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于淼 《学理论》2011,(16):48-50
民生问题关系国家发展与社会和谐,高度重视民生问题是我们党和国家一以贯之的理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生问题得到了显著改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民生问题也在改革发展中不断变化。如今的民生问题,已由过去单纯注重物质生活需求转向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要求并重。当前,党和国家政府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就业是民生之本,教育是民生之基,分配是民生之源,社保是民生之依,稳定是民生之盾,民生问题已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迫切需要解决。  相似文献   

2.
张玉玲 《学理论》2011,(30):48-49
民生是国家和社会组织活动的基本内容和根本目的。民生问题是民生领域中的突出矛盾,是社会价值和利益分配不和谐的表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一直关注民生和重视民生,为改善民生和解决民生问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见性的民生思想,积累了丰富的解决民生问题的实践经验,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来阐述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对解决民生问题的探索。  相似文献   

3.
构建和谐社会重在解决民生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生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问题,只有解决好民生问题才能保持社会的安定、稳定、和谐。民生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保障条件和基础条件,解决民生问题重点要做到:重民生、保民生、安民生、强民生、和民生。  相似文献   

4.
杨兴林 《理论探索》2012,(1):68-72,102
着力改善困难群体民生既是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价值追求,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任务。我国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社会的整体民生得到了重大改善,但仍然存在相当数量的困难群体。现阶段,进一步解决困难群体民生问题既极其重要和迫切,又有特殊的难度和条件。立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着力改善困难群体民生,根本途径仍然是要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努力增强综合国力,同时要积极创新收入分配制度,坚持公平与效率并重。在此前提下,关键是立足民生问题的公共属性,牢固确立公众在解决民生问题上的主体地位;转换问题的解决思路,民生政策设计首先应以改善困难群体民生为思维原点;针对困难群体的民生实际,创新公共服务方式,对症施策。  相似文献   

5.
解决民生问题是最大的政治,改善民生问题是最大的政绩。新时期,政府和民众关注的焦点是民生问题,解决民生问题是政府工作的中心。因此,政府应该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坚持民众本位的政府价值取向,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和改善民生。  相似文献   

6.
许端 《学理论》2013,(22):91-92
民生问题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是社会建设的核心命题。科学认识当前中国的民生问题,是我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始终坚持以民生为本、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关键前提和重要基础。主要介绍了民生问题的现状、产生的原因、与社会建设的关系,从而提出解决民生问题的举措,为我国顺利进行社会建设尽一点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7.
曾峻 《党政论坛》2012,(7):12-14
民生就是人民的生存、发展,民生构成社会生活的最基本内容。民生问题是指民生领域中的突出矛盾,主要是人民的生存、发展问题,是社会价值和利益分配不和谐的表现,表现为具体的社会问题、经济问题,它是社会的永恒主题。  相似文献   

8.
以胡锦涛为代表的新一届领导集体高度重视民生问题,将之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和改善民生,成为一切工作的核心和出发点,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科学发展、求真务实执政理念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9.
论民生保障与政府公共性的重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生问题凸现在一定程度上是政府“公共性”缺失在民生领域的反映。改善民生状况,是中国社会目前十分迫切的问题。民生问题之解决与政府行为密切相关,解决民生问题,提高政府民生保障水平,必须重构政府公共性。重构政府公共性的途径,一是加强行政伦理建设,确立和弘扬公共精神;二是不断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大力加强法治政府建设;三是不断健全完善社会政策,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四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服务型政府建设;五是不断提高公共政策的公共性。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生状况得到明显改善,老百姓实现由贫穷到温饱、再到小康的历史性飞跃。但由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因而仍然存在一些较棘手的民生问题。新时代要有效解决民生问题,必须以习近平民生思想为指导,做好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等方面的民生建设工作。  相似文献   

