大化为基本取向,与平等价值的相关度很低。但是经过长期嬗变,当代西方功利主义已然具有平等的价值取向,其建构逻辑一定程度上自洽地实现了功利最大化与平等待人的统一。当代功利主义超越了传统功利主义平等的基础,在道德可能性与现实可行性两个方面论证了功利最大化与平等待人的相容性,提供了符合平等要求的分配结果,并回应了学术界对其平等问题的诸多批评。但是当代功利主义没有超越传统功利主义的理论逻辑和思维轨道。运用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发现,当代西方功利主义平等观在理论基础、基本内容和主要观点方面均存在根本的缺陷,只有马克思主义平等观的哲学基础和社会主张,才是解决社会平等的本真论证和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1.
古希腊哲学中的"本原"作为万物之"所出"和万物之"所归",表明哲学寻求"终极"的目的在于规约人类文明的走向.哲学的这一索求并非虚妄,事实上,至少在文明取向的意义上,终极不仅存在着,而且不可或缺.人类文明既是"人为"又是"为人"."为人"之于"人为"是无条件的,它由此构成人类文明的终极取向.终极既是经验的,又是超验的,哲学面向这样的终极,才使它有了不同于科学的独特的意义和价值.传统哲学以科学理性言说终极,而终极即使在超验的意义上也并非科学的抽象,因此科学理性无法达于终极.终极独特的存在方式,生成了哲学独特的理性方式.  相似文献   

1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实际上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和谐哲学"。"和谐哲学"的核心,在于倡导一种互助、合作、团结、和谐、稳定、有序的价值取向。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就要以"和谐哲学"为指导,把和谐作为一种根本和长远的价值目标,在和谐与不和谐两种因素的矛盾运动中,坚定不移地朝着社会更加和谐的方向前进。  相似文献   

13.
思维和存在作为哲学的基本问题与哲学理论形态的存在有着直接的同一关系。因为哲学是人们对于世界普遍本质的认识,是一种具有高度抽象性、概括性的知识,这样,人们要追索世界的普遍本质,形成不同于具体科学的哲学知识,就不能不研究世界上的两大类现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的任务在于赋予人们观察、分析、处理问题的一般方法以指导人们进行有效的社会实践,要实现这一任务,发挥哲学的认识论、方法论的功能,也就不能不研究人们认识和实践中的根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客观地存在于哲学史发展的全过程,客观地表现在哲学其他问题的方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4,(3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企业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指导方针,是加强优秀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在企业职工中形成正确价值取向的根本保证。党在十八大中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内涵,提出"切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和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针对目前我国企业职工中存在的价值感缺失的现象,在企业职工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相关教育,很有必要。通过分析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在企业职工思想建设中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相关对策,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刘吉发 《理论导刊》2008,6(1):28-32
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以无产阶级政治实践为理论基石,批判地继承了西方近代政治哲学的合理因素,融阶级性和实践性于一体,构建了"政治价值--政治实践--政治文明""三环结构"的理论体系,从而创立了政治哲学的科学形态,构成了内导无产阶级政治实践发展的逻辑力量.在这一理论坐标中,政治价值是政治存在应然形态的价值浓缩,是引发人类政治实践活动的原始动因;政治实践是政治价值运动形态的感性延伸,是政治主体追求政治价值的物质活动;政治文明是人类政治实践活动的价值沉淀,是政治生活能动创造的积极成果.  相似文献   

16.
价值问题,不仅是人们社会生活中广泛实用的现实问题,而且是学术界争议颇多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在我们国家,特别在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实行改革开放的条件下,不论是价值根据、价值取向、价值选择问题,还是价值标准、价值评价、价值实现问题,都成为社会生活尤其是经济生活中非常重要的问题.赵馥洁教授所著《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一书,剖析中国哲学史上各派思想家的价值观,挖掘传统价值论的宝藏,使之系统化,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价值论体系,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传统哲学价值论的学术专著.  相似文献   

17.
中国马克思实践本体论研究伴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确立、发展而兴起、转型、式微。实践本体论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市场经济取向的改革中,其目的是呼唤和论证市场经济,确立与之相适应的时代精神。其前期形态是主体性实践本体论,它以主体性为根本原则,高扬人的个性独立和自由、弱化了传统物质本体论;其后期形态是生存论实践本体论,它流行于新旧世纪更替的十余年中,基本追求是凸显人的生命意义、价值意义,以缓解市场经济初期带来的意义迷茫问题。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深入推进、中国发展道路和发展理念新内涵的确立,实践本体论研究式微,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重新回归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以聚焦中国道路,提炼时代精神,凸显马克思哲学内含的历史维度、现实精神。  相似文献   

18.
杨芳 《理论探讨》2008,2(3):137-139
公共政策学与哲学的关系非常密切.哲学是公共政策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并规定着其价值方向.公共政策学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公共政策过程实质是政策主体和客体在实践基础上的适应过程;公共政策必须坚持公正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9.
中国和谐文化的思想资源、重要地位和正确导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和谐文化是一种以和谐为价值取向的文化形态。和谐文化渊源于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和谐思想,辩证法的宇宙观是和谐文化的哲学基础。和谐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核心理念的新概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和精神支撑。作为一定社会观念形态的文化,和谐文化对社会具有强大的导向作用。和谐文化的价值取向是以人为本,倡导协调、统一、稳定、有序的理念。  相似文献   

20.
金怡顺 《理论探讨》2003,3(4):99-101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一个深邃的理论命题,内涵极为丰富,它具有深刻的价值取向一、它是保证党的先进性的重要前提,是我党的最根本的政治价值体现;二、它是党的历史经验的价值凝结;三、它体现了我党三代领导核心的理论价值取向.其实现途径是一、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二、大力发展教育、文化、科技事业;三、继承和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四、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