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内圣外王新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内圣外王之说,是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它的多样性与相对性、效用性与理想性、冲突性与融合性三特色,厘清了中国“内圣外王”理念的发展理路,凸现了各个阶段错综复杂的关系及其各自的特色,揭示出“内在外圣”的内在意蕴。自身缺陷以及价值理念,终极关切,从纵横互补中梳理中西古今内圣与外王张力和融突,使现实的伦理道德建设与国家民族的事功伟业得以协调平衡。  相似文献   

2.
智旭以佛教唯心论解“大学”,认为“大”即“心”,且兼有“能”、“所”两重属性;探其源可知,其背后的理论根据为天台宗的“一念三千”说.由唯心一元论出发,智旭非“三纲领”之说,认为“大学”即“一纲”,为“明明德”;“明德”既居绝对本体地位,必然要求慎重对待,故其又有“慎德”论.至于“八条目”,智旭则只重“内圣”之条目而轻“外王”之条目,甚至要求本“内圣”而破“外王”.如此解读既无文字训诂依据,又有违儒家义理,然智旭全部着眼处仅在于藉儒家之言说佛家之理.  相似文献   

3.
董晖 《理论学刊》2003,(2):141-143
道家哲学的意旨在于通过探讨道的特性 ,揭示人所具有的特性 ,并由此设计、展示一条人生存发展的路径 ,借以消解各种社会纷争对人的缠绕 ,使人得到幸福安宁 ,最终达致人与道合一的境界 ,实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所以 ,道家哲学虽然不乏消极无为、厌世避世的表述 ,但在精神实质上应是一种“内圣”与“外王”兼备的学说。  相似文献   

4.
雷信来 《世纪桥》2009,(19):60-62
中国传统社会是宗法伦理型社会,政治泛道德化和道德泛政治化是它的典型特征。这种社会在政治制度的设计上对专制王权没有任何约束,诚然专制王权在道德方面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然而历史事实已经证明用道德制约权力是不可能的。由于“内圣”与“外王”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致使“内圣外王”的理想化为鸟托邦,而真实的社会状态则是“外王内圣”。要想摆脱“内圣”与“外王”二律背反的窘境,只能另辟蹊径,寻找其他的批判武器。  相似文献   

5.
理学开山周敦颐:开理学内圣意境之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宗贤 《学习论坛》2006,22(9):55-59
宋代心性义理之学,实际上是由周敦颐发其端,而后张载、二程等继之,才使儒学大昌,所以后世都以周敦颐为理学开山。周敦颐“发心性义理之精微”,除了指他对理学“心性义理”体系的奠基,也包括他对儒家内圣意境的体悟和求圣的践行。正是这两者的结合与融通,使他开启了理学内圣意境之先。  相似文献   

6.
"大学之道"本质上是一种个人与社会、个体"内圣-外王"的和谐伦理精神。它的当代价值就是让我们在科学发达的现代,重新反思现代性,重新认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运用生态观点,实现"自然—人—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7.
王飞 《学习月刊》2013,(2):32-33
养德与成德是宋明理学的中心议题,程朱注重德性“出于天”,而王阳明则强调德性“系于人”,前者赋予德性以先验性质,诉诸于外一“格物致知”,后者则视德性为良知所有,诉诸于内一“致良知”。王阳明的这种观点与主体的成德功夫紧密且具实践意义。本文以集中阐述“良知”的“钱德洪录”为中心,讨论“良知”说所蕴含的化德性为德行的理念。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是大历史观的主张者和践行者,他的大历史观蕴含了“古与今”“中与外”“形与势”等辩证逻辑。“古与今”的辩证逻辑,即毛泽东大历史观“通古今之变”,实现了总结历史和面向未来的统一,形成了自觉的时间意识、自省意识和使命意识,从而把握历史前进的基本规律。“中与外”的辩证逻辑,即毛泽东大历史观自觉以更宽广的视野研究党内、国内和国际历史,具有立体存在的空间意义。“形与势”的辩证逻辑,即毛泽东大历史观善于从历史之“形”中把握历史之“势”,明晰了历史的实质和趋势。由此,毛泽东大历史观实现了对其他大历史观理论观点的价值超越。  相似文献   

9.
牟宗三的道德形上学从破解以康德哲学为代表的西方哲学入手,重铸儒家新内圣,认为人有智的直觉,有限的人可以无限(圆善),智的直觉开出本体界,坎陷之后可以开出现象界,开出儒家新外王———科学和民主。但他由于时代的局限,未能对工具理性本身进行反思,也没有对形上学本身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于熊十力与王船山之间的思想关连做一介绍,探讨熊先生的学问体系之中,有多少是承继于船山,又有多少不同于船山?主要可分为内圣与外王二学,或曰天德与王道。在外王学,熊先生敬佩船山,船山的夷夏之辨,对于中华民族的复兴与革命风潮的兴起,具有一定的作用。而在内圣学,熊先生则偏爱“二王”――王船山与王阳明。然船山素来批评阳明之学,而熊先生归宗阳明,故熊先生有时宣称,船山晚年已自我修正而回归阳明,有时也会站在阳明立场而回批船山。熊先生的体系乃是归宗易学,即是“以乾(心)主坤(物)”、以心宰物,此又与船山的“乾坤并建”不同,也就常以自己体系而来批评船山。熊先生对船山学可说有褒有贬,本文试图分析这些褒贬内容与背后原因。  相似文献   

