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欲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国的“文化土壤”是无论如何都绕不过去的.近年来,很多学者都对中国的“文化土壤”问题进行过一些探讨,也取得了一些有益的研究成果.但以往学者对中国文化土壤的研究视线基本上都停留在甚至可以说局限在中国儒家,思路远远没有打开.实际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土壤绝不限于儒家,其他流派的思想文化亦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例如中国的墨家思想即是如此.选取消费观作为“横截面”,着重分析马克思适度消费思想与中国墨家合理消费理念的内在一致性,意在说明中国墨家思想同样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文化土壤,而这一文化土壤亦是何其深厚.探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以生长的文化土壤将有利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2.
博览链接     
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词的由来等同于资本主义化马克思和恩格斯从1842年起创立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然而他们及其战友在很长的时间内都没有把这门科学称为马克思主义,因为马克思决不会同意这种突出他个人的提法。这一词的首次出现是19世纪60~70年代,当时俄国无政府主义者巴枯宁等人从贬义上使用“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者”。直到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逝世后,一些国家的先进工人和社会主义者为了肯定马克思在理论上的伟大贡献,才开始从褒义上使用“马克思主义”的提法。无独有偶。“列宁主义”开始也是由列…  相似文献   

3.
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学术界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展开了热烈争论。争论的一个焦点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是辩证唯物主义?有些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能称为辩证唯物主义。其依据是,马克思本人没有用辩证唯物主义来定义自己的哲学,只有“实践唯物主义”这个名称才是来自马克思的。还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马克思、恩格斯时代已经“内在地二重化了”,马克思的哲学是“实践唯物主义”,恩格斯的哲学是“现代唯物主义”,也就是后人所称的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只是恩格斯现代唯物主义的逻辑贯彻,它抛弃了马克思的实践唯…  相似文献   

4.
骆奎 《世纪桥》2011,(1):51-52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分析社会发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然而唯物史观自创立开始就被误读为一种“经济决定论”。对“经济决定论”的超越,以卢卡奇为代表的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和以阿尔都塞为代表的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分别走了不同的道路;早期西马的超越逻辑主要体现了现代西方人本主义的哲学路径,而阿尔都塞的超越逻辑则体现了科学主义的哲学路径。西方马克思主义对“经济决定论”的超越扩展了马克思哲学的讨论域,有利于回归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真语境;而马克思的历史观并不是把一切现象都还原成经济作用的历史决定论,它本质上是主客体统一的社会历史辩证法。  相似文献   

5.
人们在评价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李大钊时,特别注意到他与俄国民粹主义在思想与行为上的联系。美国学者莫里斯·迈斯纳教授认为李大钊1919年2月写的《青年与农村》一文,是“对俄国早期民粹主义精神最准确的表达”,并认为李大钊“正是带着这些民粹主义观点开始了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生涯,民粹主义也成为他的革命理论基础”,而这些东西,“都严重地影响到李大钊对马克思理论的解释”,并推测“毛泽东很可能受到了李大钊马克思主义观念中所夹杂的民粹主义观点的影响”。国内学者李泽厚先生认为李大钊在接受和传播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国外左翼学者开始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新的发展方向和道路,为此,他们组织了数十次国际大型学术会议。影响大的有:“国际马克思大会”,1995年9月,首届会议在巴黎召开,重点讨论马克思主义的前途、命  相似文献   

7.
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一个根本途径就是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乔纳森·沃尔夫的《当今为什么还要研读马克思》就是一本能帮助当代青年很好地理解马克思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不可多得的经典著作,是可以成为研读马克思著作“开始”的地方。作为青年人,阅读这本书有助于从源头上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有助于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改进学习方法,增强认识能力;还有助于激起重温经典的热情,获得前进的动力。  相似文献   

8.
张庆久  王晓明 《世纪桥》2013,(13):55-56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代课题,而大学课堂上很多大学生连马克思是哪国人都不知道,因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从“马克思”的大众化开始。结合多年教学实践,探讨了把马克思生平事迹引进课堂的灵活多样的手段、方式、方法,力争使学生在深入了解马克思生平事迹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真正产生兴趣和学习愿望并最终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9.
“后马克思主义”的概念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就以一种不太准确和规范的方式被使用着,究竟什么是后马克思主义,学术界有着不同的意见。一般来说,比较认同将“后马克思主义”作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后马克思主义的界定:一是把马克思、恩格斯身后的各种马克思主义均视为“后马克思主义”;二是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所有那些“非正统的”马克思主义称作“后马克思主义”;三是把苏联东欧剧变以后涌现出来的种种马克思主义归为“后马克思主义”。狭义上的“后马克思主义”的规定是非常明确的,它是由英国著名学者拉克劳和墨菲于1985年出版的《领导权与社会主义策略》率先正式提出,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一个概念、范畴,在人们的头脑中总和各种疑问交织着.“信什么?”“为什么信?”“怎么信?”这些思想扣子不解开,马克思主义信仰难以真正在人们头脑中确立起来.解决好这一课题,应将信仰内容划分类别,用目标信仰教育回答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终极关怀和终极归属的诘难;用理论信仰教育化解对马克思主义作为政治信仰合理性的质疑;用过程信仰解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疑虑.  相似文献   

