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政权建设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对革命成功后的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的组织原则和制度架构的科学构想,是在深刻批判西方现代国家资产阶级政治统治,总结1871年法国巴黎公社"按新的方式组织社会"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形成了一个从国体到政体、民主与专政有机统一的思想体系,为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重大命题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继承、创新和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政治方向和根本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就决定了我国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坚持以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政权建设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2.
作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焦点的国家治理分析范式,由于其客观表征,淡化诸如善治等具有意识形态及价值取向判断的传统概念,近年来在学界掀起新的研究高潮。通过分析改革开放40年中国治理实践的理论诠释提炼及其面临的困境,为本土化"国家治理"理论范式出场奠定知识背景,并将其以学术性话语"情境式国家协同治理"钻石解释模型来予以归纳,阐释其作为替代性理论范式,在比较政治学科中解读发展中国家转型实践的学术价值和效能。进而实现将中国政治实践纳入到政治学理论比较视野之中,与他国实践进行理论对话,可为增进对中国发展的客观认识提供理论指引,并提升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对社会发展的智力贡献和对社会观念变迁的引擎作用。  相似文献   

3.
"两化"即现代化与后现代化。在现代化与后现代化显著张力的影响下,这两个阶段的叠加对我国国家治理提出特殊挑战。透过国家治理体系这一基本分析框架来看,这些挑战具体表现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领域面临的几个难题。准确认识问题是成功解决问题的前提,认识"两化叠加"的特殊环境,准确把握这些难题,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中共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新概念,这对执政党和参政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为参政党的能力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参政党应审视自身在国家治理中的位置,深入理解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以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为指导,促进自身的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民主监督能力、合作共事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的发展,使自身参政能力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国家建设已经取代政治发展成为政治现代化研究的主要解释路径。然而,当前基于西欧早期国家形成经验的"财政-军事国家"解释模式存在诸多不足,必须发展出新的、更具解释力的概念范型来认识世界范围内各国的国家建设进程。"治理型国家"正是这样的概念范型。在"治理型国家"的概念框架下,通过中西比较可以发现,由于西欧国家不独占治理权,通过选举式民主来驯化国家权力不必然带来良好的治理。中国存在悠久的国家治理传统,而国家治理的有效性,主要取决于如何解决国家集权与分化治理的矛盾。当代中国的实践表明,"治理型国家"建设的重点,就在于国家如何有序且有效地推动社会成长,最终形成国家与社会共生共治。  相似文献   

6.
国家治理体系的核心要素是价值体系。价值体系赋予国家治理以灵魂和关怀,价值体系就是国家治理的心灵版图。近代以来的政治竞争实质上也是价值体系之争,占据价值体系制高点是世界范围内不同制度模式竞争的秘诀之一。故确立国家治理的价值体系,就成为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国家治理的价值体系是在中国文化、马克思主义与现代化、全球化的融合中构建起来的。它面向国内和国际两个层面。"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两根价值支柱。在国际层面,"人类命运共同体"超越了资本和强权征服的逻辑;在国内层面,"以人民为中心"奠定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终极指向。  相似文献   

7.
"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被作为一个科学概念和党的现代化建设指导理念提出,但倘若将其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则贯穿于中国共产党执政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始终。邓小平在新时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活动中做出了重要贡献:一是解放思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思想保证;二是党的领导方式和领导制度的改革以及政治体制改革党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领导保证;三是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的制度化、法制化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了制度基础。总之,在邓小平的带领下形成和不断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际上就已经确定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框架。  相似文献   

8.
十八届三中全会立足于我国发展现状,创造性地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并首次提出"社会治理"这一全新执政理念。在表明"大政府小社会"时代即将结束的同时,也向我们提出了在国家这个政治统治工具还需长期存在的情况下,如何实现社会治理的新课题。而马克思的社会与国家理论对于我们今天重新审视社会与国家的关系,实现社会治理依然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中国国家治理的最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加强党对国家治理的全面领导,中国国家治理"强党—强治"逻辑关系更加清晰.党的十八大以来,完善全面从严治党制度有效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逐步深入:一是政治建党明确国家治理方向;二是理论强党创新国家治理理念;三是制度治党不断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四是正风肃纪提升国家治理能力;五是法治型党组织建设引领国家治理法治化.持之以恒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将完善全面从严治党制度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并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其重要内容,这对于中国未来政治发展乃至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均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国家治理体系,是党领导人民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所建立的制度体系,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方式民主化法治化、治理制度理性化、治理技术现代化,是现代化的国家治理体系的基本特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强顶层设计和制度建设、提高公民素质并充分发挥文化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回顾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历程,尽管邓小平没有提出国家治理现代化理念,但毫无疑问,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开拓,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了根本性的历史基础。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既是启动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建设民主政治的标志性文献,也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以全新角度思考国家治理体系问题的一个历史起点。1986年至1987年提出政治体制改革和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总体设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思想的雏型。1992年"南方谈话",作为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指针,更是将实际上的国家治理现代化思想升华到了一个新境界。  相似文献   

