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民导刊》2004,(1):M004-M004
“宪法不是预测未来。”中共著名理论权威逢先知5年前在中国第三次修改现行宪法时对记者说,“修宪是对改革开放实践和成功经验的肯定,并把它上升为国家意志。”5年后的今天,由于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对现行宪法的第四次修改再次成为必然。全国人大常委会2003年12月22日起开始讨论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并已形成议案,修宪步入法定程序。然而与以前三次宪法修改明显不同的是,  相似文献   

2.
两会热词     
每年都开两会,每年都会有一些热词出现。今年两会中也出现了一批热词,如“修宪”、“国际竞争力”、“和平发展”、“三农问题”、“科学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以人为本”等。今年的热词,有几个特点:一是实在,不花哨,没有“文字游戏的痕迹”;二是“咱老百姓口头常说的话”;三是“关键词”都关乎国计民生。“修宪”是全国人民特别关注的大事。宪法也有一个与时俱进的问题,此次修宪根据党的十六大精神,把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国家政治和社会  相似文献   

3.
新的宪法修正案草案已提交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审议。自从2003年3月党中央部署修宪到现在,时间足有一载。整个工作过程表现了如下的主要特点。一、在党的领导下修宪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正是党的性质及其所处的总揽全局的执政地位,决定了她必须也有可能领导修宪工作。这次同以往的修宪一样,都由中共中央启动,包括成立修宪领导小组以及提出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党还确定工作  相似文献   

4.
台湾当局今年4月通过了“宪法增修条文”,并决定在明年初进一步修改“宪法”。本文就此作一些探讨,求教于大家。一、修宪的原因台湾当局“修宪”的直接原因是内部政治斗争所引发的政治资源再分配和人民对民主政治的迫切要求。蒋经国逝世以后,强人已去,原“动戡体制”所维系的“权威主义体制”走向瓦解,国民党内部、民进党为代表的反对党以及台湾人民都提出终止“动员战乱时期”废止《临时条款》,进行“宪政改革”、落实“民主政治”的强烈要求。台湾当局不得不放弃以往以“充实中央民意机构”和修改《临时条  相似文献   

5.
如果说“八二宪法”被公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好的一部宪法”的话,那么其中的“第九十一条”恐怕就是最难取得社会各方面一致认可的条款。从30年前这一条款的酝酿、形成到今天的宪法实践,对其的争论就一直未停止过,且这一条款还成为近年来全国“两会”代表和委员提出修宪建议最多的条款——这一现象值得反思。特别是在今天纪念“八二宪法”颁布30周年的时候,更有必要结合中国30多年改革开放与民主政治发展进程,回顾这一条款的形成与内容,以期待中国未来的宪法建设之路走得更加理性、科学。  相似文献   

6.
有了宪法 ,不一定就是宪治 ;没有宪治 ,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法治。我国宪政实践 ,任重道远●立宪制度 :1 954年制宪活动确立的模式——党要领导制宪 ,又不宜直接制宪——精神和原则贯彻在尔后屡次修宪过程中。●修宪制度 :1 982年修宪以来 ,修宪程序基本上步上了法制轨道。应对实体性内容的修改有所限制。修宪程序、技术仍有需要探讨和改善之处。●释宪制度 :释宪主体应履行职责 ,审时度势作出宪法解释。需要规范释宪制度。●行宪制度 :有必要设立一个实施宪法监督的主体机构 ,以落实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宪法实施的职责。●违宪审查与追究制度 :…  相似文献   

7.
周叶中 《政策》2004,(5):53-55
2004年3月14日,我国现行宪法的第四次修改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顺利通过。这次修宪,始终贯穿着“与时俱进、继往开来”的时代精神,体现着“解放思想、发展生产力”的时代要求,对于弘扬宪法精神、树立宪法权威、加快社会主义宪政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8.
信息平台     
我国第四次修宪六大特点《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是对现行宪法部分内容进行的第四次修正。这次修宪,从启动到提请全国人大会议审议,历时整整一年,工作中体现的几个主要特点非常明显。一、坚持党的领导。二、充分发扬民主。三、遵循法定程序。四、从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出发。五、坚持宪法的适应性和稳定性。六、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信息吕忠梅被评为2003年度“《中国妇女》时代人物”由中国妇女杂志社主办的2003年度海内外有影响力的“《中国妇女》时代人物”评选近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揭晓,全国人大代表、…  相似文献   

9.
《今日民族》2004,(2):63-64
1.依宪治国在修宪的大背景下,依法治国被胡锦涛总书记定义为首先是依宪治国,强调必须牢固树立宪法至上的意识,把宪法权威作为依法治国的精髓始终贯穿到法制建设中。中国公民开始以维护宪法的态度,从强调个人基本权利到提出某条地方政策合理吗等少数人窃窃私语,渐渐汇成了在中国大地回响的声音:“对违宪行为说不”,公民的护宪热情进一步高涨。我们已经认识到对宪法的维护,建立制度化的违宪审查机制在社会各界和全体公民坚定而沉着的努力下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2.以民为本这是一个新春开始不可忽视的名词,一些新的法规在这个词的主导下开始实…  相似文献   

