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赞同这样一种观点:自然美的本质在于“自然的人化”。提出这个论点的理论依据,就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关于“自然的人化”的思想。这就是说,要从自然和人、审美客体和审美主体的关系中去研究和分析自然美的本质。以下从两个方面作一些具体的分析,并以此就教于崔自铎等同志。一、从审美客体和审美主体的辩证关系中来揭示自然美的本质崔自铎同志在《关于自然美的若干问题》一文(载于《理论月刊》1986年第8期)中表示,他不赞成“离开人的生活,离开自然和人的客观关系,自然美便不存在”的看法。他写道:“我们可以说,在宇宙发展过程中,曾经有过只有自然美,但却没有社会、没有审美主体和审美意识存在的时期;  相似文献   

2.
《思想战线》2013,(3):2
<正>张文勋先生是全国学术界享有盛誉的文艺理论家、中国古代美学专家、文学史家、民族文化学家、诗人,在全国文学研究界和高校中文学科中具有很高的学术声望。主要著作有:《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论稿》、《诗词审美》、《儒道佛美学思想探索》、《华夏文化与审美意识》、《刘勰的文学史论》、《张文勋文集》等。张文勋先生于1948年入云南大学文史系读书,  相似文献   

3.
王轻鸿 《思想战线》2003,29(4):43-46
文学批评"人类学转向"取代"语言学转折"的困境在于如何寻求和体现文学的审美价值意义。事实上,审美本质探索与人类本质问询二者本来是统一的,传统的文学人类学批评审美性缺失的原因在于将"人类性"当作了"先验的存在",对人的本质力量的探索走向了抽象浮泛。将"人类性"看作是"历史的建构",阐发作品关于人类本质的独特言说,应是文学人类学批评的审美性路径。  相似文献   

4.
《思想战线》2013,(Z1):1
张文勋先生是全国学术界享有盛誉的文艺理论家、中国古代美学专家、文学史家、民族文化学家、诗人,在全国文学研究界和高校中文学科中具有很高的学术声望。主要著作有:《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论稿》、《诗词审美》、《儒道佛美学思想探索》、《华夏文化与审美意识》、《刘勰的文学史论》、《张文勋文集》等。张文勋先生于1948年入云南大学文史系读书,1953年毕业留校任教,曾任云南大学中文系主任、学校文科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在云南大学从教60年来,先  相似文献   

5.
王晓岗 《前沿》2009,(2):170-172
对文学本质的探讨不是徒劳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这个过程具有明显的历史性和社会性特征。审美意识形态论是改革开放三十年研究者们取得的重要的理论成果,它也具有以上特征。目前,在文学理论教学中,审美意识形态论是最有代表性的认识,但绝不是第一或唯一的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学形态的变化,人们对文学本质问题的研究也将继续深入,但是,只能无限接近它,却不能穷尽它。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留学生文学的审美风格王姗姗新时期的留学生文学表现出了鲜明的审美风格,浓郁的异域风情、突出的纪实风格和通俗性的文学品格都是它得以产生广泛社会效应的重要原因。1、浓郁的异域风情对异域风土人情的展示,对所在国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的表现,是新时期留学生文...  相似文献   

7.
陈晓明  郭良婧 《理论月刊》2003,(12):51-55,60
《手稿》在揭示资本主义异化事实的同时,形成了初步的经济伦理思想,具体内容表现在马克思对经济活动中人与物的本质关系、经济活动中人的本质与地位、人的复归等论述上。马克思的经济伦理观思想反映了马克思基本的伦理诉求,它与后来的思想有着内在的契合。今天解读《手稿》中的经济伦理思想,有助于深化《手稿》的理论价值,并对现实的经济伦理建设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何清 《求索》2010,(8):192-194
关于意象的研究由来已久,一般学者都将它作为中国古典审美的一个核心论题来讨论。从它生发的文化土壤到其嬗变历史;从它涉及的美学命题到审美范畴;对意象的本体、意象的特征、主体的创造力乃至意象的分类等方面的探讨,都有浩繁的成果。本文从人类艺术活动的意象性出发,认为艺术活动本质上就是意象活动,是一种灌注人类艺术心灵体验的有生命的整体,是人类艺术心灵的直觉图像,是跨越文化局域限制的人类艺术追求之至境。对意象的解读不是逻辑分析和理论求证,而是个性心理能量之间的感应和交换。  相似文献   

9.
公安院校学员审美意识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对不同艺术门类的认识来实现的,即对艺术与现实认识的培养、对审美意识本质认识的培养、对审美教化认识的培养。实现从应目、会心、畅神过程中依次体验三个境界,产生对审美意识的直观感觉,增强审美意识,达到审美目的,提升人格精神,从而培养高素质的人民警察。  相似文献   

10.
朱晓琴  徐李洁 《前沿》2010,(8):163-165
D·H·劳伦斯认为,《圣经》虽然写的是上帝,但它写的却是活生生的人。他认为小说也应该是一本生命之书。其经典小说《恋爱中的女人》,就是一部圣经式的故事。小说中不仅大量引用了圣经中的典故,小说本身也充满了《圣经》末卷中的《启示录》色彩,这表明《恋爱中的女人》与《圣经》存在互文性关系。本文通过对小说《恋爱中的女人》与《圣经》的互文性关系的分析,揭示该小说深刻的文学和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1.
谢健民 《前沿》2002,(1):90-91
《诗经》作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 ,蕴含着非常丰富的美学思想 ,既是淳朴自然的 ,又是丰富多彩的 ,它鲜明地体现了周代社会人们最初的朴素的唯物主义美学观念和审美情趣。《诗经》审美意识的形成《诗经》所产生的时代是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交融转型的重要历史时期 ,社会生产和经济文化有了很大的发展进步。但在社会观念上仍遗存有不少原始氏族社会的意识、风尚和习俗。贵族阶级同普通劳动者的物质文化生活有天壤之别 ,一方面贵族统治者过着“厌厌夜饮 ,不醉无归”的腐朽生活 ;另一方面广大劳动者却“无衣无褐 ,何以足岁” ,在饥寒交迫…  相似文献   