12.
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迫切需要凝聚制度共识,塑造政治定力。历史上的国家兴衰启示我们,以厚植政治制度共识为重要方向的政治合法性建设,是提升社会凝聚力、进而形成强大国家能力与良好国家治理结构的基础性工程。避免政治制度共识缺失的"波将金陷阱",理应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和重点难点所系。厚植制度共识的重要性在于:促进制度理性化,"使制度能靠得住";提升制度执行力,"使制度能转起来";保障制度稳定性,"使制度能传下去"。厚植制度共识的可行途径包括:以关键少数为共识凝聚基要人群,以价值建设为共识凝聚基础工程,以求同存异为共识凝聚基本原则,以制度实践为共识凝聚内生动力,以制度叙事为共识凝聚外在补充,以法治方式为共识凝聚长远保障。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政党能力建设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举足轻重。民主党派作为执政党的亲密合作伙伴,执政党能力的提高与多党合作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因此,民主党派参与到依法治国的实践,既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体现,也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举措。本课题通过阐述民主党派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具有的重要意义和不可替代的自身优势,研究民主党派与执政党、国家治理现代化与政党能力建设、国家治理现代化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三者内在逻辑关系,以南宁市民主党派为研究对象,分析近年来各民主党派在推进依法治国中的实践经验和存在困境,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视角下就民主党派参与推进民主法治建设,推进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法治化的实现路径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马莉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20,(1):83-92,113,M0005
本文立足国家生态治理现代化这一内嵌于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问题,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文化观作为理论逻辑起点,探寻国家生态治理现代化的实践路向。本文认为以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的习近平生态治理观所提供的"中国实践",从生态治理制度体系建设、多元主体参与的生态治理格局的构建、平等均衡的全球生态治理系统的推动等方面为国家生态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思想引领,是激发国家生态治理效能的根本之道,因而也将是一场人类文明的生态转向意义上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相似文献   

15.
当代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结果,具有理论优势、文化底蕴和实践效能三个维度的自信来源。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及其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发展出的新民主主义国家学说和人民内部矛盾学说,是符合中国实际的真理性的认知,奠定了当代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自信的理论基础。当代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契合优秀传统政治文化对国家统一和有效治理的政治目标与政治价值追求,契合于"和合文化"所倡导的兼容并蓄、求同存异、天下为公的包容精神,奠定了这一制度自信的文化基础。成功应对中国自近代以来所面临的内外困境以及在快速推进现代化和国家治理方面比旧式政党制度有更高的实践效能,奠定了当代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自信的实践基础。这三个维度的自信来源既相对区别,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当代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自信来源的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16.
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包含"现代化"、"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等核心概念,这些概念揭示了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践进程所内蕴的发展本质和特殊主义本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对于现实治理实践的作用逻辑可从如下三个方面来把握:从价值论视角来看,它为现实的治理实践提供了充足的动力、助推了治理活动的价值实现;从实践论视角来看,它表现出改善现实治理效果的热切意愿,具有强烈的实践导向性;从认识论视角来看,它体现了实践与认识之间的辩证关系,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逻辑的确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切实加强实践创新、树立正确的思维方式、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功能。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问题,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则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这两者实质上都是从上层建筑、思想意识形态方面探索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基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和建设法治中国的背景,深刻挖掘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的深邃内容,特别是其关于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的思想,对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有着深刻的理论与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协同推进具有理论、历史、实践三重逻辑。从理论层面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为党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基本遵循,现代国家建构理论为党领导国家治理现代化明确基本任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党驱动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科学思维方法;从历史层面看,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二者的变化与发展是密不可分的有机统一关系;从实践层面看,党坚持以历史主动精神推进自我革命,发挥党领导下的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为增强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的政党能力、凝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合力、书写民族复兴答卷提供重要支撑,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坚实保障。  相似文献   

19.
国家治理内在地、深层次地与地方性知识联系在一起。从根本上说,当代中国的国家治理在于人民需要和实行什么样的治理方式,在于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治理新概念、新范畴、新范式,这就必须依赖于地方性知识。国家治理知识是一种地方性知识,国家治理与地方性的法律、规范和价值观密切相关并受后者制约,国家治理的效果与其差异性联系在一起。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以地方性知识为起点,在尊重和把握地方性的文化特征等基础上提出更加接地气、得民心的治理目标和方式。要以"党内治理"现代化推动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国家治理的现代化,打造中国特色的治理话语体系,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话语重构。要积极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在人类治理文明中创造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20.
城市社区是国家治理与社会发展的基点。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社区的发展变化巨大,治理实践成就斐然。以治理现代化作为观察主线,我国的城市社区经历了从转型、建设到治理的阶段性主题变迁,反映了国家权力从收缩回归、扩张下沉转向嵌入渗透的实践轨迹,社会从组织赋权、要素成长和主体能力提升的过程中得到全面的成长,国家与社会从改革之初的相互调适、逐步分化而迈向相互建构并整体转型,共同完善治理现代化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