11.
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党中央确立的执政新理念。以人为本,就要关注民生;关注民生,就必须有真举措。民生问题无小事。处处留心皆民生。当首,诸如住房、医疗、教育、就业等等也是民生问题。涉及百姓切身利益,社会关注度极高。稍有不慎,就会引发社会矛盾。因此,在改革中,在出台政策时,都  相似文献   

12.
民生的政治属性、价值意蕴与政府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生问题既是当前党和政府的施政重心,也是学界的理论热点。从人类政治生活的基本目的、民生问题的解决始末以及政治系统的良性运转等角度来看,民生在本质上具有政治属性,民生问题也是政治问题。进而,由民生而至民生政治,其价值意蕴凸显发展成果全民共享、人的尊严幸福以及富民利民的政治目标。由此,政府在民生建设中至少要担负四重责任:以均等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作为民生建设的基点;以公民的利益诉求作为民生建设的依据;以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作为民生建设的推手;以民主建设与民生建设互为杠杆。  相似文献   

13.
协商民主:一种增进社会和谐的政治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社会变迁的角度看,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以来,中国政治社会经历了一个转型的过程:在经济体制上,从僵化的计划经济走向了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在政治理念上,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走向了以建设民主法治、服务民生的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社会蓝图上,从落后的传统农业社会走向了中等发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在文化形式上,从单一的革命文化走向了多元的和谐文化.  相似文献   

14.
社会建设问题凸显发展新要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民生问题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存和发展问题,解决民生问题必然离不开民主政治的发展。因而研究民生问题,不能就民生谈论民生,而要紧密地联系着民主政治的发展来解决民生问题。在社会建设凸显的背景下,尊重和保障人民群众的社会福利和人的持续发展等社会权利的要求凸显了;在社会建设凸显的背景下,尊重和保障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包括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问题凸显了。  相似文献   

15.
"第三条道路"社会福利观是处理"老左派"与"新右派"福利争论的理念创新,它力图摆脱"左与右"两派对某些基本福利概念之间非此即彼的攻讦。改革开放30多年,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社会转型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尽管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生事业,但以解决民生问题为己任的社会政策仍有很多不足。我国的社会政策履行时代使命需不断改革创新,走出一条科学合理的中国特色社会政策之路。  相似文献   

16.
<正>民生问题是社会安全发展的基础,也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关键。认真履行检察职能,保障民生促进和谐,是新时期检察机关面临的重要课题。检察机关要不断创新工作机制,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才能够维护、实现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一、以关注民生为切入点,强化以人为本的执法理念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求,也是检察工作的基本要求。检察机关要坚持"立检为公、执法为民",牢固树立亲民理念,各项检察工作都应该着眼民生、保障民生,把维护人民群众权益作为检察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下大力气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保  相似文献   

17.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蓝燕 《学理论》2009,(21):69-70
改革开放30年来,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始终是推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各级政府和领导者应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高度重视民生问题。从观念创新、体制建设,发展经济、建立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着手,把改善民生落到实处,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8.
公共物品及公共物品问题的研究是公共经济学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民生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个核心问题,民生问题的实质是公共服务的解决。从公共物品问题的解决思路出发探析民生问题的解决办法,应从三方面入手:第一,从解决公共物品问题关注公共物品的配置的思路,可以得出民生政策的完善是民生问题解决的重要保障;第二,从解决公共物品问题需要关注公共物品的供给的思路,可以得出民生体制的完善是民生问题解决的重要举措;第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中,创造"民生之车",使社会成员有"便车"可搭。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3,(1)
民生问题是关系到国民的生计与生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利益问题。要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同时必须坚持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内在统一,必须始终坚持把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国内需求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5,(26)
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注重研究和谐社会和民生问题的相互作用,是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完善民生问题的重要体现,民生问题越来越被重视。基于对中国民生状况的分析,从民生思想的构建到民生效益,更进一步对民生问题加以研究。解决民生问题的对策是:建立健全民主机制;注重社会公平;多方促进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