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真理标准问题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真理标准问题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李明富一、“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所引发思考的问题在我国结束了历时10年的“文化大革命”之后,当时主持中央工作的一些领导人仍被“文化大革命”中恶性发展的个人崇拜思想所禁锢,提出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坚持“凡是毛主席...  相似文献   

2.
1971年“九一三”林彪事件后,周恩来总理利用“批林整风”运动的机遇,尽力倡导批判极“左”思潮,深得人心。但是,随着“批林整风”运动的深入进行,不可避免地要牵连到江青。“文革”之初,《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的出笼,曾经为“文革”鸣锣开道,江青更曾因有“林彪同志委托”而得意洋洋。而且,如果要认真深入地批判林彪,这就势必导致否定“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因此,江青极力阻挠,毛泽东也不能容忍周恩来总理继续批极“左”。  相似文献   

3.
张素我  周海滨 《各界》2014,(12):89-90
1966年初夏,我国发生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运动,全国乱翻了天。 毛泽东在天安门多次接见红卫兵,父亲每次都看电视。天安门广场上“伟大”、“万岁”的标语到处都是,字写得特别大,非常显眼。父亲看了一个劲地摇头,但不说话。余湛邦一直陪伴在侧,他说,父亲的意思就是说:“我们不是向来反对个人崇拜的吗?”  相似文献   

4.
江义高 《各界》2011,(10):89-91
“文化大革命”初期,“中央文革领导小组”号召红卫兵开展“革命大串联”活动,“煽革命之风”,“点革命之火”,推动“文化大革命”在全国范围内深入进行。数以百万计的红卫兵立即行动起来,南下北上,东奔西走,形成了轰轰烈烈的革命气势。  相似文献   

5.
张彤 《各界》2014,(12):11-13
“文革”的灾难 1966年马思聪在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1967年1月15日与女儿马瑞雪、夫人王慕理、儿子马如龙乘“002”号电动拖船偷渡香港。1967年4月12日美国国务院公布,北京中央音乐学院院长马思聪逃出中国大陆,来此避难。马思聪同夫人及两个孩子,一起被批准避难。此后不久,马思聪在纽约公开露面,在寓所接待外国记者,发表了题为《我为什么逃离中国——关于“文化大革命”的可怕真相》的讲话。原文如下:  相似文献   

6.
《党政论坛》2008,(8):12-13
改革开放30年来的每一步突破,都是解放思想的成果。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30年改革开放史,也是解放思想的历史。 1978年,真理标准的大讨论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两个凡是”又成为禁锢人们思想的新的枷锁。邓小平同志针对当时的现实状况,坚决支持和大力推进全国范围的真理标准大讨论,破除“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  相似文献   

7.
霞飞 《党政论坛》2008,(20):14-15
革命委员会,是在“文化大革命”中产生的中国政权机关。它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它到底是怎么样产生的?  相似文献   

8.
“做官”不可能不犯一点错误。有道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要做到“官路”畅通、一帆风顺,“常提醒”才是上策。这就要求多给自己敲敲“小木鱼”、打打“预防针”、下下“毛毛雨”。只要多“留神”,就能少栽跟头、少走弯路。  相似文献   

9.
钱江 《各界》2014,(3):21-24
江青在1969年春中共九大召开之后逐步插手体育界,她的关注点从乒乓球入手,最终将“文革”中升任国家体委主任的庄则栋完全控制。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不少曲折离奇的事情。  相似文献   

10.
艾英旭 《各界》2011,(6):81-84
于会泳有音乐天赋,曾经是优秀的教师、有才华的音乐专家,“文化大革命”后期当上了文化部部长。粉碎“四人帮”后,他被隔离审查,最后自杀。于会泳走的是怎样的人生之路呢?  相似文献   

11.
一二十年前,一场声势浩大、震撼人心、影响深远的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席卷中华大地。那时“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不久,中国面对的是百废待兴、百业待举的严峻局面,我们党面临的是在思想、政治、组织等各个领域全面拨乱反正的艰巨任务,中国人民在欢欣鼓舞之时正对那场十年浩劫进行深刻反思。但是,当时主持中央工作的同志却提出“两个凡是”的口号,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由于受“左’伯b思想长期影响和束缚,许多人还不能正确理解毛泽东思想,不能正确区办毛泽东同志的伟…  相似文献   

