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鲁迅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之一,无论是在学术著作上还是在文学创作上,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体现在他的著作和作品中的战斗精神,对西方传统文化尤其是古希腊文化的继承以及他对神话传说的运用,是一个比较特别的现象。本文从古希腊的文化谈起,试图梳理古希腊文化对鲁迅学术及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晚清著名的文艺评论家刘熙载在其《艺概》一书中,对于李白的诗歌给予极高而又准确的评价,并且极富创意。这主要表现在他认为太白诗以《庄》《骚》为大源;太白志在经世,而诗多出世语;太白诗放言实是法言;太白诗思精而韵高,时有独得之句等。  相似文献   

3.
从外国的渊源来说,鲁迅的文化批判、进化论、对人的尊严和自由的尊重等,都受到西方批判现实主义思潮与西方尼采哲学等的影响,其创作方法和表现手法也可在西方现代主义创作中找到来龙去脉。在中国的文化渊源方面,“文以载道”、人和文的一致、反省精神等传统思想在鲁迅创作中多有体现,而鲁迅艺术上的诗化体式、不拘一格的形式以及精警传神的语言等,也无不与中国诗的传统和先秦诸子的散文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唐末宋初的传奇人物陈抟是道教中的著名人物。黄钊《道家思想史纲》称:“陈抟是我国五代至北宋初期一位承上启下的内丹大师,他的内丹理论,奠定了宋以后道教内丹学的基础,在道教史上享有重要地位。”评价颇高。另一方面,陈抟又是一位儒学大师,他的学术思想直接孕育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这“北宋五子”。陈抟,以他博大精深的学术思想,成为有宋一代学术(包括儒学和道教)的滥觞和发韧,从而奠定了他在北宋文化史上的崇高地位。1.融合儒道的宋学先驱宋学至“北宋五子”始大为昌盛,而他们的学术根源却离不开陈抟。陈抟以《先天图》传种放…  相似文献   

5.
清代文化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具有十分特殊的地位,化汉与汉化、右文与禁文、汉学与宋学、集成与反思是认识清代文化的四个基本维度.清代文化的基本结构是满清文化与汉人文化并存,化汉与汉化双向互动,但总体而言却是汉化为主,化汉为辅,结果则是满归于汉.清代统治者以稽古右文为基本政策,而这些政策无不是提倡与禁锢、搜罗与收缴、收录与刊落、建设与摧毁的矛盾集合体.清代文化中,汉学十分发达,宋学也同样兴盛,但两者并未融合一体,化成“清学”.在右文与禁文政策的影响下,清代文化明显地显示出集成与总结的特征,然而,明清变易、清末的国门打开等又提供了新的思想资源与动能,使得清代文化自始至终具有反思与批判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从义和团与戊戌后政坛权力之争、与御前会议权力之争、与“议和”时权力格局的微妙变化、与新政时期权力新格局的形成四个方面,围绕晚清政坛各派政治势力的权力角逐进行了较为客观的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7.
明末清初的黄宗羲是位著作宏富、思想深邃的学者.但直至其殁后二百余年,他的思想才在晚清发生实际影响.透过其时人们对黄氏学术的不同评述,可以更深切地了解和认识晚清社会与思想.  相似文献   

8.
阎镇珩是晚清湖南著名学者、教育家,一生学术成果丰硕。学术成就的取得受世代业儒的家风、湖湘先贤学风的影响及个人的勤奋好学。主要体现在史学、文学等方面,其史学成果具有经世、博古通经的特点;文学则以坦荡浩落、涵蓄宏深,发挥盛大见长。阎氏的学术成就深得当时与后世学者的盛赞,也是我们当今学界的楷模。  相似文献   

9.
周诒蘩是晚清时期湖南地区女性文学创作成绩突出的一位闺阁诗人.她的词集<静一斋诗馀>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在思想性、艺术性上均具有独特性.  相似文献   

10.
明末清初,我国学界出现了一股摒弃宋明理学、竞尚古经的思潮,延至乾嘉,终成气象,史称:朴学思潮。很久以来,人们亦习惯以“汉学”名之。其实,清儒标榜“汉学”,并非单纯地意指汉代学术,而是在张扬一种崇尚,于内表现为学术理念,于外规制为学术范型,亦即形式上以考据为正统,观念上推崇汉儒经解,本质则是求真,同时还表达了强烈的“非宋学”含义。朴学的“汉学”化改造,完成于乾隆年间,最典型的标志是惠栋峻立汉学家法,可用二十字简括,即明源流、笃信汉、从古字、审古音、谨遵古训、鲜下己见,使考据学问有了明晰的规格,并为学界公认。峻立汉学家法使清代学术上了一个台阶,它既衔接了先导大师的反宋学传统,又抬升了治学的规格,改变了汉宋芜杂、规法不严的混沌状况,为朴学自主成军、出一宗派,继而占领全学界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现当代美学形态中,王星拱可算独特的一支。梁启超、蔡元培、王国维属于人文色彩比较重的一支;朱光潜、宗白华属于人文和科学结合的形态;王星拱则属于坚定的科学派。并且是这派美学的始作俑者,可惜这派美学的贡献至今学术界研究很不够。王星拱认为美学就是研究艺术的科学;美严格地限定在感性和情感范围,因此,他讲的美学是拿科学的态度研究美感。从王星拱详加讨论的这些客观性的材料(雄健、阔大、悠久、众多、流动、秩序、连轴关系)来看,他对美的看法应该属于主客体统一的观点,他既肯定这些“外在客体”作为审美材料的先决条件,又主张人的主观对材料的加工的结果——艺术=美。王星拱的美学思想太局限于经验领域,他虽然也讲美感需上升到理性层面。但他讲的“理性”是在经验范围内的。王星拱美学突出了逻辑和科学,而对精神科学的形而上有所忽略。  相似文献   

