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公德指人类在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步积累起来的全体社会成员必须共同遵守的、简单的、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社会公德具有全民性、时代性、稳定性、民族性、地域性、简易性等特征。社会公德的使命是保护人们的公共生活,防止影响和威胁人们公共生活的现象发生。遵守社会公德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应尽的义务。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人民的希望。抓好对青少年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对培养“四有”新人、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十分必要。怎样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教育呢?我们认为,学校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教育的主阵地。广大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2.
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必须共同遵守的准则,是社会普遍公认的最基本的行为规范。社会公德,体现着一个人的道德素质,标志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社会公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社会秩序、社会风气、社会凝聚力。为了大力弘扬社会公德,倡导社会主义文明新风以及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创造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从本期起,本刊陆续刊发有关社会公德方面的文章,以促进我区精神文明建设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必须共同遵守的准则,是社会普遍公认的最基本的行为规范。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中,大力弘扬社会公德、倡导文明新风,对于培养公民的高尚品质,树立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创造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促进精神文明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社会公德就是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必须遵守的共同规则。这种社会共同生活的行为规则,反映了人们在社会共同生活中应有的相互关系,这是保证社会公共生活正常进行所必需的。如果在社会公共生活中,人们都各行其是,就必然造成混乱和冲、  相似文献   

5.
社会公德是人类道德文明精神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学生自觉遵守社会公德是思想政治课,特别是《公民》课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要正确理解社会公德的“四性”。第一,阶级属性的隐蔽性。作为道德一部分的社会公德是同样有阶级性的。社会公德是社会生活中通用性最强的道德行为准则,这些准则往往不是以某一阶级特有的行为规范出现,而是表现为社会中的一切人都应当遵循的  相似文献   

6.
李晓辉 《理论月刊》2010,(9):180-182
社会公德是指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伦理基石,对社会整体文明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社会公德状况既有可喜的一面,也有令人堪忧的一面。全面把握社会公德的价值,深入洞察社会公德的现状,是我们充分认识社会公德建设重要性与紧迫性的关键,也是我们自觉、有效推进社会公德建设的前提。  相似文献   

7.
加强社会公德教育,提高我国公民特别是广大农民遵守社会公德的自觉性,对于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着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首先,从农村社会安定的角度看,教育引导农民遵守社会公德,有助于维护农村公共秩序。农村社会安定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于社会公共生活稳定而有秩序地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以及人际交往方式的公共性转变,传统社会生活结构开始有了实质性的转变,友善正成为人际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凸显的公共性道德诉求。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之一,它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道德纽带,也是维护健康社会秩序的伦理基础,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友善包含善待他人、社会、自然的意义,是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的基本价值准则,具有重要的道德功能。友善的价值实现,必须与加强公共道德建设、建立健全制度激励体系、培育公民风范和大力弘扬传统友善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构建良好的公共生活,培育良好的公民关系和公共秩序。  相似文献   

9.
伦理学告诉我们,道德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行为规范的总和。社会公德是社会公共生活中的基本行为规范,是社会道德体系的基础层次,是人们在公共生活中的规范和准则。公德与道德的联系和区别就在于,公德是道德水平一个方面的反映,是思想道德的展示。公德作为一种社会的凝聚力,一个民族的向心力,是保证社会有  相似文献   

10.
要论摘编     
《党政干部学刊》2008年第8期刊登了北京大学魏英敏教授的文章“关于社会公德的再认识”,文中认为,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或特定公民群体,在社会公共生活或共同生活及其交往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公德与私德一体二面,公德是由私德推演而来的。加强社会公德建设应首先从私德入手,采取有力措施,改善对儿童、青少年德育教育的方式与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盛世隐忧——来自北京青少年社会公德的报告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社会公德是每个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没有社会公德的民族是危险的民族,而一个拥有良好社会公德的民族肯定是充满希望的民族。北京作为中国的首善之区,其青少年社会  相似文献   

