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2010年已经翻开了新的篇章,新年伊始,人们总是对新的一年充满期待和希望。作为一直关注中国司法进程的学者,我和广大老百姓一样对2010年中国司法充满期待。这种期待大致可以用"多快好省"这几个字来概括。所谓"多",就是司法带给公众更多的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而公正永远是司法的灵魂。司法公正是老百姓满怀期待的事情,司  相似文献   

2.
"要让规范司法行为,促进司法公正真正落到实处,减少群众诉累,有效解决执行难的问题……"司法工作事关社会公平正义,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一直是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  相似文献   

3.
关于司法的学术研究长期以来一直被学界所忽视。在1996年以前,除了人们一直关注的如证据的认证等一类司法技术的研究外,已有的少量研究成果多表现为对“人民司法”的简单描述和对国外司法制度的介绍。司法未成为学者们的研究旨趣,甚至未进入其研究视野的原因,一方面与人们对司法“形而下”的理解相关,在这个意义上,司法仅被理解为是一个操作技术层面的事情;另一个方面,由于传统中国伦理型社会的“人治”特征使司法在结构和功能上都处于社会的边缘地位,而开始于近代的社会转型,其内在逻辑又使司法的现代化置于民族国家建设和经…  相似文献   

4.
如何实现国家刑事司法同民族习惯法的融合,改变国家法在民族地区适应性不足的状况,一直是理论和实务界探讨的重要议题。协商性司法的引入有效地弥合了二者的隔阂。协商性司法不仅能有效吸收民族习惯法中的积极成果,整合国家的民族刑事政策,更能让国家法关注纷争双方合法权益的双向保护,保持刑罚的谦抑性,恢复社会正义,使稳定和谐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5.
司法能动主义的历史演进与论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涛 《求索》2010,(11):158-160
司法能动主义产生于二十世纪上半叶的美国,它是伴随司法审查制度的发展而产生并发展的一种司法哲学。司法能动主义是指一种允许法院在不遵循先例的情况下,通过司法审查的方式发现立法的违宪行为,以司法判决的方式来保障权利、实现社会正义的一种司法理论。从产生之日起,司法能动主义就饱受争议,即便如此,在这种司法哲学观指导下,美国联邦最高法院通过司法权的运用,保障了社会公民之权利,维护了市民社会之正义,促进了政治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然而,对司法能动主义的运用,必须自觉保持司法克制,防止司法能动主义滥用所造成的社会后果,这样才能实现司法能动主义保障社会正义之职能。  相似文献   

6.
在社会治理中,司法调解作为人民法院参与和推动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内容,一直较受重视。人民法院只有在应用司法调解的具体过程中坚持法治化原则,坚守其法律底线,依靠司法技术和法学方法来重塑调解的制度气质,将法治贯彻到调解制度的精神内核之中,才有可能使司法调解在转型期发挥最大功效,实现其所肩负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7.
我国未成年人刑事司法保护问题一直备受理论界和司法界的高度关注。以"新社会防卫论"等理论为基础,借鉴国外未成年人刑事司法保护的模式、国际原则以及国外立法例,完善我国未成年人刑事法律体系,设置我国未成年人刑事司法保护机构,以期对我国的未成年人司法改革提供参考模式,甚为重要而必要。  相似文献   

8.
我国推行增值税制度以来,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一直是司法实践中一种较为常见的犯罪,屡禁不止,该犯罪类型对社会具有极大的社会危害性。通过对虚开增值税发票犯罪现状和特点的分析,从税务管理、加强增值税改革、社会宣传及部门合作等诸多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9.
司法权威在一个社会的强弱程度是追求法治国家法治程度的坐标。司法公信力是司法公正的基础,是司法权威追逐的首要目标。我国长期以来将司法公信力与司法权威隔裂,片面强调司法权威,忽略了司法公信力的建构。司法公信力的弱化趋势将损害法律权威,不利于社会法律意识的巩固和提高。同时应警惕"街头公正"异化而催生法律虚无主义的回潮和泛滥,冲击社会的安定与和谐的建设。因此,我国应加快司法改革以建构司法公信力。  相似文献   