11.
汪岩桥 《学习论坛》2005,21(10):40-43
主张“重回马克思”的学者们把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与苏联的哲学区分开来,再把马克思的哲学与恩格斯的哲学区分开来,还把“成熟时期”的马克思哲学与其他时期的马克思哲学区分开来,以求“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必须体现今天的时代精神,全球化与民族化是一种辩证的互动关系。实践探索和学理探究及其辩证互动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路易·阿尔都塞(1918-)是本世纪六、七十年代风靡法国国内外的“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也是自卢卡奇开始的所谓“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著名人物。他从六十年代中期开始,陆续发表了《孟德斯鸩:政治和历史》、《保卫马克思》、《阅读<资本论>》、《列宁与哲  相似文献   

13.
一、澄清对马克思有关理论的误解(一)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排除了科技工作者和经营管理者的劳动吗?有一些论著中讲,马克思认为只有体力劳动才是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一位有影响的学者在发表的文章中也说,“根据传统的政治经济学观点,只有物质生产部门的体力劳动才是创造价值的劳动”。还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排除  相似文献   

14.
恩格斯与马克思一样,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列宁指出:“在他的朋友卡尔·马克思(于1883年逝世)之后,恩格斯是整个文明世界中最卓越的学者和现代无产阶级的导师”。(《列宁选集》第一卷第86页)同样,恩格斯在创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方面也作出了自己的卓越贡献。下面,我试以马克思逝世前后两个阶段来论述恩格斯对创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所作的主要贡献。  相似文献   

15.
高放 《学习导报》2013,(13):52-52
通常说,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那么,“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提法是何时出现的,〉又是何时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作为党的行动指南呢?很多人并不清楚。 “马克思主义”一词,早在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就有俄国无政府主义者巴枯宁等人从诋毁或歪曲马克思学说的视角作为贬义词使用过,直到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逝世后,真诚敬仰马克思、信奉马克思理论的人士才开始从正面褒义上越来越广泛使用“马克思主义”一词。但是,当时各国工人阶级政党也都没有在党章中规定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包括1898年列宁参与创建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在内。  相似文献   

16.
李慧娟 《新长征》2006,(2):56-57
本体论作为哲学基本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经历了自然本体论、物质本体论、理性本体论之后,在当代遭遇了不同的命运。一方面,在一片“拒斥形而上学”声中,本体论被当作最应当从哲学中清理出去的东西;另一方面,一些人也意识到了“本体论”挥之不去的人性根据,出现了“本体论复兴”的趋势。在中国哲学界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中,对马克思哲学本体论问题的认识分歧也很大。主要集中在以下两点:  相似文献   

17.
恩格斯逝世后,恩格斯思想逐渐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关注的对象,尤其是对其晚年思想的研究兴趣逐渐增强,并形成了一系列成果。这些成果最终落脚点都是恩格斯思想与马克思思想的关系问题。因此,恩格斯和马克思的思想关系问题一度曾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研究的一个中心课题,也是近几十年来国外马克思主义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20世纪60、7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对立论"大为流行,8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同质论"与"对立论"争锋相对;在这个争吵的过程中,逐渐酝酿出了一种调和二者的"差异论"观点,并逐渐占据支配地位。深入解剖析这些观点的片面性,有助于正确对待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和发展中各自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视科学技术为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马克思最先断言:“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尔后,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哈贝马斯和中国马克思主义者邓小平对此都有所继承和发展,并分别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位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尽管两人在观点的表述方式、思想的理论来源等方面有某些相同之处,但由于哈贝马斯和邓小平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内涵、意义、作用的不同理解,二者最终导致不同的理论归宿和实践指向.即便如此,他们的思想也都给我们以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哲学”、“实践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之一的马克思的思维具有明显的实践性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马克思哲学思维的这种实践性特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形成的思维前提。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是这一思维的最终理论成果,是这一思维的理论化、系统化,是这一思维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结晶。马克思的哲学思维的实践性,对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从一定意义上讲,没有马克思哲学思维的实践性,就没有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也就没有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革命。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核心和基础的崭新的现代唯物主义哲学.但如何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概念,一直是近年来哲学界争论的热点之一.许多学者在如何认识和看待实践的问题上见仁见智,意见纷纭.尤其对如何理解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所阐述的实践观,更是诸多学者关注的焦点.王金福先生在《马克思在〈提纲〉中所说的“能动的方面”是什么?》(原载《唯实》1997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研究》1997年第8期全文复印.以下简称王文)一文中提出,应将《提纲》中的“能动的方面”解释为人的实践活动的方面,以及关于主体创造性活动的思想和实践的观点.对于这种观点,我觉得仍值得研究和商榷.从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全面理解来看,我认为这种解释是不准确的.为了在这个问题上得到明确认识,本文拟从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全面理解出发,阐释其应有的内涵,并对王文中的一些观点提出自己的商榷意见,以求教于王先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