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姚玮洁 《党政论坛》2014,(20):12-12
说到对邓小平理论的某些质疑,有一种说法是,邓小平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的思想观点,反映出经济上急于求成,过分强调高速度,只讲快不讲好,给今天的社会综合发展带来了许多弊端。  相似文献   

2.
《中国季刊》(The China Quarterly)是西方最早专门研究当代中国的学术刊物,长期以来在国外当代中国研究领域具有权威地位和重要影响.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在对国外当代中国研究领域中的主要学术期刊进行简要比较的基础上,对《中国季刊》1960-1969年间357位作者的国别、部门、职业、身份、职称、研究领域和专长进行分类统计,对其发表的449篇论文、367篇书评进行归纳分析,初步总结了60年代《中国季刊》的作者概况、研究重点、研究特色与缺憾不足,为深入了解西方当代中国研究提供了一个学术个案.  相似文献   

3.
《党政论坛》2012,(4):8-9
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12月6日刊文称一一  相似文献   

4.
美国《时代》周刊网站6月7日发表文章,题为《为什么我们害怕崛起的中国?》,文章称:显然中国的崛起整体而言对全球经济是有益的。但几乎没有人是这么看待中国的。  相似文献   

5.
20世纪60年代初到70年代末,中国农业虽然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响,还是取得较大进步。  相似文献   

6.
《圣经》与西方文学存在着根深蒂固的关系。《圣经》不仅是基督教教义,还是西方文学创作最重要的源泉。《圣经》成为西方文学创作母题的原因在于本身具有很强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7.
斯力 《党政论坛》2010,(6):40-41
日前,上任不满一个月的中国驻德特命全权大使吴红波,就中国的社会制度、价值观念、法兰克福书展等议题接受德主流媒体《世界报》亚洲事务负责人博梅尔的专访。许多网民积极评价中国大使机智风趣、极具亲和力、为人坦率、不回避问题、并巧妙地反守为攻的风格,充分地体现了泱泱大国的自信。  相似文献   

8.
《党政论坛》2008,(22):38-39
一、英戈·尼尔曼的《中国呼唤你》 作者英戈·尼尔曼在书中让在中国生活的外国人以及久居海外后归国的中国人讲述个人对中国的体会认识,从而构成了一幅中国全景图。恰恰由于书中难免的矛盾之处,从而使它比某些单一的试图解释中国的书显得更能说明问题。书中采访的有:民主德国驻华使馆最后一任武官(现在北京经营一家德式屠宰场及餐馆)、从幼时开始就坚持用筷子吃饭的瑞典演员、一个可疑的美国投机者及其丈夫、  相似文献   

9.
理性地看,"误读"是接受主体对作家及其文本的选择、补充、升华和创造。以"误读"理论观照学术界对毛泽东关于"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阐释历史,可以看出,毛泽东对鲁迅"横眉"一联的阐释,是在中国新旧文化转型的历史背景下,"在作者意思允许的‘特定期望和可能的体系’"中,从作品中采集出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0.
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把文化和文明视为"生命有机体"放在同一个有机过程来理解。他将每一个高级文化的历史都区分为"文化阶段"与"文明阶段"。他认为文化的过程才最有价值,文化的成果——物质文明没什么意义。西方文明阶段特征是无神论的产生、清教精神的形成、理性主义的主导、伦理的社会主义、虚假民主政治、金钱的力量支配、技术与机器的威胁。他认为,西方文明已经进入"壮年",已经定型,逐渐进入"没落"中。  相似文献   

11.
郑万耕 《民主》2009,(8):42-45
上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西方文明再一次涌进国门.中西文化问题又成为人们热烈讨论的议题。于是,也随即兴起了一股中国文化热。在这场文化热中.还有一个热中之热,就是“周易热”。然而,使它发热的原因,却不是正常的学术研究。正常的《周易》研究反而受到了严重干扰。这场“周易热”不仅误导了舆论,毒害了人们的心灵.  相似文献   

12.
《党政论坛》2012,(2):9-9
兔年初冬,华尔街同时砸盘中国的楼市和股市,通过打压人民币汇率来引导资本外流,越来越多的高端美资制造业正从包括珠三角在内的中国悄然撤退。这些都是预先设定的图谋,西方“立体做空中国”的全景图已经逐渐清晰。如何看待这场“风暴”,《国际金融报》撰文称:“做空中国”?不必害怕但须重视。  相似文献   

13.
动荡不安的2007年已结束,西方媒体在报道过去一年国际形势与未来趋势时,对中国的迅速发展与巨大变化十分关注。值得注意的是,西方对中国的年终评论,有几点与往年不同:  相似文献   

14.
熊昊  刘利琼 《理论视野》2008,(10):52-54
本文以俄格冲突和波美反导协议为视角,来探讨近来俄罗斯对西方外交政策的调整。2008年以来,俄罗斯在外交和安全上面临着来自西方,尤其是美国的诸多挑战,俄格冲突爆发和波美反导协议的签订使得俄周边局势更加严峻,此番形势下,调整对西方外交政策成为“梅普组合”的一大抉择。具体而言:对西方实行展示自身实力的强硬外交路线,现实加防御性的外交戈为俄对西方政策的概括。国内外相关绩效的随之显露更促使俄坚持上述强硬政策,而且矛头直指美国。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两个侧面讨论了李约瑟在研究中国古代科技文化时所面临的困难:一方面,李的“中国情结”使他对中国古代科技文化之评价的客观性受到一定影响;另一方面,李的西方观念和他使用的西方方法亦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他的探索工作。但由于出色的分析和综合,他对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评论还是比较客观的。  相似文献   

16.
张侗 《党政论坛》2013,(6):57-57
日本右翼报纸主要以《产经新闻》和《读卖新闻》为代表。 上世纪80年代之前,日本主要的右翼媒体是《产经新闻》。  相似文献   

17.
《党政论坛》2012,(14):23-23
日前,美国《福布斯》刊载题为《有关当代中国的十个误解》的文章,认为外界对中国存在10种常见误解——误解1:民众愤怒意味着党的权力在减弱。除非经济增长停滞,否则民众将继续支持政府。中国民众渴望秩序、稳定。  相似文献   

18.
金微 《党政论坛》2010,(2):34-34
2009年以来,如何剖析中国的现实,如何预测中国未来发展,已经成为一股讨论潮流,吸引着世界学者们的眼球。  相似文献   

19.
《党政论坛》2008,(4):10-10
西方媒体对“中国工业间谍”的炒作今年(2007)出现了新的高潮。年初,德国媒体一直充当着这场鼓噪浪潮的总领唱,年末,英国媒体大有后来居上之势,其间,美国、加拿大、法国媒体的帮腔附和之声也是不绝于耳,共至连韩国媒体也声称不应再隔岸观火。西方舆论为何在此时集体爆发,无中生有地指责“中国间谍威胁”,根源何在?  相似文献   

20.
陈军伟 《学理论》2009,(18):22-23
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把文化和文明视为“生命有机体”放在同一个有机过程来理解。他将每一个高级文化的历史都区分为“文化阶段”与“文明阶段”。他认为文化的过程才最有价值,文化的成果——物质文明没什么意义。西方文明阶段特征是无神论的产生、清教精神的形成、理性主义的主导、伦理的社会主义、虚假民主政治、金钱的力量支配、技术与机器的威胁。他认为,西方文明已经进入“壮年”,已经定型,逐渐进入“没落”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