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党课》2009,(6):22-23
国名:是由谁最早提出来的? 1949年9月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作为新中国的国名。不少人认为此名是张奚若先生在1949年6月召开的政协筹备会第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的。其实在此之前,中共领导人任弼时就曾明确提出过将来的新中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相似文献   

2.
《党课》2010,(12):77-77
1948年6月8日,清华大学教授朱自清表示宁肯饿死也不领美国救济粮。朱自清、金岳霖、张奚若、吴晗等北平各大学百余教授联名发表了拒领美国粮的宣言。  相似文献   

3.
聂皖辉 《党史纵览》2008,(12):45-47
张恺帆(1908-1991),安徽省无为县人.他1926年投身革命.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受过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洗礼.解放后.曾任中共安徽省委书记、省政协主席。在血与火的战争岁月.他出生入死,坚贞不屈,一心为革命事业奋斗: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征途中.他呕心沥血.全心全意,勤政为民:在人生的道路上,他历尽曲折坎坷.能屈能伸,胸怀坦荡。他是一位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在安徽人民群众的心目中.德高望重:在中共安徽党史上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4.
<正>他一辈子是个硬人,有着陕西人的秉直性格:说话向来不知忌讳,做事更是直来直去。他这一生——给辛亥革命买过军火;当面顶撞过蒋介石,批评国民党独裁;也给解放军带过路,保护京城古建筑,还给中华人民共和国起了国号。他被友人形容为"四方的",有棱角,"角很尖,谁被尖角碰一下,肯定不好受"。他就是张奚若。他的"棱角",历经风雨,不曾磨去。  相似文献   

5.
菀欣 《世纪桥》2011,(12):31-32
1949年6月,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在北平召开。以马叙伦为组长、叶剑英和茅盾为副组长的筹备会议第六小组负责拟定新中国的国旗、国徽和国歌方案。参加工作的成员有郭沫若、张奚若、田汉、马寅初、郑振铎等10余名著名人士。  相似文献   

6.
皮定均将军.安徽省金寨县人,15岁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他英勇善战.足智多谋.不论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还是在抗美援朝战场上.都屡立战功.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朝鲜战争结束后,他一直在东南沿海和西北边疆镇守祖同的东南和西北大门.为保卫祖国的安全,殚精竭虑,直到1976年殉职。  相似文献   

7.
1965年12月7日,北京东安市场一侧的“酒兹府”胡同12号四合院内,一位老人溘然长逝在一间冷冰冰的书房兼卧室里。没有亲人,没有恸哭,除了张奚若、史良等几位老朋友闻讯悄悄来看望一下之外,也没有任何悼念祭奠仪式,只有徐悲鸿送给他的那匹青灰色的奔马一直惊愕地盯着他。 辞世者是我国著名爱国民主人士,建国后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委员、森林工业部部长、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1957年被“钦定”为“章罗联盟”,被称为全国“顶尖大右派”的罗隆基先  相似文献   

8.
《学习月刊》2013,(21):53-54
陈仁铭是襄阳日报社副总编辑.湖北文理学院客座教授.老理论宣讲员.从事理论下作近20年,近5年来,他在机关、学校、企业、农村、社区宣讲350多场次.受众达6万多人.深受群众欢迎。他善于总结宦讲经验,在长期的宣讲中.他广泛采用心理学、传播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学科的理论和知识.总结了一套“十大宣讲法”。实践中效果很好,可以为广大宣讲员借鉴。  相似文献   

9.
杨明.广东省大埔县人.1919年12月24日出生于大埔县百侯镇,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新四军后,他和安徽结下了不解之缘。新中国成立后,他曾先后担任中共安徽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委党校校长等职,在安徽战斗和工作了一生。而在抗战时期三进皖南,成为杨明人生中最辉煌的篇章。  相似文献   

10.
上世纪60年代初.马德义毕业于西北民院法律系。他毕业后分配在外省法院工作。1975年,他调回家乡,在循化县白庄乡法庭、街子法庭先后任庭长.直到退休。他40年如一日的敬业精神.为同事所称赞,百姓所感念:大家称他是一位闲不住的人,是一位跟群众贴心的好法官。他在办案中从不拖拉,经常是白天工作.晚上写材料。基层法庭条件艰苦,没有交通工具,只能用“两条腿”办案.他走遍了辖区的山沟村社.以个人的行为带动着身边的干警。为了方便当事人。1987年的冬天,他和两名干警徒步前往距法庭30里之遥的孟达乡处理一起婚姻案件,在途中搭乘一辆手扶拖拉机,因路况极差,手扶拖拉机不慎摔下10多米深的悬崖.造成了他右腿重伤,组织和领导多次劝他休息.他就是不听,坚持上班。他除了办案,还热心指导村民调解工作,及时送法上门,辅导和培训调解委员。  相似文献   

