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细节决定成败》一书问世以来,风靡华夏,引发了一股“细节管理”的热潮。然而,有些学者、专家并不完全同意这一观点,如中国营销学会的曾祥文就曾撰文指出,“只有先做正确的事,才能正确的做事,细节的失误可以由战略弥补”。而策划专家何学林则提出,“战略决定成败,细节主义缓期执行”。近日笔者再次细读此书,又有很多新的感悟。什么是细节?我理解就是细心、细  相似文献   

2.
正1998年,我在贵州省图书馆读到陈敏豪的《生态文化与文明前景》一书。该书对中国乃至人类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的深邃见解与精准表达,给予我诸多教益和启迪,对我后来的学术生涯有着极大影响。我对陈敏豪十分佩服和崇敬,虽然没有与先生谋面,但是,正如古人云,读其书"而知其忧患",通过读他的书,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实行的是科举考试,讲的是“学而优则仕”,只要会吟诗.能做文章,便能做宫。于是古人常用”读读读,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对勉别人。如今时代不同了,工农当家作了主人,对干部的要求也高了,讲求又红又专,德才兼备。一些同志随着职务的升迁、责任的加重,自知学问水平的不足,唯恐难遇大任,有负众望,于是拼命苦学,给自己“充电”,这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是司空见惯的。但是,我这里要讲的“仕而‘优’则‘学’”,与上面所说的情况截然不同。我之所以在“优”和“学”上打了引导,是因为这…  相似文献   

4.
史哲 《中国保安》2020,(2):156-156
前段时间,在我们保安大队学习室的书架上,我发现了一本被人做过很多笔记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打心底里开心和激动,因为小学时候我就已经读过几遍。当时我年龄太小经历不够,只记得保尔的各种不幸和斗争,感叹他无奈的爱情,佩服他无畏的选择。在大队学习室,我重新读过之后,只有震撼,对书中的故事和人物也有了新的感悟,对我自己作为北大保安的责任和使命都有更清晰地了解与定位。  相似文献   

5.
在“峥嵘岁月——爱国民主运动在省福中”一书中,我写过两篇有关三牧革命友谊的回忆文章,其一是“友谊的火花——我与郑光鼎”,其二是“缘分——我与刘树勋”,第三篇的内容则是“我与游德馨的革命情缘”,以此纪念共和国成立60周年,福州解放60周年。  相似文献   

6.
我的阅读紧紧伴随着改革开放之后的出版物,自然而然地,我就成了改革开放的成果,是亿万个成果里面的一个。我把我读成了我,这是我最为满意的一件事。真正的启蒙阅读始于改革开放《同舟共进》:您的书房里主要收藏些什么书?最近在读什么书,有何感想?毕飞宇:我的书房极其普通,没有什么孤本或善本,全是市面上的大路货。比较下来,存量最多的是商务印书馆和译林出版社的出版物,很大一部分还是我年轻时候购买的。我的书房空间很有限,许多书都被我处理了,一轮又一轮,但是,这些书还在。我很感谢这些书,我一直说,我是改革开放之后成长起来的这一波作家。对我来说,何为改革开放?就是一系列应运而生的出版物。  相似文献   

7.
<正>2023年2月5日,星云大师圆寂。从新闻中得知后,我马上拿出一串念珠,两本书。念珠是星云大师亲手所赠,书有星云大师的亲笔签字。往事历历,静夜回顾,告别星云大师。2009年世界佛教论坛在台北举办前夕,我正在台湾驻点采访,从台北赴高雄佛光山采访星云大师。那次面对面的采访给我最深的感受是,星云大师不以高僧大德的威仪示人,而是真僧只说家常话,面带微笑,语调平和,几句对话后,让我感觉是在和一位扬州口音的长辈聊天。那场采访星云大师没有惊天动地语,也没有深奥说教,但却是我采访生涯中最难忘的,因为每次回味都有所得。  相似文献   

8.
有人说,人生的道路虽然很漫长,但关键的却只有那么几步。对我而言,加入中国农工民主党无疑是我人生最关键的一步。正是这一步,让我重新审视我的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正是这一步,让我产生了强烈的报效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正是这一步,让我的人生方向和生命高度发生了巨大变化。而引导我迈出这一步的,就是《前进论坛》。  相似文献   

9.
书,是智慧的结晶,是人生最亲密的伴侣,一生中我——我今年83岁,是一位专业作家。半个世纪以来,我爱书、读书、写书,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我  相似文献   

10.
<正> 有些书,一抓在手上就觉得是一本好书,有意思的书,值得向朋友推荐的书。可惜,这样的书,并不太多,而且似乎越来越少了。但黄集伟的《请读我唇》倒象是这样的一本书。比我更早见到《请读我唇》的朋友对我说:此书很好。这样,《请读我唇》就落到我的掌心。读完后,我接  相似文献   

11.
书籍,是历史的见证,文化的赋形,心灵的钟声,宇 宙的精神。读书,尤其是读优秀的书,我们得到的不仅是 增加知识,还有生存的自信,做人必备的才智和勇气。读 书是一种精神沐浴。读书带来丰富的想象,带来舒畅的感 受,来源于心灵与心灵会意的魅力。 寻味读书需要在时间中去寻味,这里有理味、趣 味、情味、艺术之味、乃至人生之味。知识无价,禅宗意趣 陶冶性情,人心趋于雅致而免于流俗。读旧书如见故人, 看新书如遇新知。如陈子昂的愁怀,李白的孤做,鲁迅的  相似文献   

