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我地区每当冬末春初,耕牛发生一种原因不明的蹄腿肿烂病。据1979年至1983年不完全统计,在7个县的79个大队中,罹病耕牛983头,发病率18.8~94.4%,死残421头,死残率35.7~43.2%。据了解广西其他地区亦有此病发生,且发病率有逐年增长之势,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目前对病因争议尚多。为此,我们从1980年至1983年4月,对本病进行了调查研究、鉴别诊断、病原分离和霉稻草饲喂复制试验,结果证明是由霉稻草引起的真菌中毒病。  相似文献   

2.
1979年以来,铜仁地区发生以水牛为主的蹄腿肿烂病,给当地农牧业生产造成严重的损失。作者采用自拟的中草药药方进行治疗,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一)发病情况 1.发病数:调查126头牛,其中水牛发病122头,占96.83%;黄牛4头,占3.17%。  相似文献   

3.
丁烯酸内酯作为牛苇状羊茅草烂蹄病(Fescue foot)的致病毒素,已有不少报道。但近年来,Kousuri(1970)应用纯丁烯酸内酯口服或肌注,Yates(1969)应用含毒的苇状羊茅草80%酒精分馏物口服或经瘤胃注射后,形成的病变部位显然不同。我们已用病区霉稻草分馏物作发病试验,证明对小白鼠、家兔和羊均有毒性作用,并可在羊体显示类似牛“烂蹄病”的变化。综上表明:含毒苇状羊茅草和霉稻草中存在特异的致病化合物。为探讨其致病成分,我们应用含毒霉稻草分馏物,分离致病化合物,经生物活性测定,认为分馏物中含NH基的小分子化合物及甾醇物质是牛“蹄腿肿烂病”的两个重要致病因子。  相似文献   

4.
陕西汉中地区的耕牛,多年来发生以蹄腿肿烂为主要特征的霉稻草中毒症。为进一步了解霉稻草中真菌情况及产毒真菌的种类,我们进行了调查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真菌的分离与鉴定 (一)采样 自1977~1980年,每年11月至第二年元月份,先后在耕牛“蹄腿肿烂病”发病县汉中、南郑、城固、勉县、洋县等五个县的35个生产队霉稻草垛采样,其稻草霉变色泽多为白色、褐色、粉红色或紫红色、黑色等,并都带有霉味。  相似文献   

5.
1985年秋至1986春,因饲喂霉变稻草,光山县14个乡的牛发生肿腿烂蹄病209头,占存栏总数的0.7%,死亡68头,致死率为33%,致残19头。采取综合防治办法,控制了本病的发生,并治愈122头。 症状 可分为三种类型:①轻型:不影响呼吸,体温、心跳和食欲,只表现为四肢或个别下肢轻微肿胀,行走困难,呈跛行,经治疗和改善饲养条件,逐步恢复健康:②重型:表现食欲减退。呼吸稍快,四肢肿胀明显,有一肢或两肢发生局部溃疡,开始流出淡黄色粘液,以后化脓,行走困难,一般病程在一个月左右;③极重型:食欲由减少到废绝,体温在病中期升高,后期下降,呼吸急促,心跳加快,病初四肢明显肿胀,  相似文献   

6.
(一)一般情况 1973年以来,我县主产水稻的江彰平原每年冬末春初都不同程度地发生耕牛“肿蹄病”。据三合、德胜、河西、让水等乡的不完全统计,共发病597头,其中水牛592头(死亡和致残188头),黄牛5头(致残1头)。10年来门诊收治留有完整病历的86例的统计情况为: 1.症状分类:并发干尾于耳41例,占46.7%;肿蹄干尾8例,占9.4%;肿蹄干耳13例,占15.9%;仅肿蹄24例,占27.4%。 2.病机分型:湿热证71例,其中水牛67例,黄牛4例;寒湿证15例,其中水牛14例,黄牛1例。  相似文献   

