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日本的宏观调控法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中最具特色,这种特色的形成深受其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的影响.以强有力的经济计划导向和卓有成效的产业政策调控为特征的市场经济模式直接决定了日本以计划法和产业政策法为主导的宏观调控法体系.本文旨在通过考察日本的市场经济模式与宏观调控法来揭示二者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
试论宏观调控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杰林 《政法学刊》2001,18(2):22-26
宏观调控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宏观调控法是国家依法运用宏观调控手段对市场经济运行进行调节与控制的法律,宏观调控必须贯彻计划指导、平衡优化、适度调控、效益公平等原则,宏观调控的调整方法应采取经济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三种手段相结合的调整方法,并必须统一于法治之中。  相似文献   

3.
陈承堂 《中外法学》2011,(5):1087-1099
宏观调控权作为宏观调控法的核心范畴,已然成为当下宏观调控法理论分歧的根源。还原历史才能发现事物的本来面目。美国罗斯福新政作为现代宏观调控法的起源,国会贸易调控权的扩张孕育了宏观调控权,其"成长的烦恼"主要表现为分权准则和经济上的实体性正当程序,当然,这并未影响宏观调控权独立性的获得。事实上,美国宏观调控权的生成过程也可以成为消解当下中国宏观调控权提炼困境的一种别样的路径。  相似文献   

4.
宏观调控法若干基本范畴的法理分析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宏观调控是国家权力与市场运行规则契合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当代市场经济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宏观调控的法治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宏观调控法的基本范畴是宏观调控法治化的理论基础。本文选取了宏观调控法的内涵、本质特征、立法价值和立法基本原则几个基本范畴,在承继学界研究成果的同时,对一些基本的理论问题以及人们观念上的一些误解和偏差,进行了法理分析,提出了“宏观调控法治化”和“宏观调控法理论‘法治化’”的主张,并对其实现途径作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5.
产业政策法初论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王先林 《中国法学》2003,(3):112-118
产业政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重要方面 ,产业政策法是产业政策的法律化。产业政策法具有政策性、社会本位性和综合性等特征 ,是宏观调控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体系主要由产业结构政策法、产业组织政策法、产业技术政策法和产业布局政策法等构成。在“入世”、知识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 ,我国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产业政策及产业政策法需要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6.
论宏观调控与法的功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首先从市场经济的宏观要求和历史事实出发,论述了宏观调控与法的功能结合的必然性,指出二者的结合是廿世纪以来人类的伟大发明与创举;其次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出发,论证了在我国实行宏观调控只有与法的功能相结合,才能管得住、放得开,离开法律的调控必然是失灵的结局;最后,系统阐述了法在宏观调控中的特殊作用,将其概括为引导、促进、保障和制约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经济周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一种固有的现象,其波动是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产物。宏观调控法是经济法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试以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应对历次经济周期,中国实施的主要的宏观调控法规与政策为切入点,粗浅分析经济法的灵活性在经济周期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一、银行法是对在市场自由分配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国家对市场经济采取适当的干预和调节,即宏观调控,是保障市场经济机制正常运行,弥补其缺陷的有效措施。这一政策主张的理论基础源于著名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说和货币理论,即放弃自由放任的原则。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刺激消费,增加投资,以保证社会有足够的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实现这一理论的最好实证,就是美国罗斯福政府面临30年代初美国大批企业破产、股市崩溃又导致大批商业银行连锁倒闭的严重经济危机,采取了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政策。  相似文献   

9.
谭玲 《政法论丛》2001,(4):8-13
市场行为法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市场交易行为的法律规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国家对整个国民经济实行宏观调控是十分必要的 ,政府市场管理机关对市场进行微观管理也是不可或缺的。但这并不否认市场主体之间存在着平等的市场交易行为。恰恰相反 ,市场行为法正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市场交易行为的法律规范 ,它与市场主体法、市场管理法、宏观调控法、社会保障法等共同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制止经济过热措施的宏观调控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邢会强 《法学》2004,(7):43-50
中央近期出台的一系列制止经济过热的措施涉及到宏观调控的调控主体、各调控主体之间的关系、经济周期与宏观调控法的变易、经济政策与经济法的关系等法律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宏观调控法分析可知 ,我国目前宏观调控的法律主导模式还没有建立 ,这可以通过制定《宏观调控法》来解决。  相似文献   

11.
宏观调控的法律规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尹西明 《河北法学》2004,22(5):65-68
宏观调控问题已引起法学界热情的关注 ,但现有研究成果尚不足以形成立法资源 ,且学者间对宏观调控主体、领域、手段的法律规制等问题也存在着认识上的差异。立法上确定宏观调控主体 ,应以宏观调控的价值目标为根据 ;对宏观调控领域的法律规制 ,应把握宏观经济的层面界定 ;从逻辑学角度对现有宏观调控主体的研究成果进行检视 ,有利于确立宏观调控主体法治化的观念  相似文献   

