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斋藤一人 《工友》2014,(1):44-44
正经常有公司职员突然跑来对我说:"一人先生,我想辞职。"想征求我的意见。这个时候,我通常会对他说:"辞职没有问题。但是你应该在其他人的一片惋惜声中选择辞职。"如果一个人辞职时,别人对此毫不惋惜,那他在今后的人生中是否会取得成功,这一点很难说。真正能够取得成功的人,  相似文献   

2.
五六月的大学校园,因为毕业在即,弥漫着一种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气息。而我这时跳舞都快跳疯了,起因是因为和康的相遇。那天康本是我的女友玉的舞伴,见了我,突然向我伸出手,说:“可以请你跳一曲吗?“我身不由己地跟着他走。舞池中人如潮涌,而我只受他的牵引,像一片海藻随波遂流,不辨东南西北,甚至也不在意玉在角落里醋意的眼。很快我毕业了,而康仍在学校读书。他所留给我的只是一段一段的旋律,交叉的舞步,相视一笑时  相似文献   

3.
春天里     
费城 《中国工运》2012,(4):58-58
春寒料峭,春意萌动。三月明媚的春光里,和煦的阳光向天地间铺展,忽有故人从远方传来佳音,说那少年时的故园桃林,此刻花事正浓。他邀我还乡共赏桃花盛开的盛景。我满怀欣喜,透过旧年的纸窗,蓦然张望,打捞记忆里漫天的花絮,心中感念万千。那一刻,我深知,在那透明的春光里,所有牵挂和思念,  相似文献   

4.
智者     
叶美娟 《工友》2006,(2):33-33
一位少年去拜访一位年长的智者。他问智者:“我如何才能变成一个自己愉快,同时也能给别人带去愉快的人呢?”智者看着他说:“孩子,在你这个年龄有这样的愿望,已经很难得了。我送你四句话。第一句话是,把自己当成别人。你能说说这句话的含义吗?”  相似文献   

5.
殇歌     
题记——仅以此文献给恋爱中或即将恋爱的人,沟通很重要,为了爱的人付出吧! 结婚两年后,丈夫跟我商量把婆婆从乡下接来安度晚年。丈夫很小时父亲就过世了,他是婆婆唯一的寄托,婆婆一个人扶养他长大,供他读完大学。“含辛茹苦”这四个字用在婆婆的身上。绝对不为过!我连连说好,马上给婆婆收拾出一闽南向带阳台的房间,可以晒太阳,养花草什么的。  相似文献   

6.
看过一幅题为《羊开窍了》的漫画,画中的羊对一个西装革履、举着筷子走近他的中国人说:“人们时刻提醒我狼的残忍,但我最后的下场是一片一片进了火锅。”我很欣赏这幅漫画,喜欢画中弥漫的那种西方式的黑色幽默。国人似乎没有不敢吃的东西。在吃珍禽异兽的同时,食虫族应运而生,一些人吃的虫里有蚯蚓、蝗虫、大肉虫、小青虫  相似文献   

7.
佚名 《工友》2009,(11):61-61
有一个智者,他的身边有一大群慕名而来向他拜师学艺的学生。一天凌晨,天还未亮,四周一片漆黑,智者问了他的学生一个问题:“你们谁能告诉我,什么时候才能谓黑夜的结束,白天的开始?”  相似文献   

8.
花榭     
马玫 《时代风采》2009,(13):26-26
那小小的方形木盒依然规规矩矩地存放在我的书桌上,天然的纹理在时光的倾照下显得散淡而舒缓,也许是他那经年的老态在不经意间形成了一个谜面,让人联想到了某种不可告人的隐私,常有客人来家玩时好奇地向我询问,在这时候我常常笑而不语,轻轻打开盖子以让好奇的人一饱眼福。  相似文献   

9.
爱别离     
他28岁,她38岁,隔着一条时光的河。当他俯身吻她时,她情不自禁地想,天哪,我永远渡不过这条河去。但她不敢说出来,怕他发愁, “别老拿着年龄说事儿好不好?!我不在乎,请你也不要在乎。”但这怎么可能呢?事实如此。眼角唇边的纹路,似乎每分每秒都在加深,她宁愿永远待在水底下,那是他俩真正认识的地方。三个月前,单位组织的一次旅游,黄金海岸的海中,她和他就像两条自由自在的鱼儿。远离了熟悉的人群,他一个人向深海中游去。他本是渔民的儿子,从小在海边长大,在沙尘暴的城市打工,一个人孤独的生活了三年,如今扑进  相似文献   

10.
电话另一头的男声是陌生的。他说,作为我这样年龄的人,给一个不相识的人去电话本身就很唐突,更何况想要对那个人说出我心里一直想说出来的事。那个自称“天野“的男人在电话里与我约定了见面的时间,他说,他很快就要结婚了,他想在举行婚礼之前,找个人倾诉一下他心里的一段感情。对他来说,只有用这种方式来真正了断心里的这个结,这对他的新生活很重要。约会因为他遇到急诊推迟了两次,终于见面时,我们已经在电话里记住了对方的声音。电话这东西很不可靠。天野不是我想象的那个样子,他穿了件浅灰的T恤,同色的西裤,洁净得让人立刻想到了医院的病房。而且他的文弱外表和不失儒雅的风度,与他的职业十分相配。说话时,他总是微微地笑着,镜片后面的眼睛也随之眯成了一条线。我想象不出来,这样一个男人能讲出什么浪漫的爱情故事……  相似文献   

