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父母甘愿被子女“捆绑”,既有父母对现在社会分层机制不平等的质疑因素在内,也是对不合理社会分层的恐惧所致。“90后”孩子的教育问题,几乎成为家庭战争的最大火药桶。父母把自己感受到的竞争压力急于传递给孩子,为了将来,他们把自己和孩子“捆绑”了:活着为孩子、挣钱为孩子;没有自己的社交圈、没有自己的空闲。(4月20日《中国青年报》)“不谈学习我们是朋友,一谈学习我们是敌人”,学习如此把孩子和父母连接在一  相似文献   

2.
<正>父母甘愿被子女“捆绑”,既有父母对现在社会分层机制不平等的质疑因素在内,也是对不合理社会分层的恐惧所致。“90后”孩子的教育问题,几乎成为家庭战争的最大火药桶。父母把自己感受到的竞争压力急于传递给孩子,为了将来,他们把自己和孩子“捆绑”了:活着为孩子、挣钱为孩子;没有自己的社交圈、没有自己的空闲。(4月20日《中国青年报》)“不谈学习我们是朋友,一谈学习我们是敌人”,学习如此把孩子和父母连接在一  相似文献   

3.
熊春艳 《当代广西》2008,(24):43-43
“我一个人笑,一个人哭,一个人玩耍,一个人享受孤独……”这是一个留守儿童在作文中写到的话。留守儿童,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父母外出工作,用勤奋和智慧获取家庭收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贡献,但他们却留在家里,与自己的父亲或者母亲其中一人,又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这些孩子与父母相伴的时间少之又少。亲情、关爱,是留守儿童最渴望的美好情感。在自治区成立50周年之际,有一群人把爱心带给留守儿童,让他们在“爱心父母”的帮助下,感受广西50年来发展的新景象,感受到社会大众对他们的关心。  相似文献   

4.
在青春期 ,青少年与父母的关系会发生一些明显的变化。对不少父母来说 ,这些变化似乎突如其来 ,而且在某些方面与自己良好的愿望背道而驰。一些父母困惑不解 :已经越来越懂事的孩子 ,为什么一下子变得不听话了 ?在一些学者的笔下 ,这种现象被描写为“心理断乳”或“代沟”。“心理断乳”的观点 ,是想反映青春期青少年的个体心理特点———他们已经长大 ,要告别童年 ,要摆脱对父母的心理依赖 ,要确立自己独立的身份。“代沟”一说则是想反映青春期青少年的群体行为特点———青少年开创了他们自己的生活世界 ,形成了他们自己独特的文化 ,青春…  相似文献   

5.
“父母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不需要持 正上岗的职业。”这句话曾经在网络上广 为流传。几年前某社区网站上有一个自发 组织的群,匿名网友们用来分享父母对自 己错误的教育方法,甚至小时候遭受虐 待、伤害的经历。很多故事触目惊心,以 至于在孩子长大后,这些经历依然是他们 不愿意面对的心结。还有一些网友的父 母,望子成龙,用极端严格的要求对待孩 子,一位网友的话至今让记者印象深刻: 我就是这样变成了他们想让我成为的人。  相似文献   

6.
为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一代人,我常常问自己:我对以80后、90后为代表的青年文化(目前似乎没有关于“青年文化”的一致公认的权威界定,如果参照我国官方关于共青团的年龄,即14-28岁之间,“青年”一代大致相当于我们常说的80、90后一代),到底了解多少?对此我是非常怀疑的。怀疑也就是心里没底。我对青年一代充满了了解和交流的渴望,但是在现实中却感到这种渴望根本不被青年一代理解。这是很多我的同龄人的普遍感受:他们不知道孩子在想什么,他们希望和孩子交谈,但是孩子根本没有和你对话的欲望,他们懒得理你。独生子女家庭的一个最常见的现象是:孩子一放学回家就躲进自己的房间(有点礼貌的则和父母打个招呼),吃饭的时候狼吞虎咽,对父母的问话爱理不理,有一搭没一搭地应付着,吃完饭马上再次像躲瘟神一样躲进自己的小天地。  相似文献   