10.
自1999年司法改革正式启动以来,改革路径之争一直持续不断。尤其是在2009年司法改革进入“第三季”前后,学者关于司法职业化与大众化之争甚为激烈。我认为这场争论的焦点基本上是一个伪问题,因为司法职业化虽然是改革前十年的共识,却一直停留于空喊口号。  相似文献   

11.
司法公信力是司法的生命力所在,也是全面深化改革在司法领域中的着力点。构筑司法公信力需要从社会治理高度对司法运作机制予以重新审视。合作司法是社会治理谱系下从管理向治理转变在司法中的体现。降低司法成本和实践司法公正是合作司法实践路径中的两个向度,统筹两者是合作司法之于司法公信力的意蕴所在。  相似文献   

12.
记者:今年8月,您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向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作了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官法》实施情况的报告。您在报告中说,今年6、7月间,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对法官法、检察官法的实施情况进行了检查。请问,进行这次执法检查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顾秀莲:司法工作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环节,是社会正义的最后的防线。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司法工作一直很重视。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加强了对司法工作的监督,2004年听取和审议了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加强基层法院、检察…  相似文献   

13.
司法一语与司法权不同。司法属于事实领域,司法权则属于规范领域。司法作为事实,既可以是纯粹事实,也可以是法律事实。作为纯粹事实的司法存在于社会司法之中,而作为法律事实的司法存在于国家司法之中。国家司法与社会司法在逻辑层面的差异在于,前者包含着国家垄断的合法暴力,后者则没有。从历史维度考察,国家司法孕育并诞生于社会司法的土壤中,并且,在国家司法于社会司法之间总是呈现出某种不可避免的张力。国家司法的出现意味着国家司法权的成型,两者互为因果。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翻供问题一直困扰着司法机关的执法活动。特别是恶意翻供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司法秩序,降低了司法效率,浪费了有限的司法资源。在侦讯工作中,如何采取合法有效的措施遏制恶意翻供现象的发生,既是一个常论常新的学术问题,也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15.
司法的公信力是保证司法价值得以顺利实现的条件,是建设法治社会的前提,也是提升我国新时期司法改革的重要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确立为推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对于深化司法改革意义重大。深化司法改革,内容涉及司法独立、司法公开、司法参与、司法监督、司法主体等制度。相对的司法独立是提升司法公信力的前提性要素;充分的司法公开为提升司法公信力提供了外部条件;实质的司法参与形成提升司法公信力的形式和要径;有效的司法监督是提升司法公信力的保障;高素质的司法主体构成提升司法公信力的载体和基础。  相似文献   

16.
“去年司法公开又迈进了一大步,更广泛的公开让司法机关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也让群众更加了解司法机关。”“司法机关全力推进矛盾化解工作,确保了司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取得新成效。”……2011年3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报告在代表中引起了强烈反响,热议的氛围在一直延续。  相似文献   

17.
正规范司法行为,是公正司法、高效司法和廉洁司法的必然要求和基本保障,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深化司法体制改革要求的重要内容。司法行为是否规范,直接关系到社会公平正义能否得到有效实现,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8.
"死刑不引渡"原则随着人权观念的兴起和废除死刑的趋势而逐步为国际社会所认同,中国传统上一直回避这一原则,给司法实践带来一定障碍。我国应当理性地接受这一原则,并且对国内立法作出相应完善,以配合越来越频繁的国际司法协作。  相似文献   

19.
编者按司法改革问题一直是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当前,新一轮司法改革已全面铺开,如何坚持司法体制改革的正确政治方向,不断将司法改革引向深入是本轮司法改革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基于此,本期推出司法改革策划专题,邀请相关专家学者针对司法改革的人事管理、跨行政区划司法管辖、审判权力运行机制、人权保障、司法公开等问题进行逐一系统分析,以期引起读者关注。  相似文献   

20.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一方面体现了刑罚的教育感化功能,另一方面也符合我国一直坚持的"教育、感化、挽救"的少年司法指导方针。若要使该制度发挥其优越的法律和社会效果,关键是明晰社会调查报告的法律属性。只有将定罪程序与量刑程序相分离,以独立的量刑程序为研究视角,结合社会调查报告所记载之内容,才能准确界定其属于量刑证据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