12.
钱穆是现代新儒家的著名学者,虽以史学成就著称于世,但其文学修养也相当深厚。在文学研究方面,他熟知中国古代文学的底蕴与精义,其阐释和分析,显示了绵长修远的诗学精神。在文学之根、和合之美、人生诗化等方面,钱穆汲取古代文化的母乳,在此基础上丰富现代文论言说的底蕴,学术目标变得具有理性的可感性和可握性,其充满历史意识与诗心情趣的文学观念,彰显了一种有根的中国诗学。  相似文献   

13.
Asa pioneer, Wang Xionggong stands out among modern Chinese aesthetics schools, due to his adherence to science-dominated aesthetics, in contrast with Liang Qichao, Cai Yuanpei and Wang Guowei who are devoted to humanistic aesthetics, and Zhu Guangqian and Zong Baihua who combine humanism and science. Regrettably, researches into Wang’s aesthetic theory are far from deep. Wang advocates thataesthetics is an art-research science, and beauty is strictly defined as senses and feelings. So his aesthetics is a scientific research of aesthetic perception. By analyzing his attachment to objective materials such as masculinity, inclusiveness, expanse, multitude, mobility, orderliness and connectedness, he is proven to belong to the school of blending and balancing the objective and the subjective, accepting the ‘external objects’ as prerequisite for aesthetic materials, and insisting on the subjective processing and its results, equating art to beautyfinally. Wang’s aesthetics is confined to empiricism despite his mentioning of aesthetic perception ascending to rational realm. Thus, he is characterized by highlighting logic and science while neglecting the metaphysics within spiritual science.  相似文献   

14.
韩愈为中古思想文化转型的重要人物,钱氏秉其“以变为常”之文学史观,于文本细读之中,推知昌黎之双向接受,并进而体察昌黎为诗文转折关捩原因之所在,同时秉同情了解之态度,于昌黎言行之不合处作平情之论。钱氏论韩出以札记形式,故而形式略觉零散,但细味之,则系统而有条理与钱氏解诗之范式有本末并照之趣,可由此而知钱氏谈诗之“一以贯之”者,并可于钱氏之性情作玄想之体会。  相似文献   

15.
窦蒙、窦臮兄弟是代北鲜卑文化传统在中唐承续的代表人物,他们合力完成的《述书赋注》是唐代书学的扛鼎之作之一。在汉族文人书家辈出、书法实践与书学理论高度繁荣的唐代,这样一部辞藻雄赡、理论精深,并有体例创新的书论巨著出自于鲜卑后裔之手,既是胡汉文化交融的产物,也是窦氏的书法传统与时代文化共同孕育的成果。细绎《述书赋注》的文本结构,是由《述书赋》、注、《字格》和《题述书赋后》四个部分组成,其在东汉以来的传统书学著作中,产生了一个创新的著作体例,由此推动书学著作成就的创新。具体来说,赋与注的结合,造就了一部汉唐间规模最大的周秦书家传记体书学史巨著;引史注法入于赋注,造就了第一部史注体书学史巨著;《字格》的产生,又造就了第一部具有传统书学概念体系建构意义的书学论著。《述书赋注》的产生,是对汉唐间文化与学术传统的遵循和发扬,是魏晋以来的民族融合与文化发展在唐代、在书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16.
围绕现代立国,钱穆一生进行了多重层面的学术和思想探索.钱穆强调世人应客观认知自身所处的时运和环境,这需要认真对待中国的历史传统和现实,反省唯西方马首是瞻这一现代中国的病理根源.立国形势、立国规模、立国精神和立国理想,构成了钱穆历史政治哲学的核心范畴.其立国思维的特质,在于对历史政治传统的同情理解和内在批判涵括了一个富含...  相似文献   

17.
立足于文献诠释的角度观察,汉宋治学方法之对立展现为还原性诠释方法与创造性诠释方法的歧异。然而,在孟子的诠释思想中,以上两种诠释方法却是有机统一的。两种方法的调融使二者均能够扬长避短地发挥其效用。  相似文献   

18.
孙权赤乌元年(238)诛杀"校事"官吕壹,并下诏罪己,此乃孙吴政治史的一件大事。嘉禾(232-237)以来,校事吕壹不断制造冤案,对顾雍、朱据、陆逊等士大夫代表人物进行残酷的打击和迫害,引起了士大夫社会的激烈抗议,孙权不得已而诛壹罪己。吕壹乃一"小臣","校事"也为卑职,其一度嚣张,在于孙权之幕后操纵与支持。孙权此举,意在强化君权,阻遏儒学世族势力的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9.
《阅微草堂笔记》属稽异闻之书。方法论上,《阅微草堂笔记》反映出实用主义与治学立场、正统政治伦理与学术理念的不自觉矛盾,而作者本人的思想则存在着汉学、宋学,事功、性理,实务与空谈,情与礼间的自觉调和。表现在作品中,实用主义羼入比例趋低,其真理价值遂从"积极的错误"升为至少是"消极的正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