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王茂华 《学习月刊》2010,(14):24-24
工作是忙碌的,但这不是影响我读书的理由。我喜欢读书,读几本有益的书反而可以给忙碌的工作减压,调整一下我的工作思路。今年上半年,我断断续续地读完了《曾国藩》、《曾国藩家书》,感觉受益匪浅。  相似文献   

2.
《新湘评论》2013,(21):64-64
我经常接触基层干部,恕我直言,对他们有多少人有经常读书的习惯,却无多少把握。我也曾随意做了些调查:“你平常读书吗?读什么书?”回答有如下几种:一、“倒是想读书,可哪有时间呀!”二、“哪能不读书,一般都在晚上,但看不了两页就发困。”三、“只看一看上边发的书,那是为了工作需要,好多年没有自己买书读了。”四、“不知道该读什么书?要不给咱推荐几本。”  相似文献   

3.
好久没有读这么厚的书了。五六百页,一口气读下去的现象更为少有。欣喜地从作者手中接过这本书,我一连十多个小时,废寝忘食地读着这本书,并不感觉丝毫的疲惫,而是感到一种心灵相通的愉悦,这是阅读的理想境界,仿佛和蔼可亲的作者就坐在自己面前。这不是一本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4.
古今名人大多善于读书,讲究读书方略而事半功倍,这是他们成就大业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在读书方略方法方面,他们积累了宝贵经验。“一本”经著名哲学家冯友兰提出:“根据自己的专业选定一些需要精读的书,要一本一本地读,在同一时间内只能读一本书,一本书读完了才能读第二本。”历史学家郑天挺指出:“精读一本最好的书,要一个字、一个词、一个人、一处地、一件事,都要弄清楚,从头到尾,反复对照。”宋人黄山谷早就一语道破了“读破一本书”的精妙之处:“泛(览)百书,不如精读于一也。”  相似文献   

5.
<正>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来到曲阜孔府考察,并来到孔子研究院。对《孔子家语通解》《论语诠解》两本书很感兴趣,说:"这两本书我要仔细看看。"他多次引用成语、典籍,多次提及《史记》《春秋》《诗经》《礼记》《管子》等书或书中的故事、名句。2014年2月7日,在俄罗斯索契接受采访时,习近平说,"我个人爱好阅读、看电影、旅游、散步。""我经常能做到的是读书,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们得到智慧  相似文献   

6.
我在2009年5月底拿到这本书,几乎是一口气读完的。作为一名由省直厅局下派任职的县委书记,掩卷后仔细回味,感觉这本书学究气不浓但感情浓:字数不多但智慧多:书本不重但分量重。  相似文献   

7.
李东东 《学习月刊》2010,(19):12-13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是学习的基本途径。但是,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人的学习追求应当是无止境的.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书读完。”因此,只能通过读好书.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读书效果”。  相似文献   

8.
从小就开始读书,读了一辈子,开始是两句话: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句话肯定有问题,但也说出了一定道理。第二句话是: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尽管有它的局限,但也表明了读书同地位、金钱之间的某种内在的规律性的联系。读书确实有很重要的意义,从哲学上讲,人同动物的区别在于人能把自己的知识客观化、符号化,所以叫做客观知识。符号化的东西,比如一本书,当人这个肉体不在的时候,  相似文献   

9.
心性与读书     
《廉政瞭望》2012,(6):51-51
某兄:就读书的方法而论,自当各有所本,并无惟一标尺。我不敢担保我的读法一定适合你。在你这个年纪,我是受问题意识的驱策而读书,常常数书并览,有时一本书读到一半,便柬之高阁。如你所忧心的虎头蛇尾、有头无尾的阅读,在我身上亦不鲜见。然而我并不以此为憾,  相似文献   

10.
蒋子龙 《学习导报》2012,(14):25-25
我经常接触中基层干部,恕我直言,对他们有多少人有经常读书的习惯,却无多少把握。为了准备这篇短文,随意做了些调查:“你平常读书吗?读什么书?”回答有如下几种:一,“倒是想读书,可哪有时间呀!”  相似文献   

11.
蒋子龙 《新湘评论》2012,(14):25-25
我经常接触中基层干部,恕我直言,对他们有多少人有经常读书的习惯,却无多少把握。为了准备这篇短文,随意做了些调查:“你平常读书吗?读什么书?”回答有如下几种:一,“倒是想读书,可哪有时间呀!”  相似文献   