7.
《兽医科技杂志》1984年9期刊登了邓婉玲等同志的《耕牛蹄腿肿烂病病原的研究》一文,看后,感有不足之处。 耕牛蹄腿肿烂病国内发生较多,有关材料报道亦不少,同时,正如该文所说的“目前对病因争议尚多”。可是文内却不见有鉴别诊断的材料。作者在文中这样写道:“本病临床症状与伊氏锥虫病、坏死杆菌病、营养性水肿及冻疮颇相似,有的则与某些农药中毒表现相同。我们通过药物治疗试验和病变部位的检验加以鉴别”。从这段文字看,作者好象没有作专门细致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8.
笔者自1982年以来,试用防风散治疗耕牛烂蹄病13例,其中11例服2剂后痊愈,2例未治愈。现将治法介绍如下。 方剂组成 防风30克、羌活45克、独活45克、升麻30克、柴胡45克、葛根30克、当归30克、乌药30克、制附子30克、山药30克、连翘30克、甘草15克。若患牛有轻度发烧时,重用柴胡;食欲有减省加神曲;体弱者酌减羌活、独活用量,并加党参。每剂加水16斤煎至8斤,候温灌服。  相似文献   

9.
1979年11月中旬到1980年4月贵州省遵义地区湄潭等8个县(市)、33个区、68个公社、152个生产队,首次大批发生以水牛为主,表现跛行,蹄腿肿胀,溃烂,蹄匣开裂甚至脱落,耳尖、尾端干硬坏死等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散发病,共发病1033头,死亡271头。继后1980年11月中旬至1981年3月下旬,本病又再度在该地区的绥阳、遵义、湄潭、凤冈、桐梓、习水等六个县、24个区、42个公社、291个生产队发生,共发病768头,死亡159头,其中以绥阳县病情较为严重,发病514头,占全地区发病数的66.9%,死亡104头,占全地区死亡数的65.4%,为了明确病因,在前鉴别排除牛伊氏锥虫病、坏死杆菌病等及初步复制的基础上进行复制试验,现将结果报告于后。  相似文献   

10.
1979年11月中旬至1980年4月,我省遵义地区发生一种以水牛为主,以跛行,蹄腿肿胀、溃烂,蹄匣开裂甚至脱落,耳尖尾端干硬坏死等临床症状为主要特征的群发病,当地群众称之为“烂脚病”。先后遍及该地区的八个县(市),33个区,68个公社,152个生产队,共发病1033头,死亡271头。通过病情调查,临床检查,血、粪检验,病理剖检,微生物学检验,寄生虫学检查等鉴别诊断及喂饲试验后,初步认为与饲喂霉稻草有关。  相似文献   

11.
此项研究对几种镰刀菌代谢产物的毒性进行了研究:其结果:①从“烂蹄病”病区采取52份耕牛饲草,共检出真菌3197株,主要是曲霉属、镰刀菌属、青霉属、芽枝孢霉属和交链孢霉属等。其中镰刀菌(拟枝孢镰刀菌、半裸镰刀菌和木贼镰刀菌)的污染率与“烂蹄病”发生呈正相关;②从“烂蹄病”病区耕牛饲草上分离的10种53株镰刀菌的玉米培养物用乙醚提取,其中30份提取物使兔的皮肤出现反应。拟枝孢镰刀菌和半裸镰刀菌的玉米培养物及其乙醚、甲醇-水(95 5)提取物引起大白鼠和小白鼠中毒死亡。用其乙醚粗毒素腹腔注射两只健康杂交公山羊,出现了典型“烂蹄病”病征。  相似文献   

12.
1983年1月初到4月中旬,我县大批发生以水牛为主,表现跛行、蹄腿肿胀,溃烂,严重的蹄壳开裂甚至脱落,耳尖、尾端干硬坏死(结疤)等为主要临床症状的不明疾病。全县3.8万头耕牛中,共发病4998头(其中黄牛21头),死亡1049头。其中以芦溪等五个公社最为严重,发病3139头,占全县的63%,死亡649头,占全县的61.4%。  相似文献   