12.
田家英为什么自杀?是怎样自杀的?迄今45年过去了,这件事仿佛还未取得完全的共识。而真正厘清这件事,对了解“文革”乃至高层政治都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3.
王永华 《党政论坛》2010,(20):23-23
江渭清,早年投身革命,中年后主政江苏、江西20年,堪称建国后任职时间最长的省委第一书记。他在一系列变幻莫测的政治风云中,无私无畏,敢于直言不讳,多次“顶撞”毛泽东。毛泽东没有怪罪江渭清,在许多场合还称赞他,并且在“文革”中保护并重新起用他。这在建国后地方领导人与毛泽东的交往中,是难得一见的。  相似文献   

14.
《党政论坛》2014,(12):29-29
1.不怕封锁——毛泽东说:没有美国就不能活命吗? 朝鲜战争爆发后,中美关系处于敌对状态。美国在1950年12月3日宣布对新中国实行全面封锁禁运。面临美国的封锁,毛泽东的态度一是反对,二是不怕。早在1949年8月评论美国白皮书时,毛泽东就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说:“封锁吧,封锁十年八年,中国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中国人死都不怕,还怕困难吗?”“没有美国就不能活命吗?”  相似文献   

15.
中国博士后制度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邓小平亲自决策和大力支持下建立起来的。经过近30年的长足发展,现在己成为我国有计划、有目的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一项重要制度。要成千成万地派遣留学生 “文革”十年动乱期间,我国的科技教育事业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和破坏。“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自告奋勇抓科技、教育的邓小平面临不容乐观的局面:高级专业人才断层、紧缺,各科研机构、高校等部门人才匮乏、青黄不接。为此,邓小平提出要向西方学习。  相似文献   

16.
张素我 《团结》2002,(4):34-34
出版《蒋介石文集》是毛泽东主席在“文革”前提出的,中宣部安排人民出版社进行了编辑工作,拟印一千部。稿本出来后,毛主席批示:“一千本太少,印它一万部。”但不久“文革”开始,此事便不了了之,稿本也散失。  相似文献   

17.
滕叙兖 《各界》2011,(8):32-34
林晓霖是林彪的大女儿。生于1941年,其母是林彪前妻张梅。林晓霖出生后。随同母亲在苏联生活,1950年才回到中国。“文革”中,林晓霖因一篇辩论文章而获罪。  相似文献   

18.
一 凡是研究过“文革”历史的人,对江青的印象都比较深刻,国外有的报刊还不时对她有所报道。在“文革”期间,江青倚仗毛泽东的权威和她自己的地位,呼风唤雨,权力极大,影响极深,这是不容置疑的。“文革”开始以后,陈伯达任中央文革小组组长,江青任第一副组长。陈伯达有一段时间因病休假,中共中央任命江青为代理组长,负责文革小组的全面领导工作。即使陈伯达在组长的岗位上时,江青也是实际上的一把手,往往是她说了算。在中共九届一中全会上,江青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成为中共中央核心领导成员之一。  相似文献   

19.
刘淑巍 《各界》2014,(1):13-15
“文革”期间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在江苏省与上海市交界处标着一个鲜红的圈点,注写着一个令人发愣的地名“洪泾”。人们诧异:这是新兴城市?是工业重地?是建设规划点?皆不是。那它怎么能醒目地标示在几十万分之一比例的全国地图上?知情人知道,因为这里有一位一字不识的五十多岁的老妈妈——顾阿桃!  相似文献   

20.
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反腐倡廉思想的历史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三代领导集体反腐倡廉的不同历史特点(一)毛泽东: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以群众运动的急风骤雨方式反腐败。毛泽东基于对历史唯物论的深刻理解和中国革命经验的重要启示,一贯十分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和力量。毛泽东深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他都意图用群众运动的方式来解决一切矛盾和问题,反腐倡廉也不例外。五十年代的“三反”及六十年代的“四清”运动,都是用群众运动的方式来反腐败的典型;甚至象“文革”这样完全错误的政治运动,也不能说同毛泽东反腐败的思想没有关系,也不能说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