11.
王明星是连江县透堡镇尖墩村人.他自1934年7月参加红军后.在党的教育培养下.历经枪林弹雨的磨炼.最后英勇牺牲在苏南抗日疆场上。我和他共同熬过闽东三年游击战争的艰难岁月.又并肩驰骋于江南抗日前线.他那勇猛果敢的形象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令我久久难以忘怀。  相似文献   

12.
位置学     
易水寒 《求贤》2010,(4):30-30
某官员写了一本游记.附有很多插图.均为他在各地游历时的照片,大多是三四个人的合影,但都没有图片说明。照片上的人,有些认识,有些不认识。不认识的,根据位置也能判断身份。作者是副厅级.如果他站在中间.旁边的人应该等于或小于副厅级;如果他站在一侧,中间那个人,就应该是厅级或厅级以上干部。我向他询问了几个我不认识的、站在中间照相的人.果然职务都比他高.  相似文献   

13.
1993年的10月16日,上午九时许,接翟英同志电话。她以低沉的声音告我:周壁于今天早晨六时病逝。并臣说十海方面告她,由她通知在北京的陶、油和我几个人。放下耳机.我的脑子“轰”的乱加一团麻。1992年的12月上旬.他和夫人来北京,我们几个人陪他们夫妇在雪老家里一块用餐,他还是那么位\。他讲了许多心里话.也谈了许多见解。我们大家都十分理解他的心情,所以听他讲得多,交谈却比较少。在餐桌_L,他有时很兴奋、很激动,要我陪他饮酒。因为我发现他面色青黄,过量不好,劝他少饮c所以和他共饮了几杯,未能使他尽兴。因为他高兴时…  相似文献   

14.
田家英是毛泽东的五大秘书之一,曾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和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给毛泽东当了18年的秘书.田家英是一个既有才华又有深邃见解的人.然而,他又是在“文革”初期遭受迫害,最早弃世而去的人。正如人们所知,田家英生前虽是毛泽东的秘书,但他还兼职中央办公厅秘书室主任、中央政治研究室副主任、中央办公厅副主任。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是一个重情执礼的人.自1927年离开家乡韶山后.直到1959年才回到家乡走一走看一看。但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无论身处何方身处什么位置.他都深深地眷恋着生他养他的家乡韶山.思念着家乡的父老乡亲。不徇私情的毛泽东,对故乡和亲友的牵挂和关切,与人民群众休戚与共息息相通的密切关系.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他艰苦朴素、廉洁自律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风范。  相似文献   

16.
安文斌,西宁市城北区司法局局长,他第一次见到老人,是在1991年,那时他刚调到马坊派出所担任管区民警,也就是片儿警。在辖区入户调查时,他时常看到一位年迈力衰的老人挑着沉重的水桶颤巍巍地向巷子深处走去。老人偶而外出散步的时候.依然孤身一人,陪伴在他左右的,是一只乖顺的小黄狗。居委会的人告诉他.这位孤寡老人名叫张德林.今年已经86岁.独自一人生活在省矿建公司家属院已有几十年了。望着老人孤独的背影.安文斌的心隐隐作痛,他陡然生出一个念头:帮助和照料张德林老人!  相似文献   

17.
1909年4月4日.郭永怀出生在山东荣成县西滩郭家村。1929年进入南开大学预科理科班。1931年7月.由于他对光学的兴趣,升人南开大学物理系。1933年至1935年在北大物理系就读.毕业后当助教兼做研究工作。抗战爆发后他辗转跋涉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半212半读。国难当头,增强了郭永怀科学救国的信念.他觉得要使国家强盛起来.首先要发展军事科学技术,发展航空事业。  相似文献   

18.
《党史纵览》2008,(6):55-55
1942年5月25日,日军奔袭合围八路军总部及北方局机关。总部和北方局连夜突围。27日夜,突围人员在小南山村集结。此次突围牺牲惨重.副总参谋长左权在突围中阵亡.北方局秘书长张友清失踪.新华社华北分社社长何云等10余名工作人员牺牲.彭德怀站在打麦场上点名,周围的人一个个答应着。大家注意到.他没有问到一个人——他的妻子浦安修。  相似文献   

19.
吴兆章 《党史纵览》2010,(11):20-23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璀璨将星中,有一位出生于河南光山的传奇人物。他1933年参加革命,最高军衔是上将,不少史料都写着他是1955年授衔的开国将军。可每每有人说起此事时,他总是一本正经地纠正说:“我1955年并未被授少将军衔。只是大校.1988年才被授予上将军衔。”将军实事求是的态度令人钦佩.而他为中国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所燃烧的激情岁月更是让人久久难以忘怀:13岁参加红军。参加过保卫鄂豫皖苏区的敌后游击斗争:  相似文献   

20.
张宏杰 《廉政瞭望》2014,(21):68-69
刘光第是四川富顺人.戊戌六君子之一.但是对于他的经济状况.很少有人注意。 光绪九年(1883年).他高中进士.授刑部候补主事,时年不过24岁.可谓少年得志。但是奇怪的是,中了进士之后,他却一直没有到北京去当官。因为家里太穷.他拿不出到北京当官的本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