12.
紧随武汉市民“十不”行为规范的正式实施,由中共武汉市委宣传部、市委研究室、市政府政研室、市文明办、市社会科学院和市政治学会共同筹办的社会公德建设研讨会,已于日前召开。会议收到论文73篇,近120名从事城市建设与管理的有关领导干部、实际工作者和理论界的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对以下几个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一、应当把社会公德建设摆到城市建设的何种地位?与会者在发言中指出:人类文明产生了城市,也就产生了城市公共生活。往后的工业化把城市公共生活凸现出来,于是作为一个专门的道德领域即社会公德也就发展起来了,要求每个市民遵守“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成  相似文献   

13.
李文珊 《前沿》2007,3(9):36-38
社会公德作为社会成员应该遵循的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和一种最基本的道德,能在廉政建设中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诚实、守信、正直的道德规范,相互尊重、团结互助的道德规范,遵纪守法、维护公益的道德规范以及全民遵守社会公德氛围的形成等,对于党政干部廉洁从政以及社会廉洁文化的形成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公民道德建设与社会现代性之间的内在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民”是现代社会成员的主要身份,公民道德建设的任务是在我们这样一个现代社会背景下提出的。当然,“公民道德建设” 不仅是指公民道德的建设,而且是指公民的道德建设。公民道德属于社会公共道德的范畴,是公民参加公共生活、尤其  相似文献   

15.
弘扬社会公德:现代中国人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百娥 《理论月刊》2001,(12):23-24
社会公德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必须遵守的公共生活规则,是伴随人类发展始终的主题。社会公德的发展始终同文明的发展同步。而在中国,特别是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社会公德的发展远没有达到时代的要求。本文试从分析部分中国人缺乏社会公德的原因着眼,以求对其进行合理优化,提高国民素质。  相似文献   

16.
在社会的共同生活中,公民的所有行为都具有公共性质,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公共道德规范的约束。然而,公共领域中的道德规范要真正发挥规范和调节作用,离不开公民对它的服膺和认同,以及在服膺和认同基础上的内化和由内化而形成的公共德性。而就公民的公共德性的内容而论,它理当包含三个层次,即敬畏之德、捍卫之德和革新之德。这三个层次既是依次递增的,又是相辅相成的。  相似文献   

17.
热爱劳动,是社会主义道德基本要求“五爱”的内容之一,是我国公民重要的社会公德,它已经作为一个基本道德规范写入了我国宪法。热爱劳动也是我国人民的传统美德,它已经成为我国广大青少年美好的道德风尚,是我们社会生活中共同的道德准则。热爱劳动就是有道德的,不热爱劳动就是不道德的。但  相似文献   

18.
社会公德是社会道德的基石和支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要素,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健全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是维系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石。大学生既是文化教育的接受者和传播者,又是社会文化的创造者。在社会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作为社会文明的继承者和传播者的当代大学生,对社会公德意识形态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中共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明确指出:“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规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概括而言,…  相似文献   

19.
在社会转型背景下,传统的"熟人社会"逐渐为"陌生人社会"所替代,私人生活与公共生活的内涵和边界发生了历史性的大变革,公共场域不断拓展,公共生活变得更加复杂多变。良好的公共生活是现代社会的核心构件和重要特征,它需要公共道德建设水平的不断提升。基于当代中国公共道德建设的现状及成因分析,在新的形势下适应当代中国公共生活的巨大变局,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完善公共道德建构逻辑,把加强公共道德建设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一项"筑基"工程。  相似文献   

20.
宪法常识     
宪法同其他一般法的差别在于宪法是根本法,不是一般的法。第一、根本法的内容不同于其它一般的法。一般法只涉及社会生活的某一个方面。例如,民法是调整公民和法人之间财产关系、人身关系的法律;刑法是关于刑事犯罪、对罪犯惩罚的法律,等等。而宪法作为根本法,其内容涉及社会生活、国家生活的全面,规定着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是人们最根本的活动准则。第二、根本法是其它一般法的立法依据。由于宪法规定国家的根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