12.
《华夏文化与审美意识》一书为云南大学教授张文勋先生所著,近期已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约30万字。全书力图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对我国古代的审美意识作历史的、全面的、系统的宏观考察。作者认为:一切文学艺术现象,都是一定的文化土壤的产物;一切审美意识和审美心理活动,都和特定的文化背景有关。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都有各自不同的文化,因而,也就产生具有不同民族特色的审美意识。因此,我们研究文学艺术的历史,研究审美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就要把它们放在特定的社会条件和文化背景下去考察。基于这样一种认识,作者从四个层面上对华夏文化和审美意识问题进行了探讨:华夏文化的多元结构与审美意识的民族  相似文献   

13.
本文拟就审美意识与理想观念的关系,谈谈崇高的审美意识与共产主义理想的相互作用以及我们应如何通过培养健康、崇高的审美意识来进行共产主义的理想教育。(一) 审美意识是进入审美境界中的人的一种特殊的意识  相似文献   

14.
以《老》、《庄》、《列》、《文》等为代表,道家经典具备"陈述"与"寓言"两种哲学表达模式。道家经典中的神化寓言,不仅客观追述了上古时代流传的神话传说,而且描绘和塑造出了"神人"、"真人"、"至人"等神圣意象,甚而通过神异叙事,直接涉及人神遇合的文化主题。尽管如此,定位于史学叙事与文学叙事之间,神化寓言超越了传统的历史记录,在昭示出道家哲学境界的同时,指向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演绎。  相似文献   

15.
李钢 《求索》2010,(9):206-207,187
作为儒家著作之经典《论语》的核心思想是"仁"。"仁"的本质是一种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伦理学。《论语》的"仁爱"学说并不是经文式的说教,它散发着自然清爽的诗性美,这些诗性的语言充分展现了"仁爱"的社会生态。孔子不仅提倡社会人文关怀,还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孔子学说中,天是万物之本源,万物同人类一样具有灵性。孔子的这一思想通过"比德"的文学手法,在《论语》语言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这是《论语》的文学之美,更是《论语》反映出的自然生态之美。如果说,社会人文之美与自然生态之美是《论语》内容的反观与写照,于文学形式,《论语》也蕴涵着丰富的美学思想,"文质中和"的修辞文学为《论语》美学思想的实施提供了可能,这才使《论语》之语言文字能既简约含蓄又富有意蕴,进而成就诸多千古名句。  相似文献   

16.
《丰乳肥臀》自面世以来多有争议,它在莫言获诺奖后再次成为热门话题。《丰乳肥臀》事件包括争议、停印、畅销……等。欲望狂欢、苦难宣泄与文学讽喻交织的《丰乳肥臀》世界是"作为老百姓"的莫言写作立场针对当代语境中所建构而成,现实主义特质与感官化盛宴的论争使得文学媚世问题凸显。作品从审美内涵、期待视野、作品传播这三个层面叙述了这部文学作品的期待视野的形成与变迁,以及这种期待视野对莫言文学生产和消费活动的历史性影响  相似文献   

17.
詹艾斌 《前沿》2008,(8):172-175
20世纪80年代文学主体性思想提出的目的在于突破文学反映论尤其是机械反映论的理论重围,其现实针对性是明确的。在文学主体论的倡导者看来,它与文学反映论之间的根本对立表现在二者对个体主体性的强调与否上。主体论与反映论的文学观在20世纪以来的中国文学理论史上存在着深层的冲突性关联。主体论者对文学反映论的理解存在明显的偏颇。反映论文学观对文学本质问题的探讨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近来学界关于审美意识形态论问题的争论仍然体现出对于反映论文学观的坚持。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段历史,《山乡巨变》所描述的农业合作化运动早已经成为过去;作为一部现实主义的长篇小说,作品中的湖光山色、人物形象,人情风俗、方言土语,无不具有浓郁的湘楚地方特色,这正是它作为地域文化文学化石之表征。而周立波的浓郁故乡情结、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及其独特的审美追求与情趣则是它作为文学化石之成因。  相似文献   

19.
电视观众的审美经验,指的是人们在观赏电视过程中所产生出来的一种愉快的心理体验。它是审美主体的内在心理与审美对象之间进行交流或相互作用之后所产生的结果。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在《伦理学》一书中对审美经验进行了详细描述,归结出审美经验的六个主要特征:a、审美经验是一种在观看和倾听中获得的极其愉快的经验。这种愉快是如此强烈,以致于可以使人忘却一切忧虑,专注于眼前对象;b、审美经验可以使意  相似文献   

20.
本质主义、反本质主义与建构主义构成了本质主义思维方式的演进模式。如果说文学研究中本质主义掩盖了文学的本体问题,文艺理论的本体论反思则建立在悖论逻辑的基础上,认为文学的本体即悖论,文学理论必须以悖论性差异为基础。文学本质构成了决定文学是其所是的根本依据,探求文学活动的内在规律、寻找文学的本质属性则成为了传统文学研究的根本任务,而文学活动不过是这一本质规律的模仿与体现,引发争论的仅仅是这一本质究竟是什么,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通过对理论的反思与批判以捍卫文学活动的自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