11.
在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所论述的诸多伦理德性中,“公正”是最重要且最复杂的一种德性,它是“一切德性的总括”。亚里士多德是在两种意义上谈论公正:一是作为外在价值目标、理想状态的公正,一是作为一种内在灵魂品质、伦理德性的公正。这两种公正各有特定的内容和实现形式。  相似文献   

12.
论我国经学时代儒家的经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亚利 《理论学刊》2004,5(4):53-58
我国经学时代的儒家具有经世特征。首先,这个时期儒家虽然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形态,但却有一个共同的学统,从这个学统来看,具有经世特征。其次,从这个时期儒家的“内圣”、“外王”两条不同路径学者的经世精神来看,具有经世特征。最后,从这个时期的《四库全书总目》文化大总结来看,具有经世特征。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干的儒家的经世特征决定了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面貌,使它成为伦理——政治型文化。  相似文献   

13.
党的思想路线是一个关系到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回顾党的思想路线丰富和拓展的历史进程,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实事求是”一词,源于1900多年前的东汉史学家班固撰写的《汉书·河间献王传》,文中对西汉景帝第三子河间献王刘德写道:“河间献王德以孝景前二年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从民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唐朝颜师古注“实事求是”四字,谓“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务得事实”指务必得到客观事物的真实情况;“每求真是”,指不断追求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特点。在中国的传统思维中,“实事求是”本意是指严谨好学,…  相似文献   

14.
”天下为公”、”等级预定”和”德性平等” ,是儒家政治公平思想最基本的三个要素。”天下为公”代表了儒家学者对天下万物归属特性的体认 ;”等级预定”体现了他们对社会整体结构的认识 ;”德性平等”则是儒家学者对人之特性的把握。这三者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 :”天”观念是儒家学者的终极信仰和力量源泉 ,唯天是从是他们深信不疑的自然法则 ;由此产生的”天下为公”观念必然导致在政治领域对血缘亲情的排斥 ,使社会等级在形式上向所有人敞开 ,从而儒家学者认为打破血缘等级政治观念要以承认天赋”等级预定”为条件 ;”德性平等”则是实现儒家政治平等最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5.
以史为镜及其它王艾宇镜,古称,或鉴、监之类。镜的功用如《六戴礼·保传》谓:“明镜者,所以察形也”,如此而已。但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动物,从镜子出现,人们就不但知道用镜子照形,还把镜子的功用引申到精神方面,以种种拟镜之物,观察人的精神世界。历史上关于镜子...  相似文献   

16.
人欲有大作为,首先应重修为。“修养是人的第二个太阳。”《易·乾》中就提出了“君子进德修业”。传统文化中最有意义的部分,即是教人如何做人。前人重修身,不仅是为了完善自我,亦是为着完善社会。我们讲修为,旨在把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结合起来,力求品德与才能、内圣与外王的完善统一,更好地服务社会、造福人民。有不少成语言简意...  相似文献   

17.
庄子哲学中“天”所表征的“自然”之义,可从“无为之德”与“有为之道”两个方面进行理解,而非仅代表一纯粹静态、客观的自然状态、自然本性或自然法则。首先,“自然”作为庄子赋予“天”的一种内在德性,是理解“人德”的意义基础,并为人之行为提供了价值依据。其次,“天”的“自然义”还体现在人经过“虚其心”的修养工夫,能够全然顺应万物的自然之理而动,它指涉了实践历程中人最终达成的主客交融、自然而然的行为化境。  相似文献   

18.
庄子哲学中“天”所表征的“自然”之义,可从“无为之德”与“有为之道”两个方面进行理解,而非仅代表一纯粹静态、客观的自然状态、自然本性或自然法则。首先,“自然”作为庄子赋予“天”的一种内在德性,是理解“人德”的意义基础,并为人之行为提供了价值依据。其次,“天”的“自然义”还体现在人经过“虚其心”的修养工夫,能够全然顺应万物的自然之理而动,它指涉了实践历程中人最终达成的主客交融、自然而然的行为化境。  相似文献   

19.
肖雁 《理论学刊》2006,(6):111-112
在中国哲学的研究中,“德”往往被视为一个伦理范畴,它所具有的形上意蕴乃至最高本体方面的哲学内涵,往往为论者所忽略。就孟子来说,他是中国历史上明确提出“德教”概念并对之进行较为详尽之论证的第一人,他所主张的性天统一的德性论,是道德形上学建构的逻辑前提;他的内外双修  相似文献   

20.
在证成了政党与道德结合的可能性与必要性之后,文章试图通过回溯西方政治哲学史的德性思想,来找寻政党道德的构成内容与基本特征.文章认为,政党道德内在于社会实践当中,是一种基于政治共同体的整体生活,而且需要从政党传统和政治社会文化中汲取营养.政党道德与公民道德的互动通过公民的政党参与来实现.两者的互动可以使政党更容易发挥其社会整合功能,使得原本割裂的社群生活得以联结,也使得整体的政治生活处于有序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