10.
台湾现行所谓“中华民国宪法”是中国内战前夕特殊政治条件下的产物,不同立场的政治力量对其态度也明显不同。国民党撤退台湾后,随着政治条件的变化,一直图谋“修宪”扩权。雷震作为最坚定的宪政主义者,坚决反对。他认为宪法之本在于自由民主;“中华民国宪法”总体上体现了自由民主的精神,是一部值得维护的“宪法”;其暴露出来的体制设计缺陷,不在于没有贯彻“全能政府”的理想,而在于未能完备确立三权分立的现代政治架构,尽管如此,只要有落实“宪法”的诚意,在实践中可以得到纠正。他坚持“宪法”的实施,“护宪”和“修宪”固然都有必要,但“护宪”比“修宪”更重要。他本人以《自由中国》为阵地,为维护“宪法”尊严作出了不懈努力,并付出了沉重代价。雷震的“宪政”思想应该值得当代台湾频繁推动所谓“宪改”的人士回味和反思。  相似文献   

11.
新闻集萃     
1.修宪 12月12日,中共中央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14项修改宪法建议。这是这部国家根本大法21年来的第四次修改。 1988年修宪:为“私营经济”正名,明确规定了私营经济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中的地位,肯定了它的积极作用,对推动其进一步健康发展无疑具有巨大影响。1993年修宪:为“富强”奋斗 ,继“私营经济”之后再为“市场经济”正名,明确表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变革进一步深化。1999年修宪:为“法治”鼓与呼 ,“依法治国”入宪。2.温家宝出访温家宝总理于12月7日至16日对美国、加拿大、墨西哥…  相似文献   

12.
1982年制宪及4次修宪“路线图”,主动脉流淌着“限制公权,保障人权”的基因。宪法公布实施30周年,已步入成熟、稳健的而立之年。如今,公民宪法意识日渐累积,越来越多的公民运用宪法维护合法权利,宪法文本走进公民的政治和社会生活。宪法精神和公民力量良性互动。让人们触摸到宪法的力量。  相似文献   

13.
吴传毅 《湖湘论坛》2008,21(3):62-65
宪法古已有之,从古代到近代再到现代,其内涵在不断演进。古代宪法和近代宪法的作用比较鲜明,易于高度概括。古代宪法更多的表现为国家活动的总章程,近代宪法侧重于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现代宪法继承了古代宪法和近代宪法的内涵,又赋予了时代特色,其作用表现出多重化倾向,不易于高度概括,从调整的社会关系看,它调整国家一切重大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14.
党是树立宪法和法律权威的关键□孟基常宪法和法律是否有权威,能否保证实施,关键在执政党。邓小平要求全党直至中央都要自觉地把自己的一切活动纳入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任何党员包括党员干部,都要遵守“公民在法律和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党员在党章和党纪面前人人平等”...  相似文献   

15.
党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与切实树立宪法和法律的权威□李秋生何绍仁法律若没有权威,则形同虚设。要保证法律的有效实施,最重要的是要在全社会切实树立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勿庸讳言,这个问题的解决,关键取决于党能不能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带头模范遵守执行宪法和法...  相似文献   

16.
把“戒严”改为“紧急状态”成为 2 0 0 4年修宪的焦点之一。本文从五个方面对紧急状态入宪进行宪法学思考 :紧急状态的内涵和外延比戒严更能反映社会现实的宪法要求 ;将戒严修改为紧急状态是宪法职能转变的标志之一 ;紧急状态入宪使得国家紧急权具有正当性 ;紧急状态入宪整合了我国现有法律体系中的各项具体紧急状态立法 ,为制定《紧急状态法》提供了宪法依据 ;紧急状态入宪丰富了宪法秩序的内涵。  相似文献   

17.
公民期待已久的第四次修宪从八个方面对我国《宪法》加以修改、补充和完善。其中,最大的闪光点是将“人权”写入宪法。人权入宪,这在我国宪法史上是一次历史性的突破。这次修宪赋予了公民更广泛的权利,将给国家政治生活带来显著的变化,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正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这是宪法制定以来的第5次修宪,包括12个方面内容,其中涉及到重大制度的有:国家主席任职方面的,设立国家监察委员会,设立宪法和法律委员会,赋予设区的市人大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权限。此次修宪意义重大而深远。一、宪法实施的理念(一)法律至上理念法律至上是法治的标志,它要求:  相似文献   

19.
2003年12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全票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草案)》,决定提请今年3月5日召开的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审议。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是所有社会成员的最高行为准则。正因为如此,修宪不仅关系到我们国家、我们党的前途和命运,也是我们每一个中国公民政治生活中的头等大事。关心修宪、参与修宪,也是公民神圣的政治权利和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我们特别编辑了法学界的几位专家、学者撰写的有关修宪的文章,希望对大家学习、理解宪法修正案(草案)的内容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0.
前瞻今年“两会”,修宪成为最受瞩目的议程之一。 从1982年宪法到现在,21年中,我们处在一个大变革的时代,社会处于转型时期,这种改革力度很大、面很宽,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等各种制度。因此,多次修改宪法是特殊条件下的特殊要求。 2004年3月5日,又一个春天到来的时候,中国的法制建设将迈出比以往更为坚实的脚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