12.
论自由企业制度及其经济法规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索建立自由企业制度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在自由企业制度探索过程中,政府角色定位与经济法规制是两个较为重要的问题。自由企业制度要求政府退出私人领域,加强公共领域的权力作用,放开私人领域的自由空间,同时要求经济法范畴内的宏观调控和市场规制进一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符合自由企业制度的本质。  相似文献   

13.
论市场规制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现行法对于政府治理经济的职权定位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权力框架中,或者以类似"宏观调控"的表述加以笼统概括而缺乏明晰的界定、类型化的区分与配套的制度约束。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政府的经济职权应重构为宏观调控权、市场规制权和公共投资管理权。其中,市场规制权以其内蕴的调整方法的直接性、调整内容的法定性和调整领域的特定性而自成一体。深入把握规制权的合法性问题并合理构建规制权的法律,不仅事关政府公共职能的适当发挥,同时更益于切实维护市场机制与私权。  相似文献   

14.
郭华 《法律科学》2014,(3):175-183
英国作为典型的英美法系国家却在通讯截收制度上丢弃了欧美普遍实行的司法令状主义,在秉承传统侦查秘密观念下实行"行政令状"制度。该制度在受到欧洲人权法院败诉后逐渐构建了相对完备的通讯截收监督制度体系。我国技术侦查的内控模式与英国的行政令状制度极为相似,尽管2012年修改的《刑事诉讼法》将其法定化,但因未合理、清晰地指明侦查机关行使决定权的程序及适用的种类而不具有完全的"法律样态"。在我国现有的司法体制下,完善技术侦查制度不仅需要吸收英国法的教训,还要借鉴有益经验进一步构建技术侦查"必要性和最后性"的动态监督制度、获取证据材料作为定案根据的辩护制度以及向人大报告制度,在制度约束和程序控制上体现规制的严格性。  相似文献   

15.
商业秘密的保护已经成为了《中美经贸协议》规制的主要问题,《中美经贸协议》对我国商业秘密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从文本格式和文本内容两个角度分析《中美经贸协议》关于商业秘密的规定,指出我国商业秘密保护法律模式及现行法律关于商业秘密保护的规定存在的不足和缺陷。我国应当从宏观上转变商业秘密保护的法律模式建立商业秘密专门法保护制度,现阶段应当加强我国涉外经贸中商业秘密保护的法律规范、修改商业秘密的刑事保护规定、增大政府商业秘密保护中的义务。  相似文献   

16.
宏观调控权配置原则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三正 《现代法学》2006,28(6):101-106
宏观调控权的配置事关宏观调控的效果。要合理配置宏观调控权,就必须确定宏观调控权配置的原则。宏观调控权的配置包括横向配置与纵向配置。横向配置指宏观调控权在中央国家机关之间的分配;纵向配置指宏观调控权在中央与地方国家机关之间的分配。由于宏观调控是事关国民经济全局性的重大事务,因此,宏观调控决策权的配置应实行集权原则,由中央国家机关独享;而宏观调控执行权的配置应实行分权原则,由中央政府与地方省级政府在各自的职能范围内分享。  相似文献   

17.
全威巍 《河北法学》2021,39(1):166-183
互联网金融在规范与事实维度均存在刑法规制扩大化倾向。究其缘由,传统刑法规制模式存在秩序法益宽泛化、刑法规范抽象化、刑事治理优先化的弊端。该模式不仅会造成刑法自身机能的紊乱,而且无益于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当前,在"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鼓励金融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应合理限缩刑法介入互联网金融的范围,并以金融秩序与自由并重扩充秩序法益内容,以监管科技与刑事规制联动彰显刑法独立品格,以非刑措施与刑事手段并用构建多元制裁体系,进而实现互联网金融刑法规制模式的优化转型。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The making of a market economy in China occurred when the domestic legal system was largely underdeveloped. It is the administrative bureaucratic system that has played a leading role in the making of a market economy in China. In recent years,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strived to establish a market economy based on the rule of law and has undertaken legal measures to rationalise government regulation of market economy development. However, the administrative bureaucratic system headed by the central government remains a strong party leading the market economy construction in China.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the administrative bureaucratic system and market economy development have evolved into a social institution. To transform the regulation of market economy development towards the rule of law is a social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is a slow and incremental process, as it is imbedded in the various formal and informal constraints in Chinese society.  相似文献   

19.
我国行政立法评估制度的背景与价值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推进规制改革和法治政府建设的宏观背景下,在西方发达国家规制影响评估制度的影响下,我国开始确立了行政立法评估制度。该制度的建立有利于弥补我国对于行政立法的传统控制方式存在的滞后、保守、片面等诸多不足,对其制定过程进行全程控制,并深入到有效性层面进行审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