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上海世博文化外交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波 《国际展望》2011,(2):73-89
世界博览会因其“经济、科技、文化领域内的奥林匹克盛会”而享有美誉,是开展文化外交,寻求同世界各国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是各国推动文化外交的重大机遇。上海世博会在“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主题下设立了“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这一副主题,致力于强调多元文化的融合和传统文化的传承。历时半年的世博文化外交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与对话,改善了中国的国际形象,提升了中国从事文化外交的能力,对于未来中国与世界更为深入的良性互动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郭可  吴瑛 《国际展望》2011,(2):90-112
世博会已从最初的科技革命和工业成果的展示舞台,逐步扩展到文明和文化交流的平台,并为主办国和城市展示国家品牌和城市形象带来重大机遇。上海世博会作为中国整个公共外交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本身就构成了中国公共外交的平台,也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极大关注。文章从分析全球媒体对上海世博会的新闻报道入手,探讨上海世博会的国际舆情变化规律、传播方式和模式,并以此来进一步讨论其对我国公共外交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启示,以推动未来中国舆情外交的探索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上海世博会作为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的注册类世博会,是中国发展和进步过程中的一件大事。在这个过程中,塑造让世界认同和向往的价值观,是一个尤为痛苦和艰难的历程。  相似文献   

4.
王晓渔 《南风窗》2010,(10):43-44
4月30日晚,上海世博会正式开幕,距离第一届伦敦世博会相隔159年。联合国192个会员国几乎全部到齐,盛况空前。184天的会期,预计会有7000万人次到场参观。上一次最多国家参展的世博会是2000年的德国汉诺威,共155国,参观人次最多的是1970年的日本大阪,有6400万。上海世博会除了要刷新这两个最之外,还创造了另一个最:5.28平方公里的历来最大场地。全球性经济衰退,使得中国变成比危机前更强大的经济竞争者。但从2002年申办成功至今,围绕着上海世博的种种议论一直在坚持不懈地提醒我们,后危机时代的上海世博,不应该仅仅是一次炫耀国家实力,让世界在危机中看到希望的盛会,更应该促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当前中国的问题、世界的问题,并奋起直追。  相似文献   

5.
策划人语无心插柳也好,处心积虑也好,为世博密锣紧鼓的上海,确是技惊四座,兴建了美国也没有的海上风电场和超超临界煤电机组,构筑了比伦敦更复杂、冠绝北美的地铁网络,还有美轮美奂的高科技、宏伟奇特的展馆、干净整洁的城市、万国来朝的满足……在北京奥运之后,上海世博是中国的又一项国家工程,再次满足了大国崛起的光荣与梦想。  相似文献   

6.
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机制启动后,中非关系呈现出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非洲日趋紧密地融入中国外交战略和发展战略之中,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在2015年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上,中非双方领导人一致同意将中非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目前,中国的对非关系已经步入转型升级的新时代。新时代需要有新思维、新作为和新气象,当务之急是在中国国家战略或国际战略的总体框架下,加快运筹、制订中国对非战略。  相似文献   

7.
“宣传”是外来词,指一种传播行为,可以说是在国际传播中最早被讨论的一种功能和作用。然而从传播主体和传播客体双方关系看,宣传更强调行为主体的意志和行为,带有主方主导的色彩。在现代汉语中,“宣传”一词是褒义词,或是中性词,至少从推翻帝制的民主革命起就开始流行,有公布、描述、推广、沟通、说明、说服、解释等诸多含义。  相似文献   

8.
走进世博     
《工会博览》2010,(10):24-31
上海世博会开幕的前十三天,我来到上海,来到世博会,为开幕特别节目《看世博知世界》进行前期拍摄工作。试运营期间,很多场馆也还在做着最后的布展、调整、维护工作,这无疑增加了我们的拍摄难度。况且,我们不能因为自己的工作影响场馆的试运营和游客们的参观。于是,这些天留给我们几组拍摄团队最深刻的印象就是——等待和行走:等待入园长长队伍的一点点前移,等待一个个确认可以拍摄的消息;  相似文献   