11.
哭泣的白发     
“我愿意和他厮守一生。那时我比他小28岁,我周围的很多人都反对。但是没有比我更了解他的了……”在接受凤凰卫视的记者采访时,著名画家徐悲鸿的遗孀廖静文女士这样说。她已经90岁,脸上密密麻麻的皱纹遮住了当年美丽端庄的容颜。“他走后,我很伤心,一个人默默地度过了无数个寒夜。”廖静文说她曾经发誓为徐悲鸿独守一生,不为某种观念,只是因为爱。她孤寂的心灵世界里已经很难再容下其他的人。可是,她是一个女人,一个孤单的女人。上个世纪60年代,一个英俊的军人曾经走入了她的生活。  相似文献   

12.
心扉:我是一个24岁刚从大学毕业的女孩,也是一个热衷于上网冲浪的人。我除了从网上寻找我需要的有关资料外,也喜欢上网聊天。大约在3个月前,我通过上网聊天认识了一个叫“大嘴“的朋友,我和他聊得特别投机,慢慢地我们互相开始依恋起来。每次打开聊天室我首先就会去找“他“,而“他“不管有多晚也要等着和我说话。从最近聊的程度来看,他开始喜欢我并向我表白了爱意,而我虽然也有些喜欢“他“,但却不知“他“到底是不是真的他。半个月前,“他“向我索要我的电话和住址,我思考再三后没有  相似文献   

13.
住在欧洲     
莱·科尔是我们在巴黎期间的随从司机,德国人,现入籍意大利。那天晚上,他请我和翻译在酒店附近的一家啤酒屋喝啤酒。闲聊之中他问我结婚没有,我说孩子都读小学了。他说你真幸福。我问他儿女是不是都成家了。凭直观判断,科尔大约在50岁左右,很精神。我问这话时,见他脸上掠过一丝悲凉。他说:我们欧洲人没有中国人有福气,有温暖的家,享受天伦之乐。他说在欧洲像他这种年龄的人很多都没有条件结婚。德国明文规定,要结婚的男女必须要有房子,不论是买的还是租的都得要有,他在德国买不起房子,才于十年前移居意大利。但意大利的情况和德国差不多,所以仍为房子所困扰,至  相似文献   

14.
怪病     
《工友》2010,(7):63-63
一天,我坐诊时,来了一位病人,经检查,他患的是现在十分罕见的疾病——营养不良。 病人是一位私企老板,有车有别墅。我诧异了,他这种人,怎么可能营养不良呢? 以下是病人的陈述:年轻时,我是一个运动健将,用我母亲的话说,我壮实得像一头牛。  相似文献   

15.
朋友小仪两眼放光地对我说:“我从来没有这样全心全意地爱一个人……他占据了我心中最重要的位置,我愿意为他做任何事!”我痛心疾首地看着她:“别爱那么多,八分就足够了!”太爱一个人,会被他牵着鼻子走,动辄方寸大乱,如被魔杖点中,完完全全不能自己。从此,你没有了自己的思想,没有了自己的喜怒哀乐,你以他为中心,跟他在一起时,他就是整个世界;不跟他在一起时,世界就是他。太爱一个人,会无原则地容忍他,慢慢地他习惯于这种纵容,无视你为他的付出,甚至会觉得你很烦、太没个性,甚至开始轻视、怠慢、不尊重你……  相似文献   

16.
开会快乐     
我是个很不擅长隐瞒自己的人,比如,我高兴时,以我为圆心画圆,周围五公里内都可以听见我鸡蛋滚楼梯一样的笑声;难过时,则脸色阴沉的程度可以让头顶的空气从棉絮向浸水的棉絮质变,那一刻从我身边走过的人,不小心就会莫名其妙地打冷颤。我想其实这是我的星座之类无聊的东西在给我暗示,提醒他在我生命里的重要程度。就好像高考前教室墙上  相似文献   

17.
钟情张信哲的人说:“他的深情令我难以抗拒。” 时尚阿哲偏爱“拾荒”唱片圈里喜爱古董,进而成为收藏家的艺人屈指可数,张信哲却是其中一位,他的收藏量丰富得吓人!在台湾南部长大的阿哲,小学三四年级时开始学习画画,那时老师经常带着他们到户外写生,古老的街道、庙宇,阿哲都觉得是宝贝,于是便开始了他的“拾荒”生涯。“我常常在下课后到处去捡一些破碗、庙宇雕片、木头箱子、香包等东西;有次台风过后,还拖了一张人家丢弃的红眠床回家。”延续至今,阿哲对收藏民俗工艺品、古董的爱好就像他对唱歌一样坚持始终不曾改变。阿哲…  相似文献   

18.
编辑同志:我是一家企业的女工。不久前,区法院审理我邻居胡某诉被告肖某名誉侵权一案时,因我是案件的重要证人,被法院通知出庭作证。因法院通知较迟,我没来得及向单位请假就急忙赶去了。由于害怕被按旷工处理,第二天,我将此事告诉了车间主任,并给他看了法院的出庭通知书。但在月底发工资时,我还是被按旷工一天处理扣掉了20元工资。请问,职工出庭作证,单  相似文献   

19.
林劲开始并不打算接受我的采访,他甚至表示向我推荐其他几位事业比他更成功的朋友。然而我觉得,在这样一个很容易让人迷失自我的年代,能够始终如一地保持着原来的真我,那未尝不是。  相似文献   

20.
邱刚 《农村青年》2007,(6):33-34
弟弟第一次到北京读大学的时候,与我当年离家是同样的年龄。在父母的眼里,17岁,只不过是个孩子。而且,又是没出过县城连火车也没有见过的农村少年。母亲便打电话给我说,要不你回来接他吧,那么大的北京,走丢了怎么办?我想起这么多年来一个人走过的路,很坚定地拒绝了。我说,一个男孩子,如果连路都不会走,考上大学又有什么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