12.
为爱而死     
河南平顶山市沼平湖,依山傍水,风景如画。这儿是我的家乡,每年冬季,大雁都来这儿栖息。 30年前,一个冬天的傍晚,10岁的我和全家人正在火炉旁取暖,隔壁四楞叔闯进我家,神秘地耳语几句,硬拉我去了沙滩。 四楞叔扛着枪,我紧跟其后,  相似文献   

13.
生日与书     
《小康》2017,(19)
正73年前,我出生在川南长江边一个小镇的书院里,自此便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读书、教书、做书,如今退休了,还在继续读我的闲书。记得有一天,吃过早餐,没有计划、安排干点什么,有些茫茫然。退休了,于我而言,天天星期日、周周放长假,多少有些懒散了。于是,泡了一杯茶,信手拿起一本书翻翻。多年来,看书是我无事时所做的常事。一本书、一杯茶,便可打发时光。不料,没多久,妹妹从几千里之外的老家打来电话,祝我生日快乐。我这才想起,论农历,这一天是我的生日。放下电话,心中一阵翻腾,不知为何,突然产生冲动,想写点文字。  相似文献   

14.
既然当选为院士 ,总算学业有成了。回想起来 ,也有一些经验教训 ,简述如下 :1、怎样才是事业有成 ?要谈“成功之路” ,首先要解决“怎样才算成功 ?”这个问题。我思考再三 ,认为满足了自己的愿望 ,较好地完成了有关方面交给我的任务 ,得到大家的赞誉 ,也可以说“你、我、他”三方都满意 ,就算成功吧 !有人认为得到什么奖项、荣誉和地位才是成功的具体体现。我则感到这些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 ,主观上想得到 ,实际上却很渺茫。一个人是要有理想的 ,但还是要讲实际。人的能力有大小 ,才智有高低 ,追求什么目标 ,要量力而为。做一件事 ,只有…  相似文献   

15.
每天清晨6点,酣梦中的我都会隐隐约约听到一个中年男子的吆喝:“买粽子哟——醪糟汤圆啰……”我已把这吆喝声作为按时起床的信号,也作为自己不敢懈怠每一天平凡工作的忠告与鞭策之语。这是一种传统而落后的行商方式,比坐商要辛苦得多。有一天,我在买他粽子的时候,与他闲聊起来。他说,每天从早上6点到晚上8点,他就骑着这辆载有200多斤货物的三轮车沿街叫卖,估计一天至少得骑100多公里路程。我问他一天要吆喝多少次,他笑着说:“没算过,不过我一分钟至少吆喝3次。全天上街14小时,用于休息的时间不足半小时。”我默算了一下,他一天至少要吆喝2…  相似文献   

16.
几年前的一天,一位不速之客大大咧咧地闯进我的办公室,身边跟着一个七八岁的小孩,怯生生地瞪着大眼睛。访客面色铁青,乍看不禁令人胆怯。“我是来上访的,我要吃饭!”这是我第一次遇到小张的场景。小张不同于一般的信访户,他早已是区里远近闻名的“缠访老户”。曾因不当经营遭致企业损失而被开除,自身残疾,家里有位外来媳妇,小孩又是过敏性体质,时常闹病,他丢了工作后,从此走上了无休无止的上访之路,并且对生活采取了自暴自弃的态度。  相似文献   

17.
读书阅人生     
林晓英 《人民公安》2013,(15):33-33
我并非出生于书香世家,父母的文化程度也十分有限,家里也没有什么书。值得"庆幸"的是,我家楼上住着一位英语老师,她收藏了许多读物,如《三毛文集》《穆斯林的葬礼》等等。于是,寒暑假里,我就专心做了三件事,到楼上老师家一批一批地搬书,然后晚上通宵看书。军校时代是我人生中重要的转折点,在读书方面也是如此。那时每天的作息都很规律,心境也比较简单,于单调而重复的生活中甚至可以体验到一  相似文献   

18.
"做记者编辑16年,她让我由衷地热爱我的工作。"《楚天主人》创刊100期时,我曾以《读者,我永远的动力》为题写过一篇随想,表达对杂志工作的热爱和得到读者关爱的感动。一晃8年过去了,《楚天主人》又迎来了她出刊200期的日子,而此刻,我仍坚  相似文献   

19.
认识了温可馨这个女子,认识了一种潇洒的感觉,这是一种曾经有可能会擦肩而过的相识。幸而从她美丽的外表中散发出了更为美丽的芬芳气息。吸引我的,便是这极具斑斓的馨香,也为我的恬静生活添加了多一份的优雅。从此,我的世界又多了一份欣喜。  相似文献   

20.
<正>我的房间一直都有书,自小到大,书始终是家庭的一部分。无所谓书房,反正能搁书的位置,不该搁书的地方,都是书。其实书多了,除了吓人,更多的是很让自己烦恼。书到用时方恨多,因为多,真想用就往往找不到。在整理图书方面,我远没有父亲的耐心,他能闭着眼睛说出某书的位置,我永远是随手乱放,刚看过的一本书动辄石沉大海,因为找不到而放弃,早习以为常。平心而论,书橱里的很多藏书不仅无用,而且非常糟糕,坏书永远会比好书多,书满为患早已成为很多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