9.
世博会的核心价值不局限于创造发明等物质成果,而更看重人与人之间的广泛接触和交流,更注重世博会的精神财富及其对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引领作用,这才是“一切始于世博会“的当代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10.
黄元 《法制博览》2009,(21):55-55
盛宣怀(1844-1916)生活的年代,恰逢早期世博会在欧美各国举办。作为洋务运动干将、中国早期工业之父,盛宣怀紧紧把握时机,挤进了自1878年至1915年的历届世博会。但是积弱已久的大清国,在繁荣昌盛的西方列强面前,显得那么捉襟见肘、相形见绌。盛宣怀的无奈,他心中的酸辛、苦涩,是不言而喻的。  相似文献   

11.
问世近160年的世界博览会来到中国,是21世纪。21世纪在19世纪,20世纪人的眼中是什么样的呢?是科技超级发达、乃至科幻的,是人在与自然关系中的日益强大,看过20世纪中国最有名的科普读物《十万个什么》的人都有这个体会。  相似文献   

12.
陈统奎 《南风窗》2008,(2):86-88
"中国馆是中国建筑师的一种探索,成功最好,如果失败,我们也宽容失败!"既然中国舞台可以被外国人当实验场,那交给自己人试验又何妨,"试错也不怕!"  相似文献   

13.
上海世博会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世博外交之路。这不仅是世博会本身的创新,也是中国外交的创新,即围绕主办重大国际活动而展开的外交。上海世博会在政治外交、经济和科技外交、公共外交和文化外交等方面均取得了重大成就,深化了中国与世界的互动,提出了世博外交的时代命题,展示了中国和平发展的国际形象,提升了中国主办特大型国际活动的综合能力,开辟了地方外事融入国家总体外交的新途径。世博外交将具有长期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大城市有大城市的病,小城镇有小城镇的病,乡村有乡村的病。大城市空间相对集中,正是要把这些问题集中在城市里进行高效率的解决。如何能够不盲目地闭门造车,需要参照世界城市化的历程、规律与新的成果。  相似文献   

15.
陈统奎 《南风窗》2010,(24):19-21
与以往相比,上海世博发生了一个质的变化,变成了一个全世界相互交流,相互展示的公共外交场合。调查结果表明,中国人期待自己国家在世界上的形象,绝不仅仅是GDP规模全球第二,还要被人尊敬。  相似文献   

16.
林天福 《南风窗》2007,(9):64-65
香港是一个自由港,大部分产品进口不需要付关税又没有增值税。无论在货品清关,税务处理等各方面的手续,都非常简单、便捷,令全球供货商到香港展示各类产品时感到特别方便。  相似文献   

17.
从市场转型到宪政转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比市场更重要的东西,是对政府权力的约束,是民主化和法治结合的宪政建设。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河南省邓州市检察院依托深厚的穰原文化底蕴,立足自身实际,把检察文化建设作为提高检察干警素质的源泉、凝聚检察队伍的灵魂、推动检察事业发展的动力,强力推进理念文化、环境文化、素质文化、网络文化、精细文化建设,以五项文化建设促进了机关软实力的提升,并以这一软实力,提高了法律监督的硬功夫,塑造了检察工作的硬品牌。  相似文献   

19.
崔欣 《工会博览》2014,(7):42-42
今年,平谷区将通过4个强化来确保职工队伍和谐稳定。它们分别为,强化组织保障.建立以区职工法律维权中心为龙头.多镇街道维权工作站、企业劳动调解组织为调解主体的三级劳动争议调解网络;强化信息畅通,制订劳动关系预警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加强矛盾隐患排查、登记、情况分析和苗头隐患报告制度.  相似文献   

20.
李凡 《南风窗》2010,(2):6-6
<正>30多年的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但是,社会对改革的评价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批评者有之,反对者有之,改革死了已经成了一部分社会群体对改革的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