7.
任何一本有关青少年心理的书都会明确地告诉你 ,青春期的孩子开始走出家门 ,愿意和朋友呆在一起。按理说 ,那些被孩子缠了十几年的父母可以脱身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了。可是 ,我们却常常看到 ,父母们并没有因“解放”而欢欣鼓舞 ,相反却为此忧心忡忡。管不着孩子不放心早就听说青春期是一个急风骤雨阶段 ,老张觉得应该多管管18岁的儿子 ,免得孩子学坏。可是 ,他却失望地发现 ,儿子不愿意父母过问自己的事 ,他在家说话越来越少。问问在学校过得怎么样吧 ,儿子总是那几个字———“挺好。”“还行。”“不错。”老张越来越不知道孩子在想什么。…  相似文献   

8.
<正> 美籍华裔女作家谭爱梅在其题为《福乐会》的著作中,曾就子女教育问题进行横向比较:“同样是小皇帝,在美国,孩子是社会的;在中国,孩子是爹妈的。中国父母在表示自己对孩子爱意时,往往不在乎关心他们想些什么,他们的困惑,他们的不安,却更关心他们的吃,不断地塞给孩子春卷、八宝饭……”。对子女来说,中国父母是世界上最富有牺牲精  相似文献   

9.
孩子一天天长高 ,当父母的看在眼中 ,喜在心里 ,然而 ,欢喜中隐约又有一种担忧袭上心头 :如果孩子在学校里被高年级的学生欺负怎么办?偷着喝酒甚至吸毒怎么办?怎样避免被坏人拐卖?如果是女孩 ,如何避免性骚扰 ,甚至强奸……一系列的问题如同阳光下的阴影 ,永远也摆脱不掉 ,“我家有子初长成” ,也正是最让父母操心的时候。其实 ,只要父母或孩子采取一些简便易行的措施 ,就可以大幅度地降低被侵害的危险 ,防患于未然。一、如何保护10岁以下儿童1.拒绝。告知孩子 ,在有人试图伤害他们时应当说“不” ,之所以要特别强调这一点 ,是因为大…  相似文献   

10.
“我该死,自己犯了罪,却让家人跟着受累,我是社会的罪人,也是父母、孩子的罪人。感谢政府的宽容。感谢监狱领导的关心,不仅让我看到父母和孩子,还为我这个罪人解决了孩子的上学问题和老人的赡养问题。从现在起。我一定好好改造,重新做人,为我的罪错赎罪。”  相似文献   

11.
《半月谈》2005,(6):58-58
对于父母陪读这种现象,社会上一直众说纷纭。赞成者多从为学生减轻压力、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以利于升学的角度出发,反对者则异口同声地认为:抱着的孩子长不大,必须要让孩子学会自立自强。在本期来稿中,大家对这种现象也是见仁见智。编者认为:从根本上说,陪读不是一种好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也许有复杂的社会原因,但肯定也有来自家庭教育的问题,矫生惯养使得一些孩子没有基本的生活能力,不能独自面对问题。这应该引起父母们的注意,从小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敢于面对、勇于负责的精神。对于因为各种原因已经走上陪读道路的父母,我们建议您对孩子不要一切包办,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不要让孩子在您的“呵护”下失去飞翔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尊敬父母     
对学生进行爱父母教育,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前提。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一个孩子连他自己的妈妈也不爱,他还会爱别人、爱家乡、爱祖国吗?”这话很有道理。现在初一学生,年龄一般都在十二、三岁。我们教育他们爱祖国、爱人民、爱中国共产党,要求他们在家首先必须是一个热爱父母、体贴父母的好孩了。父母养育了他们,疼爱他们,是他  相似文献   

13.
《当代广西》2008,(17):59-59
暑假里,父母别出心裁地为自己上小学或初中低年级的孩子请个大学生到家里来“陪玩”,这样的新鲜事在申城已经悄然出现。有意思的是,这个家教新模式从一面市就不太被看好。某家教公司接待人员说,这类“订单”目前不仅比较少,而且失败率还极高,很少有大学生能坚持做满一个月的。分析下来主要原因在于,现在的“80后”大学生,做题目应付考试或许是他们的强项,而一旦要他们像模像样地玩,且要能玩出高雅、玩出水平、玩出智慧,甚至玩出体力,还真有点勉为其难。特别是一些“书呆子”,自己从童年、少年一路走过来,除了擅长与教科书、教辅书打交道,他们压根就不会玩。  相似文献   