12.
"时间效应"读书法又叫做"隔时"阅读法,是指每隔一个时期重新阅读一本书的方法。一本书读完后,暂搁一个时期,或几月或几年,然后再重新阅读这本书,就会发现又有新的理解和心得。这是因为在暂搁时期,经验丰富了,知识增长了,理解能力提高了,思维的潜流经过孕育,奔放出来  相似文献   

13.
前不久,老同学难得一次小聚,彼此问及双休日如何度过。轮到我发言,自然实话直说,无非是在家看看书。不料话音刚落,几位仁兄竟把我当“外星人”一般,从上到下打量一番后,不无惊异地说:“有没有搞错?如今还兴双休日呆在家里读书?!”至于到底谁搞错了,我的确说不清。我只晓得自已生来不善交际、不善应酬,也无琴棋书画等特别的个人爱好,还是安心读点书的好。这次小聚,几位混得还算“成功”的仁兄,十分坦诚地规劝我别再轻言“读书”。他们说,不读书更容易获得某方面的“成功”,原因简而言之有二:有了文凭在手,不读或少读书,…  相似文献   

14.
正喜欢读书,喜欢读一些文学类的书籍,这种习惯从上初中就有了。上初中时,因为大家都没钱买书看,所以一本作文书和青少年之类的书常常是你看了我看,我看了你看,就这样,一本书要在班里流传好长一段时间才能落回到主人的手里。这些书大部分都是从同学们的姐姐或哥哥那里弄来的,爱看书的我们把它当成宝贝。少年的时光就在我的不学习和顽皮中度过。自从上体校以后,我慢慢喜欢上了读书,特别是文学书籍。我买了许  相似文献   

15.
郭玉海 《当代贵州》2011,(25):70-70
读书是一种精神修炼,是我们工作学习的“充电”。毛泽东曾说:“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目不读。”就当今的发展形势而言,读书应该是每个基层领导干部必须重视的大事。但是,读什么书?这需要我们进行“过滤”和筛选。我认为,读书要结合社会的实践,不但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  相似文献   

16.
我用了一个日升、日落,太阳在天上走了180个弧度的时间,读完了地球的113个经度,从中国的郑州,读到英国的剑桥。这本《叩开剑桥之门》,是朱巍、王晓琳、朱筱筱他们夫妇、父女、母女的“三重唱”。其实读完这本书,或日听完这曲“三重唱”,我已经用了三年的时光了。  相似文献   

17.
袁浩 《奋斗》2010,(8):63-63
读书是最不挑剔时间场合的,只要你手头有书。古人可于厕上、马上、枕上读书,还可负薪读书,挂角攻书,甚或囊萤映雪、凿壁偷光。如此说来。还有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不可读书呢?  相似文献   

18.
我在2009年5月底拿到这本书,几乎是一口气读完的。作为一名由省直厅局下派任职的县委书记,掩卷后仔细回味,感觉这本书学究气不浓但感情浓;字数不多但智慧多;书本不重但分量重。  相似文献   

19.
学贵有恒     
三国名将吕蒙在军中长大,书读得很少。一次孙权劝其要多读书,“宜学问以自开益”。吕蒙觉得自己整日忙于军务,哪里有时间读书?于是回答说:“在军中常苦多务,恐不容复读书。”孙权听后却说,你再忙难道比我忙吗?我劝你读书,不是让你成为博学之士,只希望你增加历史知识,开阔视野,并以“光武(汉武帝)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孟德(曹操)自谓老而好学”进行勉励。吕蒙听从了孙权的劝告,从此发奋读书,终成吴国三军统帅。  相似文献   

20.
正终于读完了何马的《藏地密码》,合上书,已是深夜一点多。二百多万字,一套八本,每天晚上读到深夜。在这本书里,我学习到关于西藏宗教文化、玛雅文化、极限运动、探险等知识。几十年了,还是这样的读书习惯。读到喜欢的书,总是如饥饿的人遇到满桌珍馐,狼吞虎咽,不读到最后结局,不想罢手。书,是个多么有魅力的世界呀。上小学的时候,发了新书,总是先把语文课本赶快读一遍。在那种可读物非常少的年代,一张报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