13.
从耕牛“黑水泻”病区筛选的禾谷镰刀菌8134(Fusarium graminearum),接种于灭菌的玉米粉培养基中,于28℃培养2周后,提取培养物所获粗毒素1 ml(相当于4g菌玉米),抑制豌豆发芽率为100%,1.65ml粗毒素致家鸽于50分钟内发生剧烈呕吐;猪食入150g菌培养物于1小时后出现强烈呕吐和拒食。基于以上生物活性测定指标,将此玉米培养物用乙酸乙酯提取,硅胶柱层析和硅胶CF薄层纯化,获得了与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 alenol CBD1)标准品薄层分析数据相同的毒素结晶。  相似文献   

14.
贵州遵义地区耕牛“烂脚病”,经调查,霉稍草人工发病试验、病原分离与鉴定、含菌饲料饲喂试验及其毒素提取鉴定,确认耕羊“烂脚病”是由镰刀菌毒素中毒所致。 (一)病原分离与规定 被检样品系采自绥阳、湄潭、遵义三个病区的发病牛采食之霉稻草,共20份。 样品用肥皂水搓洗,自来水冲净,无菌水洗涤5次,然后以70%酒精棉球拭干。剪成1.5~2厘米小段,混合后随机取小段,等距离点植于Czapek—DOX琼脂平板上,26℃温箱中培养4~5天,钓取可疑镰刀菌菌丝移植于PSA琼脂平板上,培养15天,镜检其纯度,如不纯则进行单孢分离。  相似文献   

15.
“珍珠病”就是浆膜结核,是结核病在浆膜上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过去仅在剖检后才有明确诊断。为摸索它的生前诊断方法,笔者从1980~1982年对苏鲁豫皖部分地区的626头耕牛进行结核检疫(阳性牛225头占35.94%,阴性牛281头占44.89%),将其中的阳性牛137头、阴性牛50头进行直肠触摸对比和屠宰检验,查出珍珠病牛40头,初步认为“直肠触摸  相似文献   

16.
《兽医科技杂志》1980年第6期登载的张友思同志关于“抽肾腿”病理和治疗一文,对该病的病因病  相似文献   

17.
从广西不同地区采集疑似鸡毒霉形体 (MG)感染的 46份病鸡病料中分离到 7个菌株 ,经分离培养、L形细菌检验、理化特性鉴定、血清学定型、人工感染试验以及PCR扩增检测等方法鉴定 ,确定 7个分离株为MG。  相似文献   

18.
太白县耕牛“黑水泻”每年秋冬季节均有不同程度发生,临床上以剧烈腹泻为特征,粪便恶臭如黑色水样,由于长期病因不明,故当地群众根据临床特征,将该病称为耕牛“黑水泻”。我们经过流行病学调查,临床与病理观察,并通过霉变草料中有毒真菌的检测及生物复制试验,基本明确本病是由镰刀菌毒素引起的霉菌性胃肠炎。  相似文献   

19.
猪霉形体病(Mycoplasmalpneumoniaofswine ,MPS)是由猪肺炎霉形体(Mycoplasmahyopneumo niae)引起的慢性接触性呼吸道传染病[1] ,对养猪业危害极大。笔者试图从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等方面对该病的监控和预警预报作一概述。1 病原学关于猪霉形体病的病原,早期有人认为是细菌,以后又有人认为是病毒,直到196 5年,美国的Mare等和英国的Goodwin等在无细胞的人工培养基中培养成功,证实其病原是霉形体,并将该病命名为猪霉形体病或霉形体肺炎。1973年,我国学者也从发病猪体分离到该病原。1.1 猪肺炎霉形体的形态特征猪肺炎霉…  相似文献   

20.
死亡鹅胚中霉形体的分离与初步鉴定邵国青,毛洪先,金洪效,钱建飞,樊素琴,夏庆凤(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南京210014)1983年,Stipkovits首次报道从患阴茎炎的病鹅中分离出霉形体,并用以复制出相同疾病,再次分离出病原。用15种已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