14.
为了那些小圆鼻头、圆屁股的无价之宝——那些可爱的孩子,你得费相当多的时间和精神照顾他们。我知道要是教孩子用五除十,这课程很快就可教完,可是要教女孩成为女人,男孩成为男人,这就得教一辈子。而且忘了教,厌倦得不想教,或者宁愿不教,也摆脱不掉这份工作。那只不过是换了课程:因为不重视、不关心他们,就是教他们不重视、不关心别人,再没有比这更清楚快捷的方法了。 假如我只教我的孩子一样东西,我要他们明白,幸福与爱之间有无限深切的关系。 我要告诉我的孩子,人生的幸福,只是用偶然一段愉快时光来衡量的。我要他们知道生命的享受不是一辈子,甚至不是一季节,而是在阳光灿烂的早晨,下雪的午后,庭园中野餐时,等待孩子退热时,晚上夫妻相对默然静坐时,从洗衣店取回她一条裙或他  相似文献   

15.
新语     
《小康》2013,(4):22
苍蝇妈妈,是人们对那些过分关注孩子的家长的称谓。这类家长试图时刻走在孩子前面,提前为他们扫清障碍。一种观点认为,苍蝇妈妈的出现,或许跟了解了太多的教育方法有关。其实每个孩子都不同,父母们必须学会不被其他意见影响,做孩子成长的观察者、鼓励者。我  相似文献   

16.
你、我、他,每个人都是生活中的凡人,庸庸碌碌就像长空里的一颗星,但并非毫无光华。很多人都会觉得,书本中的大道理我学不来,课文里的长篇大论我看不懂,老师、父母说的一些为人处世的标准、要求离我太远。确实,说句实话,教材里天天诵读的“道德”、“情操”过于完美,谁能保证自己就一定能做好?总之我是不能的,因为我是平凡之辈,我能做的也就是尽量让自己与“完美”的标准差距不要太远。人,其实也不需要太出色,所谓的“伟大”无非是在别人的心目中更能赢得尊敬,而在自己的眼里仍为凡者。现实中,那些高大的人物也会有平凡的一面,而那些不起眼…  相似文献   

17.
备课卡片     
给孩子一个冲突如今,在中国大多数的三口人之家,孩子生活在父母营造的一个风调雨顺,没有矛盾、没有冲突的世界里,孩子几乎是生活的主宰,他(她)需要什么,即使是条件不具备,父母总是想方设法满足;他(她)不需要的,父母也总是千方百计为他们避开。在孩子的世界里,什么叫矛盾?几乎没有这样的概念。久而久之,孩子身上就形成了一个以自我为中心,一切围着自己转的虚幻光环,于是,当他们走出父母的呵护,步入自己照顾自己的独立生活环境中时,就会遇到冲突而不知所措,导致情绪剧烈波动而不能自拔。未来的社会是一个高度竞争的社会…  相似文献   

18.
言咏 《今日广西》2007,(22):33-36
当一代独生子女开始当上父母之后,他们和孩子的爷爷奶奶们都发现,他们当中不少人竟然“会生,不会养”了。他们变得很不自信:自己到底会不会科学地、高水平地爱孩子?人们失去了育儿的平常之心,也失去了育儿的从容不迫。  相似文献   

19.
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不断深入,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他们在家庭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高,几乎都成了奶奶的“小心肝”,父母的“心头肉”,家庭的“小天使”、“小皇帝”。他们要天,家长也要想方设法满足其要求。这样惯宠孩子,哪里还会以礼节约束他们。我想若能把一些礼节知识让学生知道一二,无疑对学生本人有百利而无一害,对社会的安定团结也不无裨益。鉴于此,我开始了非正式的礼节传授。所谓“非正式”,就是说我传授礼节知识,一没有备课,二没有固定时间、地点,而是根据发现的问题,临时发挥,立刻传授,既能切中要  相似文献   

20.
作为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28届会议的分会之一,3月11日召开的联合国特别会议中,一些严重先天性遗传病患儿父母呼吁人们停止使用“不适宜生存”(incompatible with life)这个词.在英语词汇中,该词已经被广泛使用,但这种表述并非出自医学诊断,这既会对家长造成误导,也会妨碍医疗机构在患儿出生前以及出生后对其进行最佳的医疗干预.这些父母在会上提出证据,证明“不符合生活标准”这种表述对患有严重残障的孩子造成了歧视以及非人化对待,并在出生前和出生后对他们造成了负面,甚至是致命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